电力史学家们对截至1949年的中国电力现状有过一个描述,在总共67年的漫长过程中,他们吝啬到只肯用24个字:规模很小、发展缓慢、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上海南京路上点亮的第一盏灯要先于美国与日本,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统治之下,中国电力事业的起步也几乎与国外同步,但是缘何发展如此艰难?倘若要叙说其原因,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底蕴诸方面来分析,可以是一部鸿篇巨制,中国实在太古老了,要说清中国实在太难了。但是,有几点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各个门类的史学家们所共识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导致中国电力坎坷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幼年时期,对于电厂这门新兴产业缺乏管理经验,再加上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竞争异常激烈而导致企业亏本,不得不关厂停业或为外资企业兼并,昙花一现成为当时电厂经营的普遍现象。
半个多世纪的求索与图强,中国人对光明的渴望与等待依然望眼欲穿。莫非石龙坝果真只能是一条石龙,永远高昂着龙首却又永远不能矫健地腾飞?历史在1949年那个秋天漂亮地拐了一个弯,他轻轻一挥手,就给石龙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熟读史书的毛泽东主席从延安撤离东渡黄河时,看到浑浊的黄河水,感慨地说:“看来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很厉害,若干年以后,要整体规划和治理。”毛泽东在1948年3月23日下午东渡黄河时离天安门广场上那面旗帜的升起已经为时不远,他一定已经看见紫禁城即将被那面鲜艳的红旗所覆盖。他牢记自己在黄河边说过的那句话,在新政府成立不久,他又开口说话了,那是后来几乎成为治理黄河最经典的一句话:“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诗人郭沫若在1971年9月的某一天到了刘家峡电站,他看了已经建成的电站大坝与机房,也看了尚在建设中的其他机组。当晚,诗人罕有地失眠了。文思泉涌的诗人夜半起床点亮台灯,他站在窗前眺望大坝方向,纵横的电网从他眼前姿态优雅地越过,他几乎看见电流就那么迅捷地淌过自己的窗外奔向远方,他诗情激扬,回到桌前一气呵成一首《满江红》:
成绩辉煌,叹人力真正伟大;回忆处,新安鸭绿都成次亚。自力更生遵教导,施工设计凭华夏;使黄河驯服成电流,兆千瓦。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泄水,何殊万马。一艇风驰过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想将来,高峡出平湖,更惊讶!
郭沫若以诗抒发豪情的刘家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在建的三大水电站之一。同一时期在同一流域兴建的还有盐锅峡水电站与八盘峡水电站。地处兰州以西54公里的刘家峡水电站可以看做是毛泽东关于治理黄河的重要工程之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决议,这个全称为《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通过后,以刘家峡为代表的一批水电工程掀起了中国水电史上第一波建设高潮。就其建设时间而言,1958年9月27日动工兴建的刘家峡水电站并非处于领先,但是它在水电史上的地位却可与一年前开工的新安江水电站媲美。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力发电站。也就是说,刘家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要大于新安江水电站,正因为如此,刘家峡水电站成为西北电网的骨干调峰电厂也就名副其实,而郭沫若的《满江红》中出现“新安鸭绿都成次亚”的诗句也在情理之中了。
二
“三峡水电照亮半个中国”。这句话曾经在一些网民中产生过疑问,在许多人看来,尽管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182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傲视群雄,冠盖全球,但也不至于照亮幅员辽阔的中国之半壁江山。况且,以中国目前超过8亿千瓦的电力装机,三峡电站的份额还是有限的。事实上,这里有一个计算上的技术划分问题,我们通常所称的“三峡水电照亮半个中国”,主要是指三峡电站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如果以三峡大坝为圆心,直线距离1000公里为半径,全国除了7省区外,都在这个输电范围内。三峡水电站地理位置适中,将成为建立全国电网的中枢和支柱,各地将利用全国电网的调度,错开电网的高峰时间,拉闸限电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从这个角度讲,“三峡水电照亮半个中国”完全成立。
相对于火电、核电而言,水电是清洁、安全、不会枯竭的能源。长江三峡水电站26台机组的电量相当于10座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0座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厂。为此,每年可减少煤耗4000至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和大量工业废水。老一辈水电人梦想的“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已经成为伸手可触的现实。
作为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骨干电源,设计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的溪洛渡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的云南永善县与四川雷波县接壤的溪洛渡峡谷。事实上,溪洛渡只是金沙江下游河段四座梯级电站的其中一座,它将与后来开工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与向家坝一起组成金沙江下游水电资源开发的主要版图。溪洛渡与向家坝是规划中滚动开发的梯级电站中最先建设的,它们的机组容量相加达到了1860万千瓦,也就是说,它们将超过长江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将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到华东与华中地区。
专家们普遍肯定溪洛渡与向家坝是两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巨大综合效益的水电站。它们向外输送的电能可替代1739万千瓦的火电装机容量,相当于每年节约燃煤4000万吨。长江有一半的泥沙来自金沙江,而溪洛渡与向家坝电站控制的流域面积占金沙江的96%以上,两座总库容为168亿立方米的水库对三峡水利枢纽具有显著的减沙作用。专家们根据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一个结果,这两座水电站联合运行60年可减少向下游输沙125亿吨,是同期来沙量的80%以上。而由于两库的联合运行,还可使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颗粒变细,有效减少三峡水库库尾的泥沙淤积和对重庆港的影响。
以三峡工程为标志,中国的水电开发已经从单纯的工程水电转变到生态水电,从纯粹的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注重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如果要寻找以一个流域的开发作为典型的话,非乌江莫属。乌江系长江上游的支流,又称黔江。发源于贵州省北部和四川省东部山区,东北流至息烽县乌江渡始称乌江。乌江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42 .59万千瓦,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有266处,装机容量846 .01万千瓦,素有水电宝地的美誉。历史上,乌江发生过有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强渡乌江事件。
1935年1月1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红军,经过3天3夜的顽强战斗,强渡乌江,击败黔军,向遵义挺进。毛泽东渡过乌江后,在遵义会议上确立自己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遵义会议,被认为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非同寻常的扩大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中共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而后来对乌江水电资源的开发,使乌江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最早提出“改变过去完全依靠国家资金建设的办法,要用水电开发自己的资金来扩大再生产”思路的是一个叫罗西北的人,罗当时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院长。很显然,罗的思路具有前瞻性,符合中国水电开发的方向。于是,在1990年,经国务院同意,由原能源部、国家计委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按流域组建的水电开发公司,即乌江水电开发公司。这等于是说,中央高层认同了罗等提出的有关水电开发的思路。
在乌江干流上的梯级电站组建成后,全流域的灌溉、航运、旅游等条件也随之改善,惠及沿江30多个县、上千万人口。而大型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系统也极大地提高了水能资源的利用率,每年可以增发电量15亿千瓦时,相当于不增加一分钱投资,不淹没一亩土地,不迁移一户人家,便可获得一个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中型电站的效益。张志孝是乌江公司的董事长,张显然对乌江实行的滚动开发模式颇为满意,在张看来,乌江的滚动开发,实现了资金、人才和管理的滚动,形成了投产一个电站,开工一个电站,再筹备一个电站的良性循环、滚动增值的科学的开发机制。2005年,对于乌江水电开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党的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乌江索风营建设工地视察。在听取汇报后,这位曾经主政贵州的总书记很开心,对大家说:“我在贵州当省委书记时,就考虑整个乌江要综合开发。现在贵州境内8个点都已开发、开工了,到2010年几个点基本开发结束了,但是你们乌江的事业没结束,下一步怎么做,怎么围绕贵州能源优势这篇文章做大做好,这就是你们的下篇了。”
胡锦涛提出的那个有关“下篇”的命题,现在也完成了。凡是到过贵州索风营水电站的人都会惊喜地发现,清澈的湖泊和电站两岸山坡茂密的植被,吸引了猕猴、藏酋猴在复植的果树间自由栖息,乌江流域的荒凉、闭塞、贫困逐渐成为历史,而乌江水电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形成的“乌江经验”,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流域梯级开发的一面旗帜。因为对于水电建设者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种生态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水电开发“旗帜”能够飘扬在每条江河。如今,二滩、清江、小湾等流域滚动开发的成功模式也已经显现出了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同时带动了整个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观念的转变带来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因此,中国在优先发展大江大河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乌江、怒江、黄河上游等十三大水电基地,占全国装机容量60%的十三大水电基地汇集了诸如三峡、葛洲坝、溪洛渡、向家坝、二滩、龙羊峡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推进了中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对带动西部大开发和实施“西电东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中国算得上风起云涌。如果要做一个比喻,类似于长江三峡、溪洛渡、葛洲坝这样的巨型电站,可归入交响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而更多的中小型水电站,则犹如旋律优美的单曲,不可或缺。在距离广东梅州市区大约42公里,一个叫梅县松南镇的地方,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水电,当地人称它为单竹窝水电站。这座电站是梅江干流,也就是梅城以下河段规划中的四个梯级中的第三个梯级。可不要小瞧了这座装机3 .4万千瓦的水电站,它的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居然达到了1263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98 .4亿立方米,总库容1 .5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59米,日调节库容635万立方米。单竹窝水电站由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4 .3亿元。电站按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原则设计,全站实现全自动计算机监控系统监控、配置了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微机保护系统、工业电视监视系统。与梅州市电网开通了最先进的光纤通信系统和远程系统。全站运行、管理人员仅15人,生产管理完全体现了“梅雁”的高效模式。
单竹窝水电站只是“梅雁”投资开发的10余座水电站中的其中一座。成立于1993年1月的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广东梅雁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他们在公司组建的第二年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了自己的股票并上市流通。梅雁水电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杨钦欢显然非等闲之辈,他看准中国水电潜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因此,从1996年,杨就逐步将公司的产业结构朝水电行业调整。事实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杨就涉足水电,并出资建设了榕树坑水电站。杨之所以要建设这样一座水电站,并非因为有利可图,而是杨钦欢为了解决家乡防洪、饮水、灌溉、发电而建,作为梅州市第一个民营企业水利工程,得到了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郭荣昌、时任广州市委副书记朱振中的高度重视,破例拨款5万元奖励这座小水电站。榕树坑水电站至今仍造福乡梓,成为梅州民间投资水利建设的一座丰碑。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发展,“梅雁”的总资产已经达到56亿元,员工近千人,旗下的19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业务涉及水电能源、铜箔水泥生产销售。“梅雁效益,众人得益”是“梅雁”的宗旨,而大力发展水电能源及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效益回报社会、回报股东,则是杨钦欢不懈追求的目标。可以预料,杨在熟练地演奏类似于单竹窝水电站这样清新优雅的单曲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紧盯气势恢弘的交响,成为其中的一个演奏者,估计没有人会怀疑。我们常说机会通常只给有准备的人,而杨钦欢,正是时刻准备着的那个人。中国的水利电力发展史卷上,将会毫无争议地留下像“梅雁”这样在江河上飞过的痕迹,他们的参与,使中国的水电开发与利用变得多姿多彩,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三
众所周知,大型或特大型水电站大多建在大江大河落差较大的山区,而这些水电站所在地却往往不是电力负荷中心,因此,需要通过输送将电送出去。比如长江三峡发出的电能就是通过15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外送的。而国家授权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滚动开发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利资源,组织建设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个巨型电站。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已先后开工,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的前期勘测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中。这4个电站装机总容量将达到3850万千瓦,年发电量1753亿度。无疑,这又是一个巨型水电王国。而无论是溪洛渡、向家坝,还是乌东德、白鹤滩,它们都远距电力负荷中心,它们发出的电力,都需要像三峡电一样通过远距离外送,输送到东南沿海与环渤海湾地区。所以,水电站的开发不是一项单纯的电站建设工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电力输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这个环节,西部电力,尤其是水电的外送,就无法实现。其经济与社会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在国家层面,我们也称这项工程为“西电东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