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福建省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富有文化含量的摄影展览:《晚清碎片——汤姆逊眼中的中国》。这个19世纪的苏格兰人约翰·汤姆逊,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摄影艺术家,对中国文化有着特殊的爱好,他在首次游历亚洲后,开办了一家专业照相馆,并迁居香港。1868年至1872年间,先后到过广东、福建、北京、南京等地,行程8000余公里,拍摄了大量的不同题材的照片,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面貌与中国的真实生活。在游历福建期间,汤姆逊从福州出发,沿闽江干流溯水而上直达南平,船行一周,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记录了许多早已流失的真实生活场景,为我们保留了一个认识与了解晚清时期闽江的珍贵标本。
闽江游的第一天,即1871年12月2日周末的中午,汤姆逊与美国传教士卢公明同行,他们借用英国商人的游船,从福州驶向水口。卢公明在福州生活二十几年,地道的福州通。星期天,他们先停泊在“竹岩”【应为“竹歧”的误译,因为从福州方言到英文,再从英文译成中文普通话的缘故】。这里有可供漫步的河滩、有长满青苔的河堤,他们穿过了橄榄树和橘子林与一个看园人相遇。他住在一座稻草搭建的小屋,屋内有竹桌、一把茶壶、两把椅子和一只可爱的小猪。然后在他的引导下穿过甘蔗林,进入建有砖房的村庄。
第二天,他们来到水口镇。由于水口以上的江滩十分险恶,所以船只都在水口过夜,加上古田溪在这里汇入闽江,千年打造出一个繁华的江岸古镇。他们看到,在闽江东岸依山而筑的水口鳞次栉比的木构造型的房子新颖独特,居民们用一根根竹管和竹槽连接起了供水系统,将一英里之外的泉水引至居住区供人饮用。
在水口,他们向一个叫陈寿【音】的人租用了一艘“快艇”去南平府。木船长40英尺、宽10英尺、高4英尺,轻巧而结实。船上有竹篷像是拱形马车,晚上他与他的朋友、仆人阿洪、厨师以及14个【原文如此】船工就住在篷中,船主夫妇住在船的尾部,一个用帘子捂起来的小空间。他观察了陈寿夫妇的行船生活,看到船过急流险滩时,船长太太一边给孩子喂奶一边用长竿把握船头,还要烧饭、清扫、取悦丈夫,给丈夫下指令等等,认定这船实际上是夫人当船长。这天夜晚,他们泊船在“军事驻地”附近,兵营里只有三间棚屋、六七个带火绳枪的士兵。
第三天是个大雾的早晨。因停泊在樟湖板村,汤姆逊便与卢公明上岸参观蛇王庙,庙的祭坛上并没有佛像,只有一块蛇王匾供人膜拜。汤姆逊作如下记录,这里的蛇养了7个月使成为人们的崇拜之物,不知他是从哪里听说的。至今,樟湖板的蛇王庙和一年一度的游蛇活动,还是被社会学者作为闽人有蛇崇拜习俗的活证据。
第四天,他们的船只经过险滩,看到小船撞上暗礁沉没的情景。当他们上岸时一群小脚女人正在河边洗衣服,一见“老外”过来,她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敏捷四散开来,攀上岩石壁,在只有山羊才能立足的地方寻找落脚点。
抵达南平时又是一个星期天。在这座可以呼吸山野新鲜空气的城市郊区,汤姆逊拍摄了闽江上游的照片。一次在山头取景时不小心从岩石上滑落,幸亏他抓住了身边的茅草,锯子般的草叶撕裂他的手掌,却救了他的命。因为200英尺的下方是闽江深水潭。
在这里,汤姆逊看到了闽北人藏在衣服中的“便携式暖炉”,即火笼。看到了一个官员遗孀在河堤上烧纸钱纸房子和锡箔纸包的祭品,以及收集纸灰的全过程。他还拍摄了鸬鹚捕鱼的镜头。在闽江航行中,汤姆逊看到了船工是怎样穿越急流,每一次航行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场面。最后,汤姆逊感叹道:“我开始对中华民族所蕴涵的男子汉风度和勤劳勇敢的品质有了更真实的了解。”【资料来自傅永和《晚清碎影,回眸福州》、《炎黄纵横》2009年第8期】
二、开发篇
奔流不息的闽江水,依靠福建亚热带充沛的雨水与茂密的丛林,其年径流量竟然可以超过浩浩5000余公里的黄河,年平均径流量达629亿立方米,富足的流水资源,可说是闽江最大的财富。但是千百年来,除了传统的航行、运输、浇灌、饮用等之外,便是任滚滚江水东流去。奔流中的闽江水,不时在眷恋着两岸,眷恋着她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呼唤着、期待着被利用被开发。
1 .闽江上的第一座电站
如果以水力发电的历史而论,法国也许最早,那是在19世纪末。若以水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利用而言,美国显然独占鳌头。位于美国东南部的田纳西河,是俄亥俄河第一大支流,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由霍尔斯顿河和弗伦奇布罗德河汇合而成,流经田纳西州和亚拉巴马州,从肯塔基州帕迪尤卡附近注入俄亥俄河。田纳西河长约1450公里,流域面积10 .6万平方公里。水资源丰富,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田纳西流域在美国进入工业社会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缺乏管理,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经常暴雨成灾,洪水为患,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年人均收入仅100多美元,约为全国平均值的45%。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决定实施“新政”。“新政”为扩大内需开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流域开发,田纳西流域被当作一个试点,即试图通过一种新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对其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简称TVA】,开始对田纳西河进行多元开发利用,建造水电站,经过40多年的努力,田纳西河上已建成了35个大水库和8个小水库,水力发电厂达49个,田纳西成为美国电力的最大供应者。美国从田纳西的水力发电中获得巨大收益后,于1941年在哥伦比亚河上建立了大古力水力发电站,设计的发电能力为1083万千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直到1984年,巴西和巴拉圭在巴拉那河建成【发电能力为1260万千瓦】伊泰普水电站后才退居第二位。
闽江的河水与田纳西河有相似的地方,即上游河道狭窄,水流川急,下流的河面较宽,水流相对平衡,但两岸依然是崇山峻岭,耕地面积不多,从理论上说,这是一条最适宜建造水电站的河流。但是,日夜奔流的闽江水,由于社会不稳定、科学不发达、山区落后与闭塞,没有被开发和利用起来。千百年来,荡荡闽江,一直是未被开发的处女河。除了南平曾有过一个小小的水电站外,直到抗日战争时期,闽江上游的霞溪才真正建起了一座像样一些的水力发电站。
1999年初夏,我曾去参观过这座半个多世纪前建造的水电站。它位于永安市郊外的桂林村,夏季的水力充沛,发电站开足了马力依然发电,机器运转正常,虽然小,却很精致,像是一件藏于山中的工艺品。当时我为这座水电站的建设者与决策者深表敬意。
决定建造这座水电站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陈仪,福建省政府主席。此公留日时与鲁迅相识,第一套《鲁迅全集》出版,为了资助,购了好多套书,分送给福建省各大图书馆。抗战时期,福建省省会从福州迁至闽北的山区永安,在有了稍微安定的环境之后,陈仪便积极关心起永安战时的文化建设,先后兴办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出版社,创办报纸刊物等,到了1939年春,永安的文化活动已经呈现相当繁荣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永安共有出版社30余家,印刷所10多家,先后出版报纸10多种,期刊120余种,书籍700多种【资料来自中共永安市委党史办公室:《抗战时期福建省会永安的进步文化活动》,《抗日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专辑》】。当时,永安最重要的出版机构和出版物,是由黎烈文主持的改进出版社及其出版的期刊和书籍。黎烈文在上世纪30年代前期曾在上海主编《申报·自由谈》和《中流》半月刊,到福建后,带来了并团结了一大批文化人,在短时期内办起了《改进》、《现代文艺》、《战时木刻画报》、《现代儿童》、《现代青年》、《战时民众》等6种刊物,还编印出版“改进文库”、“现代文艺丛书”、“世界大思想家译丛”、“现代青年丛刊”、“建设丛刊”等近百种书籍,使得永安这个不出名的小山城声名远播,在东南以至大西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度成为战时东南后方的文化中心。那时,有一批从上海和浙江过来的文化人以及本省的作家艺术家活跃在永安,像王西彦、章靳以、施蛰存、黎烈文、许杰、董秋芳、许钦文、蒲风等,而在永安的报刊上经常发表作品的,则有巴金、艾青、臧克家、邵荃麟、艾芜、唐弢、张天翼、何其芳、司马文森、蹇先艾、端木蕻良、绿原、邹荻帆等。在这种文化繁荣的景象下,却出现了电力的严重短缺,作家的写作还好一些,可以用油灯代替,但办学校、办出版社、办印刷厂,都需要用电,没有电,这些机构如何运行?
尤其重要的是,福建省政府迁至永安,省级机关及社团商贾接踵移来,用电骤增。时永安仅有2台48马力柴油发电机组,时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严家淦,力主兴建桂口水力发电所。省主席陈仪是见过世面的人,对于建电站当然是拍板支持。
资料显示,永安桂口水电站水工土建有木框堆石坝一座,引水明渠长320米,厂房一座。发电水头12米,设计装机容量2×160千伏安【132千瓦】,1号机组水轮机从瑞典引进,发电机由英国制造;2号机组水轮机由南平后谷铁工厂仿造,发电机则由上海华通公司生产供应。电站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秋开工,1940年2月【民国二十九年】,1号机组建成投产,同年秋划归省企业特种股份有限公司管理。2号机组于1942年【民国三十三年】7月竣工投产。据民国三十年7月《企业通讯》一卷二期介绍,包括二期水工土建在内,共投入资金38430元。
现在看来,区区几万元,但在战时,靠福建的财力根本建不起电站,陈仪和严家淦便动用了在重庆财政部的关系,才将资金筹齐,于是,在这个小山城里,闽江不再仅仅是流水的清音,并且点燃起了光明。
2 .古田梯级水电站历时40年
就在福建省政府在战时省会永安建起第一座电站的前后,在闽江下流的另一条支流——古田溪的开发也在进行规划与设计。
古田溪发源于屏南县,经水口镇汇入闽江,全长90公里,河道落差300余米,流域面积179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每秒50 .1立方米,流域内地表覆盖良好,地质属流纹斑岩,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早在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福建省建设厅派员到古田溪勘察水力资源,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古田溪支流曹洋溪设立水文观测站。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福建省建设厅再次组织人员进行勘测,编写“古田溪第一段水力发电工程计划”,提出“分段设厂,分期开发,三级发电”的总体构想。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确定开发古田溪并同省建设厅联合组成勘测队进行复勘。复勘后认为在沂洋、旸谷建两座水库调节,三级电站总装机11 .5万千瓦,投资总额估约国币1800亿元。当年资源委员会、福建省政府、台湾电力公司、华侨兴业公司联合筹组福建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古田溪水力发电工赈工程委员会,负责筹集资金。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7月,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成立,覃修典任主任。当年制定《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计划》,规划第一期在龟濑截流引水,开挖隧洞至半坑亭,设一级电站;第二期在旸谷、沂洋兴建水库,二三级电站分别建在暗林和李家琦,并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撤销工赈委员会。随后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拨助工赈粮467 .04吨,折国币18亿元,其余由省建设厅、省银行负责筹集。至1949年2月,共完成原古田县城至厂区、坝区的公路路基10公里,工房两栋,办公楼砌砖至2层,进水口明渠试探挖进15米等土建工程,完成土石方约5000立方米。
古田梯级水电站,进行全面的建设并最终完成四级电站的工程,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江苏苏州成立时,省委书记张鼎丞在构想福建解放后建设蓝图时,作出了尽快开发古田溪水力资源的决策,并请上海调派技术人员协助建设。当年6月14日古田县解放。8月初,驻扎建瓯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所设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派梁东初为军代表,接管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覃修典、朱宝复留任正、副主任,并留用工程处全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次年作为施工电源的曹洋水电厂【装机400千瓦】建成,并继续进行施工准备。
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水力发电工程会议决定以1948年开发古田溪的规划方案为基础,建设古田溪一级电站。这标志着古田电站的开发,进入了国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刚刚脱下军装的张鼎丞,他像在部队打仗一样,面对闽江建设的蓝图,用红蓝铅笔在古田溪畔,画了一个醒目的红色圆圈,又插上一面小红旗,这便是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最先上马的一项大工程,古田溪梯级水电站。为保密起见,工程被命名为101,建设单位也称之称为101工程处。当时福建省百废待兴,财力十分困难,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为了确保这一工程顺利开工,从各方面节约开支,筹措资金,调配大批干部和施工人员,充实古田溪水力发电工程处。
1951年3月,一级一期工程正式动工,首先开挖引水隧洞。引水隧洞从地处龟濑的坝区进水口穿越塔山至半坑亭厂房,全长1758米,内径4 .4米。根据地形条件只能由进口、出口两头对挖。开工时,缺乏隧洞开挖的专业人员,只有前线部队支援的1名风钻工,和十几名解放前从事过采煤的矿工,技术力量薄弱,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当年2月底,在软弱风化带岩层爆破时,发生了连续4昼夜洞顶大塌方,造成重大事故。事后加强了安全组织措施和反事故措施,并采取“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提高”的方法,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处理岩块塌落的规律,改进爆破技术和作业方法,不断刷新开挖纪录,1952年9月创造出月掘进202米的纪录。11月初,两头对挖即将接通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张鼎丞、方毅、陈绍宽连夜赶到工地检查了解工程情况,研究隧洞安全贯通的措施,给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很大鼓舞。经过电站建设者同心协力,11月25日终于提前挖通了当时全国水电工程最长的隧洞,经仪器检测两头对接处,垂直偏差7厘米,水平偏差2至3厘米,达到了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