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国内外有多达200多万游客来老虎滩观光和游玩,他们灿烂的笑脸和优雅的姿态,一次又一次地印在这蓝天碧海的美色中。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全都瞪着惊奇和惊喜的双眼,他们肯定不会知道那场几乎摧毁了老虎滩的风暴,甚至你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曾经发生过的悲剧灾难,他们也很难相信。因为眼前的一切太靓丽了,太安宁了,太令人心旷神怡了。湖泊一样平稳的港湾犹如巨大的镜面,花园一样的瑶池仙境绝对飘摇着神仙。坦率地说,即使是亲历过那场灾难的我,几乎也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曾狂暴汹涌,吞噬生命的海湾,那曾逼着渔船拼死抢滩的地方,怎么会建成大型海洋生物馆,怎么会有美丽多姿的珊瑚礁生物群,怎么会是红花绿叶的乐园?公园的管理人员看出我的疑虑,他们带我去公园的深处,从平滑如镜的海湾直到外围大浪涌动的深海。没想到我们的汽车竟然能开到防波堤上,那宽阔的堤面是观景台,是挡浪坝,是笔直的公路。当然,也是抗击风浪的“阵地前沿”。所以,在这里你一下子就感受到大海的气息,感受到强劲的海风,感受到波涛轰鸣。堤坝内外分明是两个世界——坝外,一道又一道不安分的波浪滚滚而来,轰轰地撞击着防波堤,似乎有一种泰山压顶的气势;坝内却风平浪静,一片五彩缤纷的景色。公园管理人员指着坝内坝外的海,让我认真看。我这才发现坝内的水平面远远高于坝外,原来现代化的防波堤还有着更多样化的功能,不但能隔绝破坏性的浪涛轰击,还能调节海湾的水量。大潮高涨时,防波堤会自动让海水涌进来,大潮退下去,防波堤却又能守住海湾的水不往回倒流。公园的管理人员又告诉我,这些年也出现过相当可怕的风暴,但无论风浪怎样肆虐,防波堤内永远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色。
改革开放使海洋工程如虎添翼,防波堤建得不但越来越坚固,越来越高大,而且已经成为一大景观。真正像雄伟的长城,真正像钢铁的彩虹。我曾看到一个南方作家在散文中赞美他家乡的防波堤:霞浦三沙是闽东著名的渔港,有一条半里长的防波堤,长长伸向大海,把五澳的海面拦腰切断。堤内风平浪静,成了渔船停泊的避风港。堤外层层涌来的波浪,拍打着坚固的石堤,溅起高高的白色浪花。“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坐在海风吹拂的防波堤上,观赏着海上的明月,是故乡留给我最美的记忆。我在防波堤上观潮赏月可谓多矣,但此生最难忘的是一次中秋观大潮,那真是大自然的奇观。
有意思的是,由于老虎滩始终向人们展示温柔平静的面孔,年年月月,日久天长,人们竟然忘却了老虎滩这个可怕名称的真正来历。有一个作家竟“创作”出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说老虎滩曾经有过老虎,后来有个勇敢的小伙子像武松一样,为民除害去打虎,并且赢得一个美丽姑娘的青睐……读这个民间故事时,我开始觉得是胡编乱作,但细想一下却又觉得这个故事挺合理,昔日老虎滩不就是有兴风作浪、凶猛吃人的老虎吗?我们勤劳智慧的水利工程人员不就是勇敢的武松吗?美丽的姑娘当然要爱这些降虎战魔的英雄。
昔日吃人的老虎口,能变成如此国家级风景区,这是海洋大水利工程的功绩,而这种大水利工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欣欣向荣的变化,带来面向未来更加豪情满怀的乐观,更重要的是带来继续奋斗的勇气。
我们不能不充满信心地畅想,随着我们国家不断创造奇迹的水利工程建设,终会有一天,所有的江河都在我们人类的科学操控之中,所有的江河入海口都因为这种科学操控而碧波荡漾,平稳入海,你看不到枯水期,你看不到暴涨期,大洋之水与江河之水永远亲切拥抱和谐相处。所有的狂风巨浪在坚挺的堤坝面前,不得不俯首听命甘拜下风;所有的暴雨山洪都会老老实实地听人类指挥,乖乖地流进水库;长江与黄河真正会像两姊妹一样,盈亏相助,携手共流;海洋会奇迹般地涌出千万吨甘甜之水,滋养人类……
从中国最北面的海岸线鸭绿江口往南走,一直到祖国最南端的北仑河口,你会看到所有的沿海城市都在江河之水和大洋之水的滋润中,充满活力。数百万和数千万的人流和物流,也犹如滚滚大潮,与大自然的潮汐相融相合,如鱼得水。没有抗击自然灾难的能力,没有超强的堤坝,没有强大的港口,就不会有强大的经济,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城市。从一个沿海城市到另一个沿海城市,你完全感到改革开放的号角一路吹响——所有的城市都向大海喷发着热烈拥抱的激情,所有的城市都向大海伸出坚实的臂膀。人们怀着美好的理想和惊人的设想,千军万马治理千万顷狂涛激浪。在烈日下,在暴雨中,在寒风呼啸的日子里,百折不挠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将数百万数千万乃至数亿万吨的沙土石块投向大海……汪洋之中升腾出一个又一个人间仙境。我们已经付出巨大的努力,已经做出巨大的业绩,但任重道远,我们还要努力,还要奋斗,建设美好祖国,奔向更美好的未来,我们的理想继续乘风破浪,大展宏图,向万里海疆延伸……
邓刚: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作家协会主席】
隋炀帝与大运河
韩作荣
雷 塘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的雷塘。
陵区占地不大。门前有今人竖起的三门牌坊,立于三层石阶之上。其后不远处即陵园之门,灰墙青瓦,两侧各筑一小屋,陈列着画图文字,记述隋代亡国之君的生平、文治武功。前行十余步是一座石桥,桥的两侧则是著名的雷塘了,该是雷击的深坑,已是塘水盈满。令我诧异的是,通往坟墓的神道没有帝王陵墓常有的石人石兽,百余步后便是一座荒坟,底部由石头砌筑,偌大的圆坟之上长满荒草。看来,这位被称为穷奢极欲的暴君生前并未给自己修筑陵寝。或许他在位13年时间太短,无暇顾及;或许他竭力开凿运河,三征高丽,拓疆固土,志在高远;也许他生前享受尊贵荣华,作为亡国之君本无葬身之地,被葬雷塘,天怒人怨,死后仍受雷击,让人们在传说里泄恨。
墓碑“隋炀帝陵”四字隶书,为清代书法家、扬州太守伊秉绶所书。据称,嘉庆十二年,时在扬州的学者阮元查访到陵墓故址,勒石竖碑,才使湮没已久的皇陵得以确认。
这就是隋炀帝陵,一堆黄土埋着一个名字,1000余年了,曾盛极一时的王朝随着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可他仍在典籍和史书中存在,仍在民间传说里被斥骂被臆想而变形,仍在教授和研究者的争论中渐渐显露出他的本来面目。
扬州人对炀帝的情感是复杂的。或许,隋炀帝本身便是一位复杂的君王,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看他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扬州,实在和他有着颇深的历史渊源,有着无法断绝的文脉。扬州是“应运而生”的城市,即因运河的开凿而成长、壮大,富足而繁盛,在唐代,曾成为除京城之外的全国第一大都市。扬州古运河,从瓜州入江口至宝应的黄浦,如今全长125公里。2000余年来,这条河段樯帆林立,桨声灯影,官舫贾舶,运载着盐粮兵甲,连接着一代代王朝的命脉,连通着中国古老大陆上的江河湖海,北去南来,绵绵不绝。难怪诗人会有“烟花三月下扬州”,“处处青楼夜夜歌”,“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咏叹了。看来这里也是销金窟和风月场,腰间没有十万贯是来不了的地方。而龙舟水殿、垂柳琼花、水榭楼台与古寺高塔,只与帝王有关。至于私家园林、假山竹影、人造的四季,亦为盐商大贾与官人名流的宅第。可这些,皆与官河水渡相连,有如藤蔓上结出的瓜果。或许可以说,没有这条古运河,便没有世人尽知的富甲天下的扬州了。
对历史与人的认知需要机缘。近年我两下扬州,由于隋炀帝陵的两间小屋里展示的炀帝简要介绍,打破了我不知何时留在脑海里对这位帝王的浅薄印象。如同一个迷迷糊糊的人被人在背后猛击一掌,随之清醒,继而有了探究这位复杂君王的兴趣。
由此,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对隋宫与亡国之君的吟咏与慨叹。想起韦庄的“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李商隐的“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及杜牧的“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是啊,这些唐代诗人面对覆亡不久的隋宫炀帝的咏叹,腐草暮鸦,空疏寂寥,其时广陵花盛,炀帝东游,樯帆千里,禁兵辞象阙,携三千宫女下龙舟的往事,与隋宫的零落成尘,衰颓破败,帝王的垂死覆灭,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所谓寒耿星稀,月楼吹角,苔封遗骨,残声落潮,星傍船明,菇蒲摇曳,一派萧条肃杀之气,留下千古的苍凉。
其实,隋炀帝曾是位大有作为的君主。从《隋炀帝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炀帝在位虽只13年,却曾有过空前短暂的辉煌。杨广继位称帝的年号,称“大业元年”,确有建立大业的志向。《隋书·炀帝纪上》称杨广“美姿容,少敏慧”,且“好学”。称其“才能盖世,数经将领,颇有大功”。魏征赞他“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正由于此,而被立为太子。而炀帝于隋鼎盛时期统一了中国。其时,隋之版图东起大海,西至新疆,南达云南,北抵大漠,成为东西4000多公里,南北7000多公里的大帝国。故《隋书·吐谷浑传》中称其为威加八荒,“师出于琉球,兵加于林邑,威振殊俗,过于秦汉远矣”。
说心里话,看到唐代魏征所修的《隋书》对炀帝“过于秦汉远矣”的评价,我颇感震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国人熟知与钦佩的君王,而史书早有评价的隋炀帝,在国人眼里大抵还是个荒淫无耻,死后也该天打雷轰的暴君、昏君。也难怪有的人为之鸣不平。是啊,秦修的万里长城与隋挖掘的世界上最长的古大运河,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工程,当长城失去效用,只成为一个符号的时候,古运河至今仍存航运之利。诚然,炀帝固有其专横残暴、荒淫、穷奢极欲的一面,秦与隋年代皆短,皆二世而亡,虽然都结束了中国分崩离析的局面而一统天下,却又都很快地土崩瓦解。史家常将秦始皇与隋炀帝并称,大抵因其都是功过并存的君王之故吧。其实,宫闱的血腥、兄弟相残,甚至弑父夺位,中国有为的皇帝里亦并不鲜见。因而,有人称就个人品质而言,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比杨广高明多少。至于唐修《隋书》,由于时近,有其真实之语,自不待言,但修书主持者魏征,早年为炀帝政敌,修传时难免有欠公允之论。后世因袭《隋书》,认为炀帝是历史上最荒淫的皇帝,以唐代隋符合天意,那大抵也是统治者稳固政权的需要。至于明代,其传奇小说的渲染,更把炀帝写得不堪入目,也只为市井勾栏取乐故,填油加醋,异想天开,多不可信。
就开凿大运河而言,旧史家称炀帝从公元605年至610年,分三次役使百万以上劳工开凿运河,只是为了游玩、看琼花,实在有失公允。《隋书·炀帝纪下》明确记载着其为“观省风俗”、“躬亲存向”,使“天下无冤”和“采访”人才“入朝”。从中可知修运河的主要原因,首要用于军事,镇压边邻小国,所谓威如八荒,以及征讨士族豪强的叛乱及人民的反抗。使之南北沟通、控制全国,维护一统。经济上则为了转运江南财物,供应官僚机构以及其他需要,战时则保证兵甲的输运与军粮的供给。就运河而论,它连接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命脉,是利于千秋万代的伟业,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或许极盛之后事物便会走向其反面。大业七年炀帝初征高丽之后败归,隋之命运也走向了衰败。连年大战频频、征战不息,加之炀帝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人民难以生息,四野骚动,奋起反抗。民心已失,虎视权位者则借机起事,于是乎朝野失衡、君臣离心,狼烟四起,这时的杨广似已坐在了火山口上。
已无回天之力的隋炀帝,自大业八年之后,他“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是年四月,殿西院起火,炀帝“以为盗起,惊走,入西苑,匿草间,火定乃还”。看来他已是心神不宁、心惊肉跳,情绪低到极点,意志亦崩溃。此时的他确已荒淫无度、醉生梦死,堪称昏君了。一味享乐,不理朝政,以玩笑解闷。其年五月发生日食,他命三千余人捕捉萤火虫,得数斛,夜出游玩时放出,“光遍岩谷”。其时,其前程昏暗,恐也只余萤火之光了。
随后炀帝三巡江都。劝谏者一一被处罚、杖死或斩首。另有进谏者则一路走,一路斩。此次南巡与前两次的气派大不相同,只能称之落荒而逃。而在江都,各郡县民变造反的奏报不断传来,大臣畏惧,只讲假话,有使者奏告实情,却以为妄言,反遭杖责。
《资治通鉴》卷185《唐纪一》记载隋炀帝被杀前的情况称:“隋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宫中为百余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余人,亦常醉。然帝见天下危乱,意亦扰扰不自安。退朝则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影,唯恐不足。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后惊问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可见其已知大厦将倾,大祸将临,其玩岁愒日以待毙,也算是视死如归了。或许炀帝没有想到,置其于死地的正是他平日宠信的宇文化及等人。其死虽然原因复杂,然死于自己亲近人之手确是古往今来的至理。《隋史》中的宇文化及“性凶险,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骛道中,由是长安谓之轻薄公子”。据称,其时马文举历数炀帝之罪,炀帝承认“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炀帝之语,亦揭示出奸佞人性之恶。
叛军退出后,萧皇后和宫人将漆床板拆下,叫人做成小棺,匆忙将炀帝殓葬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下。不久,留守江都的隋左武卫将军陈稜集部众穿孝服为炀帝发丧,取宇文化及留下的辇络、乐队,粗备皇帝葬礼,其“衰杖送丧,恸感行路”,以报炀帝提携之恩,将炀帝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后据《资治通鉴》卷190《唐纪六》载,唐武德五年八月,“改葬隋炀帝于扬州雷塘。”胡三省于“雷塘”下注:“汉所谓雷陂也,在今扬州平冈上。”
看来,雷塘汉代便称雷陂,便是落雷之地。唐主李渊平定江南后,将炀帝改葬雷塘,或许有以炀帝为鉴,闻雷而警醒自己之意。而雷塘GFEA1受雷击,至今仍是如此。2005年8月20日下午2时,新修的隋炀帝陵门阙亦遭受了雷击,并击毁了门阙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