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3265900000164

第164章 东南卷及其他(65)

说起来,李渊作为隋所倚重的重臣,与炀帝有君臣之义。故隋末丧乱边将郡守纷纷起兵割据之时,李渊仍按兵不动,即使最后起兵攻下长安,也未亮反隋旗帜,仍以代王杨侑为帝,并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炀帝死后才废帝自立。再则,隋文帝杨坚的皇后与李渊之父李昺的夫人,原是亲姐妹,皆为独孤信之女。故李渊与杨广为姨表亲。隋亡后,炀帝与萧后所生的一个女儿成为唐太宗宠爱的妃子,可谓亲上加亲,太宗与炀帝亦有翁婿之情。因而,李渊以君王之礼改葬炀帝,李世民在萧后亡故时诏令以三品待遇将其遗体从长安运往扬州雷塘,与炀帝合葬。或许,那时的隋炀帝陵该修整得规模威大,亦该是最为正规的炀帝陵了。

就我看来,隋炀帝葬于雷塘亦有其另外的意义在。隋炀帝在位时间不长,做出许多惊天动地之事,其堪称大业的开创,亦是电闪雷鸣的惊人之举,声名也如雷贯耳,故雷塘作为他的葬身处,如是理解,也称得上死得其所。

古邗沟及其他

史载,京杭古运河的第一锹是在扬州开挖的。时在公元前486年,即春秋初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

在扬州邗江区古邗沟故道徘徊,看一湾清水倒映着天的湛蓝与树的浓绿,于平静里漾着细微的波纹,似怀藏远古的幽思。细长的柳丝密匝匝地在沟畔垂落,与水中的倒影相接,让岸柳增长了一倍,仿佛在空间与水中两个方向同时生长。一座乳白的石拱桥跨越沟渠,拱桥的圆弧与水中的圆弧相连,有如张开的口唇,似乎要向我诉说着什么。是啊,这远古的河道,弯弯曲折的螺蛳湾,古旧的邗沟桥的石刻,以及“古邗沟财神庙”的刻石,都以其古老抑或鲜明的遗迹注释着历史。纵然水已不是昨天的水,可柳树依旧传续着古老的基因,绿草和花朵依旧生生不息,而故道的泥土,仍陈积着那久远的年代。

说起来,如今的邗江在春秋初期为邗国之地。其时乱世争雄,兵家四起,诸小国之间则相互吞并。争战杀伐之中,吴王阖闾曾是一时之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吴国灭了邗国,于公元前505年又开始了扩增版图的征战。帆樯林立、甲兵如水,挥楫转棹,于今天的苏州出航,沿长江顺流而下,达黄海后再入淮河,沿淮水支流上溯中原,与楚国之军隔着汉水对峙。

这就是当时吴国伐楚的航线。长江与淮河是平行的两条河流,吴军入淮需绕行风涛险恶的大海。如此艰难遥远的航程,兵甲疲惫,粮草亦难供给,饥寒交迫的吴军安能得胜?这也应是吴王伐楚败归的因素之一吧。

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后,国力渐强,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大举进兵,仍沿旧路北伐。强威的吴国气势如虹,大胜陈、齐,退楚兵,奏凯而归来。当时的吴国,疆土北抵淮、泗,拥有长江北岸的千里沃土。为中原逐鹿,求取天下,北上争雄,吴王夫差雄图大略,决定筑城、挖河,将两条不搭界的长江与淮河接通。

其时吴境湖泊星布、沼泽遍地,于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环绕邗城,串起螺蛳湾、后名武安湖、渌洋湖,继而进入樊梁湖、广洋湖、射阳湖,出今日之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最终抵达淮水。如此萦绕弯环,长江之水流经400余里,终达淮河,这便是最早的人工运河,史上著名的古邗沟。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对于这史无前例的开河之举,史书称“举锸如云”,可见其拥工之众,气势之宏。而蜀冈之上的邗城,则成为夫差北上争霸的前沿统帅部。由此看来,运河开凿之初,便有着强劲的政治、军事目的,水流云在的自在之境和这你死我活的争战毫不沾边。夫差开通邗沟的次年,吴便大举北伐,沿新开的运河北进。自然,由于邗沟水浅沟窄,大兵船仍走海路。此战大败齐军。

这次吴军艾陵【今山东莱芜】之胜,吴王夫差竟再次动工,于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之水至徐州沛县入泗水,继而使邗沟之水连通黄河,以便在黄池【今河南封丘】与晋国会盟争霸。此运河水源自菏泽,故称菏水。正如《国语·鲁语》载:吴王夫差“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南属之济”。菏水一开,吴国水师便可从长江入淮,由淮转泗、济进入黄河,便可问鼎中原了。至于夫差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击败,已是后话。吴亡,可邗沟却留了下来,成为千古杰作。

据称,吴国在开邗沟、菏水之前或同时,还开凿了古江南河,亦称吴之古故水道。《越绝书·吴地传》载:“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文中有的地名已不可考,但仍能从中知其河的走向,即从苏州之北的平门,向西北经无锡的梅村,于常州北的江阴利港入长江,溯江而上直达扬州。

尽管邗沟为争霸、杀伐而建,可对于百姓而言,却尽享舟楫之利,稼禾农耕的灌溉之便。邗沟亦是百姓丰衣足食的财源。故早年邗沟旁建有一座财神庙,庙里供奉的财神却是春秋年代的吴王夫差与西汉的吴王刘濞,俗称“二王庙”。老百姓将不同朝代的两位吴王一并供奉,都是因为邗沟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缘故,在这里,传统的财神不见了,二位吴王在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里成了新的财神。据称,二王庙庙门朝北,与所有南向之庙不同。或许两位吴王面对邗城,看故城繁华喧闹,为民造福,让其望之也感到欣慰吧。

西汉的吴王刘濞,系汉高祖刘邦之侄,封王后建都城于广陵【即今扬州】。刘濞励精图治,开矿铸钱,煮海水为盐,使吴地渐趋富裕、昌盛。为将海盐运出,他下令开掘了“茱萸沟”河道。此运河西起扬州茱萸湾的邗沟,东通今为泰州的海陵仓及如皋磻溪,使东部产盐地与江淮水道连接,予交通运输发挥了极大便利。茱萸沟亦名邗沟,也称运盐河,后来亦为大运河的一段前身。那时的广陵人丁兴旺、商旅不绝,为富庶之地。《芜城赋》中曾描绘为“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足见其盛。至于汉文帝时,刘濞之子因轻悍傲慢,被皇太子用“博局”打死。吴王萌反意,于景帝三年七国之乱中被杀,此是后话了。但后人仍将他当财神供奉,百姓纪念的仍是他开运盐河之功。

公元137年至200年,即汉建安二年至五年,广陵太守陈登又对邗沟进行了巨大的改造。由于邗沟系穿湖泽而建,为因势利导、减少工程投入而成,故运河曲曲折折、跌宕弯环,只能舍近求远,行船颇为不利。于是,陈登穿渠疏通,下大气力将弯曲的水道拉直,大大便利了水上交通。史书将此工程称之为“陈登穿沟”。而扬州人则称之为“邗沟西道”,将原河称之为“邗沟东道”。

其实,就开凿的河道而言,可以为开凿者用,也能为他人所用,河流没有思维,不管为谁,它只提供便利。

乱世豪雄都知道水的重要。临水而居的都市多为政治、经济之中心,而运河则是一国生存的命脉。公元前224年,秦灭楚,战于今天淮河以南的苏皖之地,便是运河一带。秦军是循颍、淮、邗而下,然南巡江南,并吞楚国。刘邦战胜项羽,亦是沿汴、睢、淮而下,至垓下会战而胜。而西汉周亚夫平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攻吴的路线之一亦为沿泗水南下,进入淮泗口,再沿邗江,直抵广陵。

春秋争霸,至秦至南北朝时期,邗沟这一古运河一线曾战事频频,让水为战争服务,既是开邗沟的初衷,亦是各国争战之常用的手段。中国古老的兵法中早有水攻的谋略。

三国初期,运河的邗沟段成为军事通道,也是南北战争的重要地段。曹魏黄初五年,魏文帝曹丕在许昌建立水军,并经淮河、邗沟至广陵显示威力,威胁孙吴。第二年10月再从邗沟抵广陵,其军容甚整,《三国志》中称其“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准备进攻东吴。可由于河道泥沙淤积、冬季水浅,加之河面结冰,魏军的数千艘战船于津湖“皆滞不得行”。后蒋济献策开凿渠道,增高水位,才得以入淮中。

据史书载,西晋大将祖逖北伐,东晋权臣刘裕领兵北上讨伐南燕等多次征战,皆从邗沟入淮、泗而下。梁敬帝元年谯秦二州刺史起兵反抗独霸政权的尚书令陈霸先,北齐援兵从运河南下,被陈霸先截断江上运输线路,袭其后方,将北齐军打败。

利用运河水道作战,最为突出的是陈周两国徐州之争。太建五年,陈、周结盟共同讨伐北齐,陈帅吴明彻连克多城,并用淝水灌城之法占领了寿阳,迅速占领了淮南广大地区。而北周亦乘机占领了徐州灭了北齐,擒获了齐王高纬。陈宣帝得知,决定与北周争夺徐州,于是盟友顷刻间又成为仇敌。陈之统帅吴明彻又以泗水灌徐州,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这时北周派大将军王轨相救。可王轨却不与陈军对垒,而把兵将开至泗水入淮口,用铁链锁住数百车轮沉入水底,并在两岸构筑城堡,以阻陈军归路。陈军大惊,欲沿泗水南下归国,吴明彻让马军陆路南撤,然后“自决甚堰”想乘船借水势冲过淮河,可及至泗水口,水力微,舟舰不得渡,众军皆溃,吴明彻亦被俘,饮恨终生,老于敌国。

开渠掘河,邗沟是2500年前开凿最早的运河。秦王扫六合、统一中国之后,亦曾在镇江役使赭衣囚徒3000人,凿京口至丹阳的曲阿河以通航南巡。经由丘陵山地的弯环曲折的丹徒水道,将古江南河河口西移至镇江。此外,秦始皇还修通了从苏州到杭州的水道,“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越绝书·吴地传》】。三国时,东吴于公元245年役兵3万,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连通丹徒水道。西晋时,又多次对丹徒水道修整、扩展;由此奠定了江南运河的基本框架。

汉建安七年至九年,曹操先后修治睢阳渠至官渡,漕船由此可通今卫河上游和当时的黄河下游,向东通今海河水系。建安十一年为北征乌桓,曹操又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沟通白沟、瓜水、滹沱河等。白沟、平虏渠、泉州渠部分,后成为隋永济渠的前身。

隋再度统一中国之后,建都大兴城【今西安】。大兴城是周、秦以来多次为都的城市,地理优越,经济发达。然关中虽称沃野,可人多地少,随着统治机构及兵丁的庞大,声色犬马之徒日增,粮食及诸多物资的供应则日见紧缺,其时“京邑所居,五方辐辏,重关四塞,水陆艰难”,而“渭川水力,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即成阻阂。计其路途,数百而已,动移气序,不能往复,迅舟之役,人亦劳止”。开皇四年,关中大旱,隋文帝亲率百姓、官吏、军队逃荒至洛阳,足见生存之艰难。于是,是年文帝令“多技艺”、“有巧思”的宇文恺率兵丁,开凿由长安始,沿渭水之南、傍南山之东、直至潼关连接黄河、沟通关东地区的广通渠。其渠长300余里,才致使“转运通利,关中赖之”。

为进一步沟通“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的江南【《宋书》卷54】,开皇七年夏四月,因邗沟年久淤塞,疏通和开凿了北起山阳末口、南至江都茱萸湾、连接江淮的山阳渎,以通运漕。不过,此次开凿历时短暂,规模亦不大,仅为疏通。开凿山阳渎后,运河南端水又从扬子【今扬州扬子桥附近】入江了。仪征的欧阳埭同时为另一个入江口。

大运河的贯通

由于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故黄河、长江等水系皆为东西走向,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古时的交通有“四载”之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木辇。然而,人力与畜力的体能有限,泥、山之路行走更为艰难,因而,利用河流的自然力以及风力便成为水路交通的最伟大的发明。于是,水的浮力承载了更多的重量,水的源远流长使船无腿而能走遍天下。然而,由于河流只有东西走向,且两川之间必有山岭阻隔,故凿分水岭直接沟通两川显得极为必要,这正是开凿运河的起因之一。而对于河道纵横、湖泊星布,“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江南水乡泽国,最早开掘运河则是必然之事。运河的开凿使东西走向的河流有了直接的南北沟通,继而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构成了连通四野、抵达八极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命脉,亦是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的重要标志。

就整个世界而言,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时间最长的河流,是中国的大运河,其全长2700公里,是前所未有、举世无双的伟大工程。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还沟通了桑干河、沽水、沁水、洛水、渭水等多条水系,成为开万世之利、德泽后人的连通南北的大动脉,所谓“岭南百州之物,滇黔巴蜀之产,齐鲁燕赵之货,东方渔盐之利,水陆相济,周流不息,莫不相通”。

众所周知,中国最古老的大运河,却是被称为“暴君”的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有如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一样,中国最伟大的两项工程,皆为“暴君”所为,且炀帝之恶在传说中更甚于秦始皇,是颇令人深思之事。从历史看来,秦、隋皆短命的王朝,然而,两朝都先后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多年的争霸之乱,达到了空前的一统,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之福。隋结束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且隋之后,中国的格局则是统一多、分裂少,也只有统一的大国,才能修筑万里长城和贯穿南北的大运河。秦重陆路车马,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秦皇驰道,“道广50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汉书·贾山传》】。然而陆路成本极高,大批劳动力疲于运输,却成了“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糜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此也成为秦亡的因素之一。与秦相较,隋开运河,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隋文帝灭陈到其驾崩,历15年,已是经济复苏、国力富足。《隋书·高祖纪》称其时“人物殷阜,朝野欢娱”,“区宇之内宴如也”。据考证,周隋之际,有户359万,灭陈之后,则有740万户,至炀帝大业五年,全国已达890万户,4600多万人。这时隋朝已储备了可供五六十年的物资,充足的人力,有了吃穿不完的粮布。文帝时耕地1940万顷,大兴城的太仓和并州、陕州、华州的国库及义仓充盈,《隋书·食货志》卷24称“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同时,建筑、造船业、农业、手工业均有高度发展,继而又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应当说,当时已有了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公元605年,36岁的隋炀帝登位。其以“关河重阻,无由自达”为由,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史称东都。其时炀帝下令,“每月役丁200万人营建东京”。此次迁都,诏书中称其为“听采舆颂,谋有庶民,故能审政刑之得失。……朕故建立东京,躬亲存问。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其民下有知州县官人政治苛刻,侵害百姓,背公徇私,不便于民者,宜听GFEA3朝堂封奏,庶乎四聪以达,天下无冤”【《隋书》卷3·炀帝纪】。在炀帝下诏始建东京的第四天,即大业元年【605年】三月二十一日,隋炀帝命左丞相皇甫谊与大臣辛亥征调河南、淮北民工100多万人,开凿通济渠。

总体看来,隋炀帝所开大运河是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二系。南运河即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连通邗沟与江南运河;北运河则为永济渠,即自洛阳通向东北,达涿郡【今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