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当心灵有大片的阳光掠过时,天边的飞鸟也安静地收拢了飞翔的翅膀,原野那片麦地也在春天里从容梳理一年的脉络。至于我们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时间,它开始缠绕如麻、欢欣如歌。而温暖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比如某个时刻,以谦下之心翻读《周易》,把自己埋在那一种清冽的感受里,体会天地万物周流六虚的变化,心里的空间也在一点一点地填充。要知道,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心灵更像一个旋涡,那些流落民间的光阴,吉光片羽般席卷来去。无可应住的心,应时时记住善护念,这是保持心灵自在的不二法门。
◆ 无知者解《易》
子心如水,虽历经古井千载生波而不平;谦下研《易》,然遍数寒暑百年光阴易老世事依然!
那些清澈而暖色的光,从遥远的亘古一泻而下。
起身,看着窗外,天高远而寂然,大地平沉而动静相生。在《易》的思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一切在形而上层面自然而成太极,化阴阳交融,衍生万物曼妙鱼龙之势。宇宙、世界因动静的和谐,时空的开放纵横,开始活活泼泼运转至今。
本文阐述的就是以谦下的温暖心灵求证《易经》的道理。
《易》的力量,从阴阳相生,动静转换之间的中立点爆发力量。像圆周的扩伸、融缩;前后、高下相随而起,所谓风生云起,电闪雷鸣,便是斯理。而在形而下的世间,所谓占据“天地人三才”之人,靠其修为,感受宇宙的变迁,天地不易之理,便是学《易》的重心所在。无人则无《易》。所谓变易、不易、简易,便是学《易》的三把关键钥匙。
心生温暖,便是易,便是道,便是空,便是仁。如何心生温暖,一念波动,以澄波静止之心读易,颇有乾坤。且不如,坦坦然,以无所住之心学《易》,领略花开花谢为一世间。
所谓变易,是在时空风驰电掣的无情世界中,领略万物变动的至理。人如水之飘萍,镜中之幻相,梦中之幻想,无所凭借。如果能在心头把持温暖之心,在无情的世间,领会不变不成事的道理,感受物与人变相生相依的情境,无情的世间斯时可转化为有情之世间。
所谓不易,存诸于形而上之理。任人世变迁,江河变色,有斯意在,于八卦跌宕起伏之核心,能悟宇宙颠扑不破的至理。以温暖之心求之,即使岁月沧海桑流、万物生生相起,在不易的既然流逝中,能把握住那根本的东西。超越于万物异象之上的必然有那么一个岿然不动的本体存在。
可温暖心又从何而来,何时生起,何时寂灭呢?也得等个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的时机,如佛法所说,因心空与万物色、身、香、味、触、法接触相应而生。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来去已在其中。因此可知佛法所说的寂静,当为温暖之静。在恍恍惚惚之间,在无限沉寂的状态,有物,有像,有声,从遥远抵达,在一片清静之间,朗光普照,心便微微一动,生欣喜、生温暖,周遭万物,仿佛两个世界,明净清晰,而后,风驰电掣,一闪而过。接着转入另一层境界,烦躁、不安、惆怅,而后慢慢进入“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的状态,像一杯茶水经过沉淀,茶叶下浮,香味开始四溢。
温暖其实就是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的一种微妙心理变化,是求证本心的攀缘之径。它具备“洁净精微”的概质。以温暖心求易,应深谙无所求之心、之境、之果。如是。易之妙味,当明一二。
《易经系传》云:“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讲述的便是作为君子的修身之道,行为处世。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少年时读诸葛武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名言时,只是觉得文字美妙,充满哲理,因此牢记于心。如今以《易》之卦辞而看,深得《易》之妙味。看其一生,且就出山之“三顾茅庐”而论,实为用《易》的杰作。
是时也,独卧隆中,外静而内动,按《袁子》等史书记载,隐居之际,已拒孙权、曹操之相邀,此为静中生动之层面。当时为“先号啕而后笑”之《易》世间态,时局已成无可奈何之势,澹泊实静后动,以《易》之思维等候时机,即为明志,是最佳的选择。“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便在于此。而“出”的前提应为时、位,即空间时间的选择,拒孙权、曹操,皆为时、位不利于己。然此一拒,若静之成动的微妙走势,已为之后出山的大动,时、位的转化意思不明。
而后以隆中静观时局写出隆中对策,生宁静致远之心,待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已在主客双方时、位的选择上占据先机,君臣遂成鱼水之情。此一“出”一“默”,为后之“处”、“语”的灿烂开花积聚所有勃发的力量。所以三国历史由此改观,诸葛出的当机,处的自如,默的适时,语中时局,动静吻合天道酬勤,之后局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按照易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判词而走。因此所言“三顾茅庐”为《易》用世之杰作,尽管后来出了个熟读《春秋》的关羽,败走麦城,错失荆州,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万千心血毁于一旦。
以武侯的天纵奇才,在“出”机上的选择上还是留下如此“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憾,可见出、处、默、语四字的不易,体会到如彖易理,用《易》的艰难。所有的奥秘其实就在字面上的这些话,可实践起来却有多难。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漠然而过的人群,错综复杂的人事,金钱与权力的争夺,无不耗尽多少人一生的心血。诚如老子所言:“众人熙熙,如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浊泊兮,其未兆;沌沌兮,若婴儿之未孩。”圣如老子仍自怜依然。何况在如今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现代世界,想保留一方心灵净土,求《易》之洁净精微,难矣。
试着解《易》,纵使百年易老,然以平和之心,哪怕求得经中片言只语的感悟,也不枉来此世间一遭。在滚滚的红尘中,物质上的一切已经满足不了人类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精神上的需求成为衡量人生圆满的标杆。时刻保持心灵的温暖,以谦卑的心态,理性地对待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更是人性自我升华的必须。那么就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处于一种活泼坦荡的状态,在《易经》之道的河流中溯逆流上下吧!
观心自照:天台德韶禅师偈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以外无法,满目青山。弥勒菩萨诗云: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学易、学禅、学道,讲究的是一种和谐无争、无我无他的状态,它不是一种紧张特立的态度,而是平常轻松的生活,若能连进退的执著都能打破,禅心自然现起。最积极于有活力的人生态度,在于求悟之人心性平和、富于弹性,不执著于世间事物,不受外境干扰,像苍鹰振翅翱翔,该高的地方高,该低的地方低,否则将远离生活,必会疲倦而坠落。
常怀感恩之心,时念敬畏之意,以这样的心态行走世间,诚如《易》之所言:自天佑之,无往不利!世界之大出乎我们的想象,穷其一生,也只能窥探冰山一角。谦下的处世,和谐的生活,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法宝。每时每刻,我们都不能放松自己对修养上的追求,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培养自己性格中向善的一面,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多一些爱心,对社会不幸群体多伸出宽容之手。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之下,外部的环境也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之下开始慢慢地转变。如此,这世间总有一天,它会干净、美好得令我们想尽情地呼吸。
◆ 常怀敬畏之心
涉水之心。
时空是什么?宇宙是什么?鸟儿相忘于天空,鱼儿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在阳光下摇曳的那些清寒思绪,绽开如花。如果能一直这样跳跃、掠过,其实很好。
因为春天,它已经迎着目光穷尽的方向,不紧不慢地走来。所有饮河的马扬起了古典的头颅,所有的足痕淹没于来时的陌径。
春天的到来,它经过漫长的雪压红梅。树最先挺直了身躯,河面隐约有冰层开裂的声响,水声婉约而神秘。然后我的目光专注于河流。涉水的人站在我眺望远方的河岸。
其实黑暗里眼睛只能看见黑暗,阳光下目光望见的只是光明。光明与黑暗是世界最朴素、辩证的两种色彩。是黑暗与光明迷惑了眼睛,还是眼睛创造了光明与黑暗,我们不知道。
一棵树、一匹马、涉水的人,隔着河流,对岸冷雾弥漫,竹林清朗,光明与黑暗沿着河流的方向波澜壮阔。
我肆意虚构着自己的想象,在早晨双手洒满阳光,黑夜里,在反复的波动后,我获得干净的寂静,然后纵横交错的掌纹,延伸出左右齐头并进的三条河流。涉水的主题便在茫茫的虚空中勾勒出遥远的传说。
是的,我想说的是“涉水”,这个词语表达的意境。在先前漫长的铺垫后,我发觉无法驾驭如此苍凉而空蒙的主题,它似乎不是我这年龄段该进入的境界。然后,我的笔陷入沉默。
涉水的人在遥远的时空,面对着一条河流,这时闭上了双眼。等待。
恍惚还是鸟声,你可以这样假设有鸟声的存在,其实就是春天了。你尽可以忽略那高山上的雪;光秃秃,枝丫朝向天空的树木;望河的人,双眼湿润如季节。记住,这是必不可少的叙述。因为所有的意象在跳跃中直逼涉水的前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黄昏,冬天的夕阳进入你视野的时候,这些句子抑扬顿挫,沿着历史阴森的隧道穿行,触摸着冰凉,恍然有所感,你接着读下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历史的脉络血肉在纸上饱满、清晰可辨。道可入世,也可出世,明白了,就像水流过村庄、城郭,转瞬即逝,什么也没有留下。
让我再回想一下。这七善也如天际的北斗,环环相扣,斗转星移,夜空中就这样宁静而灿烂。我只想这样跳跃,点到为止。
我是在一个不平静的夜晚想起这一些的。最终我把我的纷乱错杂的思潮归结到一盘棋局。你要知道,那个遥远涉水的人,其实只是我一个假设,因为假设,背景也随之丰富,现在是一盘棋,无限宽广地横亘在历史的河流上。
有人已入局。你可以借着上面的句子把拈白先行的人想象成老子,因为是涉水,我摘录了他《道德经》关于水的论述。他布下的白子,沿着时空的经纬已隐然成型。
沿着河流的来路,孔子说:“逝水如斯乎,不舍昼夜!”在清晨,你安静地拾起这些句子,反复读几遍,时空的苍茫感就在你回首一笑中。然后开始联想,河岸涉水的人,李太白以直挂云帆蹈沧海入水;柳宗元以独钓寒江雪入水;苏东坡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入水,等等。这些姿势描述了逝水如斯夫的千种姿态。
剩下的还有什么,衣袂飘飘,古风森然,孔夫子俯仰,拈黑后手相合。
其实,我们直到现在才明白,一条河的远方,就在掌上纹路突围的方向。在心灵的大开大合中。
越来越有些离奇了,这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请原谅我今晚的天马行空,我得为我假设涉水的人勾勒种种前提。
你是否相信,棋盘三百六十一道棋路,纵横延伸如时间无始无终的流逝;空间小如草芥,大如须弥的开合。其实没有个中心,一切只是人为,一切因缘而起。一切的一切,东西南北,四季更替,昼夜转换,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以涉水的时候,你其实只是面对一条河流,想起了自己在时空的位置。它们茫无边际。
遥远的以后,我想起春天的一匹马,树下站着涉水的人,长风浩荡。这时,我们翻起了一些久远的历史,过程很简单。在消失中淡淡回味起古老的褶皱,然后在迷失中清醒。在光明中自由描写黑暗。
敬畏是一种什么概念?如果你站在苍茫的时空大背景下,独自面对着黄河或者长江,那么这概念所代表的涵义便像时间般塞满你的身心而无法自拔。没有畏惧的人生是不圆满的,谦逊是人性的内在美德。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们都担负有在这世间的责任。孔子把人生的意义设定为“参赞天地之化育”,而对于我们而言,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自己”做好,塑造良好的品格与正直的力量,保持谦恳,履行自己的人生职责,让自己成为时代、社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