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3273500000026

第26章 (26)

鉴于宠妾柳如是的恳求和自己与董小宛的交情,钱谦益大力斡旋于债主之间,还拿出了自己的积存,三天内了断了小宛的所有债务。钱谦益还亲自写信给自己的门生帮董小宛从乐籍中除去名字。帮助董小宛解了苏州的烦心事之后,钱谦益又雇船把董小宛送到如皋。

比翼双飞,品饮人生

百转千回,终于到了冒襄。由于冒襄家中早就娶了妻室,董小宛又是风尘女子,身份特殊,二人的婚事还要得到冒襄父母的首肯。

早在崇祯2年(公元1629年),冒襄就与文人苏文韩的二女儿苏元芳结婚。苏元芳知书达理,素娴礼仪,是冒襄的贤内助。当冒襄外出交游时,家中事务就全部交给了苏元芳。冒襄早就把他与董小宛两情相悦的事情告诉了苏元芳,贤惠豁达的苏氏理解丈夫的心情,二话不说,同意了冒襄和董小宛的事情。

其实,在董小宛还没有抵达如皋的时候,苏元芳就命仆人打扫城中的空屋,并准备好帷帐灯火、器具饮食等。不仅如此,苏元芳还答应替冒襄在婆婆马恭人面前提及此事。马恭人十分通情达理,她见媳妇没有丝毫不满,又听说董小宛虽然身落风尘之地,却出淤泥而不染,况且儿子与董小宛早有誓言在先,也很高兴地同意了冒襄纳小宛为妾的事情。这时冒襄的父亲已从襄阳辞官归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崇祯15年12月中旬,冒襄和董小宛终于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董小宛和冒襄住在水绘园。它位于江苏省如皋县城的东北方向,是当地有名的园林之一。园内有默斋、枕烟亭、寒碧堂、湘中阁、碧落庐等亭台楼阁,曲径回廊,玉石桥栏,奇石嶙峋,古木参天,池清鱼跃,花草芳菲。

这个清静幽雅的处所十分契合董小宛的性情,她和冒襄二人都十分满意。他们常常在水绘园宴请宾朋,观花赏月,吟诗作赋,日子过得幸福甜蜜而情趣盎然。

董小宛嫁入冒家后,用自己的机敏、善良、宽容、智慧去关心每一个家人。她善解人意,体察别人的痛苦、不幸,为他人排忧解难。冒家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不曾感受她的温情、她的体贴。

董小宛侍奉公婆,至恭至孝;照顾丈夫,无微不至,细心关爱;对待夫人,敬爱柔顺,关心体贴;对待下人,宽厚仁慈,温婉慈让,所以冒家上下内外大小人众都十分敬重她的贤淑有德,大家相处得非常和谐。冒襄的母亲和妻子都特别喜欢小宛,而董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极为用心。冒襄的原配妻子苏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及苏元芳,悉心照料苏氏所生的两男一女。在冒家的9年,董小宛从未与苏元芳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在妻妾成群的当时的确是罕见的。

冒家的全部账目出入都由董小宛经手,她料理得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董小宛进冒家后,从未为自己添置过一件首饰,也从来不存储私房钱。这种重德轻财的优秀品性的确与常人十分不同。后来,冒家逃难,董小宛为了照料家人,她的衣服、饰品在途中大多丢失。回家之后,她仍然不为自己添置任何衣物。

更为可贵的是,董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董小宛铅华洗尽,埋头苦学自己生疏的女红,终于精通了剪彩织字、缕金回文等各种技巧,使冒家另眼相看这个出身青楼的女子。

对丈夫,董小宛更是关照得无微不至,其细心程度比起家中的仆人奴婢更是有增无减。无论是煮茶还是剥掉果皮,她都一定亲自去做。冒襄闲居在家,潜心考证古籍,著书立说,小宛则细心伺候,时而送上清香的茶水,时而点燃蜡烛;有时也帮助冒襄查阅资料、抄写书稿,减轻丈夫的负担。冒襄疲惫时,董小宛则弹一曲古筝,为他解乏;丈夫背上不舒服,董小宛则轻轻地为他挠痒。

董小宛没有嫁到冒家之前,冒襄经常教两个儿子读书习字。儿子一旦表现得不称他的意,冒襄就严加训斥,有时还会动用武力,严厉责打。因此,儿子都十分害怕冒襄。董小宛成了冒家媳妇之后,在处理完烦琐的家务事后,又担负起帮助苏元芳的这两个儿子温习功课的职责,俨然成了冒家的私人老师。

冒襄和董小宛十分懂得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情趣,他们一起尝试沉香之味。

董小宛使用沉香的方法和常人不同,她是一个十分讲究情调的人。一般人通常是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用这种方法燃出的沉香,不仅无法体察到香的幽味,而且烟味很大,十分油腻。董小宛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冷的深夜,小宛把帷帐放下,然后点燃两三支红烛,再在几只宣德炉内燃一些沉香。

此时,烛光随风摇曳,香味渐渐扩散,沁人心脾。董小宛和冒襄则静静坐着,相对无言,可谓“无言胜似有语时,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喝茶方面,董小宛和冒襄都爱喝芥片,这种芥片煮好后有一股清香。董小宛精于烹茶,常用文火亲自煮茶,十分讲究。他们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国破家丧,冒愈董亡

董小宛和冒襄在如皋老家度过了几年甜蜜幸福的日子,然而,幸福的日子好像总是短暂的。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刚刚过了两年,国家出现了重大变故。刚刚品尝到幸福滋味的他们,这次面对的是有着生命风险的四处逃亡、颠沛流离。

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首都北京,改国号为“大顺”,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缢身亡,曾经辉煌灿烂的明王朝寿终正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甲申之变”(1644年用中国干支纪年法表示就是甲申年)。

消息传来,江南大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号弘光,史称南明,企图维持半壁江山。辽边总督洪承畴降清,明军退守山海关。过了不久,镇守山海关的将领吴三桂投靠清朝,清军越过山海关,一路南下。

在这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福王昏庸无能,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大肆挥霍,不问政事。崇祯17年除夕,清军步步紧逼,福王在殿中愁眉不展,大臣们以为皇帝是因为担忧国家危亡所以才这样。后来才知道他是在为宫中缺少能歌善舞的歌妓而愁。在官员安排方面,南明小朝廷重用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排挤史可法等忠勇大臣。马士英等人不关心抵御清军,不关心百姓生计,热衷于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这么一个腐败

不堪的政府根本不是势头正旺的清军的对手。不到一年,清军便攻破了南京,弘光帝成了阶下囚。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

第二年,扬州失守,江南顿时沦为清军的杀戮场所。江南民众不甘心成为外族的臣民,纷纷举兵抗清,冒襄也曾在家乡参加抗清斗争。

抗清斗争失败后,冒家老小逃往浙江盐官(今海宁县),董小宛随同丈夫一路南逃避难。为了躲避清军,他们有时辗转于幽密的森林,有时暂住在简陋的茅屋渔船。逃难的途中有着千种磨难,万般艰苦,好不容易找到住处,可总是不得安宁。冒家有时一天要换一个地方,多的时候一天要迁徙好几次。

董小宛胆识智谋过人,逃难途中常常在前面开路,或者在后面卫护,宁愿清兵捉住自己也要冒襄逃过劫难。可见,董小宛对冒襄的深沉、真挚的爱恋,这种感情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董小宛的深明大义也令人叹服。冒襄一手扶着年迈的母亲,一手牵着体弱的妻子,而同样体弱惊恐的小宛只有一个人艰难行走。

董小宛对此毫无怨言,她认为大难临头之际,丈夫首先考虑老母,其次是原配夫人、儿子、年幼的弟弟,而无暇顾及自己是应该的,自己就是死在途中也无怨无悔。小宛的无怨无悔让人敬佩,也令人感叹。逃难途中在马鞍山不幸与清军遭遇,冒家仆婢遭到杀掠的达20口之多,只有8口人因为匍匐在地上而幸免于难。

然而冒家平时珍藏的文物、古籍,还有日常衣物却在战乱中丢失得差不多了。董小宛也是个弱女子,逃难途中的种种艰难和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她也十分害怕,但是董小宛把恐慌深藏在心底,竭尽全力地照料冒家的老老少少。

然而当冒襄带一家八口准备逃难的时候,害怕人多拖累,竟然打算把董小宛丢下不管。小宛不仅毫无怨言,还劝慰他说:“你只管去吧,不要挂念我,我若能苟全性命,一定会等你回来;万一遭遇不测……狂澜万顷的大海就是我的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