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钟 孙薇
评价社会性创业,除了经济利润这一目标以外还有社会影响这一标准。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进入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较大、城乡差距比较严重,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与建设社会主义和??社会的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所有公共服务都是由政府提供的,非营利性组织实际上是政府管理社会的工具。现在,虽然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公共服务部门大都还由政府控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政府不可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支持全部公共服务的需要,要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原先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社会事务都要交给社会自身去管理。
而社会部门要完成筹集资金和公共服务这两个目标,还需要商业部门的支持。社会性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ial】概念的出现搭建起社会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新的纽带。通过这个纽带企业管理者可以更多地参与公共服务,而社会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可以更多地利用从商业部门那里学到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动员各种资源以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而且,随着社会部门的成长,产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机会。不论是由政府资助,还是和新成立的社会性企业合作,对新创业者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这种社会性创业企业可以从企业、个人、慈善基金等募集资金,也可以从其他各种渠道赚取提供公共服务所需要的资金。他们具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双重目标,要在完成其社会责任的同时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些经济目标不仅可以使他们为社会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服务,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虽然社会性创业者可以从商业管理者那里学到专业知识、创新和责任的必要性,商业管理者也可以从社会性创业者那里学到双向思考和创新风险投资。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管理者需要改变传统的价值定义。现代被普遍接受的一种管理分析模型是“双重底线投资”,即除了经济利润这一目标以外还有社会影响这一标准。
二、社会性创业的含义
社会性创业是在一个复杂的全球、全国甚至各地,政治、经济和社会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强调把市场影响力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社会性创业可能算是一个新词,但是它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一些学者把社会性创业的起源追溯到150年前的公共创新活动,如南丁格尔和圣雄甘地,而真正现代社会性创业则起源于40多年前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到现在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尽管非政府组织、政府决策者、媒体、国际组织、主要的思想家和企业管理者都对社会性创业在全球范围内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对这个词的准确定义依然众说纷纭。所以“社会性创业”这个词一直被各种组织和团体采用,从民间运动到跨国公司的社会活动都被看成社会性创业。
社会性创业首先来自于社会性创业者对社会问题的新想法。德鲁克认为社会性创业“改变了社会的执行能力”【Gendron,1996,第37页】,而亨顿等人【Henton et al,1997】等人则认为“‘市民创业者’是一个新的领导者,他们连接商业、政府、教育和社区,以产生新的、强有力的社会生产力”。述莱尔【Schulyer,1998】把社会性创业者描述成“对社会变革有先见之明,并有一定的财务资源可以支持其想法的人,他们展现了作为成功的商务人员所有的技能和对社会变革强大的期望”。博斯基【Boschee,1998】则把社会性创业者描述成“非营利性组织的执行官,他们既关注市场的变化,又要满足其内在的经济目标”。汤普森等人【Thompson et al,2000】则认为他们是“发现还没有满足的福利需求且值得开发的方向,并聚集各种可能的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的人”。
在所有的文献中,对定义的争论主要在于社会性创业最主要的活动。很多把它定义为把商业上的专门技术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技巧带到非营利性部门,以便帮助非营利部门提高提供服务的效率【如Reis,1999】。迈克里奥德【McLeod,1996】提出了社会性创业两个层次的意思:既可以从小规模盈利业务中获取利润,以服务于非营利业务;也可以通过采取商业部门的管理技术来提高效率、获得最大收益。
本质上,社会性创业是一个混合模式,既包含营利性活动,又包含非营利性活动,以及交叉的协作。这些定义突出了其创业的本性,和创业者为解决社会问题所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个概念表明社会性创业能够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创新性的非营利风险投资,社会性目的的商业风险投资【如营利性的社团发展银行】,和混合营利和非营利性活动的组织【如无家可归人的避难所,可以为这些人提供培训,还可以为周围居民提供就业机会】【Dees,1998】。
福勒【Fowler,2000】按社会性创业具体的活动把社会性创业分成三种。第一,“整合社会性创业”,是专门设计的一些可以产生积极社会产出的经济活动,同时也可以创造社会收益,还包括所创建的横向、纵向、前向和后向的经济联系。福勒认为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是一个典型的整合社会性创业企业,他们通过小额信贷帮助贫困的人经营小本生意。
社会性创业的第二种类型是“重新解释”,即对现存的非营利能力进行重新定位,以降低组织成本,或增加组织收入。福勒引用了一个组织的例子,他们把食物分发给贫苦老人和病人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他们可以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同时,把食物卖给那些富裕而健康的老人。
第三种是“补充的社会性创业”,即在非营利性组织中划分出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利润用于弥补非营利部分的成本。在讨论社会性创业企业的这三种模式时,福勒强调了可以产生收益的经济活动和那些不能产生收益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区别,他发现对于前者,“组织有更加复杂和迫切的需求”。
虽然对社会性创业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社会性创业“解决问题的本性”,以及强调发展和执行的主动性,产生以社会产出和社会影响的形式存在的可测度的结果。
三、社会性创业企业绩效评估的目标
营利部门的绩效评估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而且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标准。绩效评估可以提供有关项目和组织的各种客观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强化管理和为决策提供依据,达成工作目标和改进整体绩效,以及增加责任感。也就是说绩效评估汇兑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使相关人员在可控的方面进行改进。对非营利性部门的评价经过多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对社会性创业和非营利性部门的评价有很大不同。社会性创业者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从事任何可以想象的事业,他们的创新思想使他们跨越了传统的规则,他们采用的解决方案经常只能唯一适用于他们所工作的环境和文化。他们的资助人也采用了不同的投资方法:有些可能是利用贷款或实物资产投资,其他可能使用了慈善资助。一些资助者关注社会性创业者早期的发展,其他一些资助者可能更多地关注组织的发展和成长,以及组织的工作效率。
非营利性部门的资助人经常从选择合适的社会领域或地理位置开始入手,挑选合适的资助方向。一个基金可能决定资助某个地区的住房、健康或教育领域的社会性创业企业。事实上,一般的慈善事业的基金都把他们的员工和运营分成若干个独立的领域,每个都关注不同的社会问题和地理范围。
而那些资助社会性创业者的人所考虑的问题却不同于此。他们不是特别关注所资助的具体社会问题和地理位置。就像投资人主要关注投资回报率的多少而不关心这些投资回报来自购买制药公司股票还是软件公司股票一样,那些资助社会性创业者的人更多关注他们所投资金产生影响的范围、持续性和影响大小。有些资助人把他们的投资范围限定在某个单独领域,有些在经历了初期没有重点的投资后开始缩小投资范围。但是大多数社会性创业的资助人不是特别关心他们所资助的社会领域或地理位置。这些资助人想把对营利性企业投资的标准和对非营利性企业投资的标准整合起来,资助一个有社会变革思想的创业领导者和一个可以快速成长并在财务上持续性的实体组织。
在目标上的不同会对评价的作用产生明显影响。很多基金的评价方法没有考虑拥有新思想的社会性创业者的领导能力、财务上的可持续性、管理强度、组织的成长率或组织的思想是否被其他领域采纳。简而言之,很多通用的评价技术经常缺乏资助人所关注的很多社会性创业领域成功的关键指标。
第二个关键不同点在于社会性创业的发展更多的归因于快速和经济地传播社会利益。很多资助人一旦选择了他们要从事的领域,就把其资助的项目看成对新思想的试验。这些资助人开发了一个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和假设的理论或逻辑模型,而他们所资助的项目就可以达到这些目标。对这些项目的评价用于确定项目的结果是否可以证实资助人事先设定的目标和假设的理论或逻辑模型。一个成功的项目是否真正扩散、传播到其他地区、是否是经济的以及是否已经被其他资助人所采纳,是在超出基本评价领域之外要考虑的典型问题。
但是,在社会性创业领域,大范围地实施资助人所资助的项目是资助是否成功的首要目标。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或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在评估快速增长的潜力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结果,社会性创业的评价就趋向于更少地关注项目是否证实了某些理论,而更多评价组织的成长或思想成长的潜力。
所以,对于社会性创业的评价比对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更为重要,也更复杂。因为社会性创业企业既有营利的性质又有非营利的性质,所以用双底线绩效评价的方法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即设定双重绩效评价的目标,既要考虑营利的性质,以获取财物利润为目标;又要结合非营利性质,把增加社会回报作为目标之一。
社会回报衡量那些由社会风险投资,或本可以用于传统资本投资的投入所产生的非经济回报。很多社会活动的商业价值是通过他们为企业获得的公共关系和产生的市场影响予以反映,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有助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都可以增加企业品牌价值。
四、双底线绩效评价
【一】确定经济利益和社会收益的方法
那些资助社会性创业者的资助人有其自身的商业背景,他们对于每项慈善资助,都希望可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资助的决策阶段,他们首先会选择预计收益较大的项目进行投资,其次才会考虑到其他方面。
我们总结出三种用于评价社会性创业企业收益的方法:传统财务绩效指标,确定社会性创业者的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可以产生的资金价值,从其他渠道筹资所获得的帮助等。
1.传统财务绩效指标
传统的财务绩效测度方法是在营利组织中通用的方法,是反映组织可持续性和管理团队强弱的一个很好指标。在社会性创业领域也可以用这个指标来反应收益,但是使用的前提是,企业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可以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传统的财务指标也揭示企业运行的经济模型,可以帮助资助人预测扩大规模和在更大规模上传递服务于商品所需资金和可以产生的收益。当市场影响和财务指标反映一致的时候--也就是说,如果组织的经营活动增加了受益人的收入,同时也能为社会性创业企业带来利润--资助人就可以立即发现,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他们所做的事业上来,组织也会迅速成长。相反,如果项目依赖于大量慈善补助,收益也不是非常明显,一些处于观望状态的资助人就会放弃资助,已经参与其中的资助人也会逐渐失去兴趣。
所有资助人都在寻求经济模型的帮助,但是对于营利性的风险投资和用贷款及实物投资的资助人来说更为重要。显然,如果慈善资金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并且可以通过实在的回报收回,这将是一个比单底线回报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模型。
2.估计社会性创业者的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可以产生的资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