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业思想力
3297000000043

第43章 让梦想照进现实

程毓媛

如果说“创业”是一座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那么创业者就是那些勇敢、执著、技术高超的“桥梁建筑师”,各界的资金、资源和服务就是建桥所需的“原材料”。

创业基金会成立于2006年8月,而实际上在2005年初上海市政府就开始试点探索这项工作,到现在已超过四年。近一年来各界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呼声很高、举措也颇多,我们自然欣喜。回顾这一段探索的历程,我们愿将想与做的都如实记录下来,与关注、借鉴、理解抑或质疑这项事业的人们分享和共勉。

梦想者+热衷者=84%

新生事物往往都会受到置疑,鼓励大学生创业也不例外。“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也就是上海学子口中的“天使基金”在2005年刚推出时,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但政府大笔的资金投入还是令不少人费解;直至2006年基金会成立以后,我们竟也在压力声中开始讨论对与错的问题。当然,无论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初衷都是远见卓识的。但问题是,鼓励这些温室生长、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们跳进商海,是不是“赶鸭子上架”?

带着这样的疑问,2007年初基金会联合零点咨询公司对上海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指数和环境友善指数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调研。成果很令人欣慰,84%的大学生是创业的梦想者或热衷者,愿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创业,只有16%的人表示对创业“没什么兴趣”。同时,看起来我们也没必要担心误导的问题,调研显示“创业意愿度和当前创业意愿度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只有4.2%的大学生坚定地选择“当前就愿开始创业”。更可喜的是,从大学生的创业动机看,“实现自我价值”遥遥领先,达60.91%;“做自己喜欢的事”排名第二,达47%,而“积累财富”只列第三位。

大学生群体表现出的理性消释了大家的担心,基金会从中也更加明确了任务和目标:我们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到创业企业实习,让他们切实感受创业路上的酸甜苦辣,以更加理性地选择;我们与上海移动共同编写《大学生移动通信领域行业创业指引》,帮助对市场需求往往比较迷茫的大学生寻找和发现创业机遇,使他们下决心走上创业之路前就能看清楚、想明白。我们为每个企业投入不超过30万元的资金但绝不控股,让创业者时刻牢记是“我要创”,而不是“要我创”。我们还走进高校的实验室和教授中间,去发现和鼓励优秀的技术和团队;与惠普中国研究院联合开展“IT创业预孵化”活动,在三个月的预孵化期中,依托惠普的力量为优秀的创业团队全方位地匹配导师和行业资源,不断提高天使基金资助项目的质量……

创业基金会,就是要在“有激情”的年轻人心中埋下创业的种子,帮助他们树立“目标”、培养“能力”,然后在他“有准备”的那个时间点上,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加快实现自己的梦想。

“光有钱不行”

优秀企业寻找风险投资时往往会称:“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带来什么资源”。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一样,大学生创业者缺经验、缺管理,总之差得不少。如果仅提供启动资金却不加以管理和支撑,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在这三年的努力下,基金会与上海的高校一起,在全市共设立十多个分基金会,组织数十位评审专家从每年递交的几百份商业计划书中筛选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委托十余个科技园区对受资助的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扶持,提供近万平方米的免费办公场地和代理记账等基础服务;在上海市科委、教委、人事局、杨浦区等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出台创业大学生留沪加分、创新基金申报等优惠政策;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设立免担保的“大学生信用贷款基金”;我们还有导师团、月度创业沙龙、行业创业者俱乐部等日常活动,促进创业者的学习和交流。

基金会负责项目资助和服务工作的只有几个人,如何才能建立全方位又有深度的创业支撑体系?我们想说,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基金会、高校和科技园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工作团队的创业精神和“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服务意识,更离不开市场化、专业化的工作理念。我们常说自己的工作就是杠杆,直接体现在有多少好企业被培养起来,间接体现在我们联合了多少专业资源共同来完成这件事情。若说三年下来工作有些成效,外界亦逐渐认可,那么我们相信如秉承着这些理念走下去,将定会收获更多的硕果。

种子期就死了,怎么长成森林?

基金会成长了三年,创业企业也发展了三年,它们其中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正茁壮成长。然而这些发展不错的企业却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因它们仍处于初创期,团队不够成熟,与风险投资的目标、阶段、额度都不甚相符,这也是社会上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正如原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所言:“种子期就死了,怎么长成森林?”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大学生创业,探索建立更完善的初创期企业资金支撑体系:包括上文提到的天使资金、贷款担保、接力投资等。基金会于去年与几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上海大学生创业投资接力基金”,意在联合社会资本对发展迅速却离风险投资有一步之遥的创业企业给予支持,探索帮助早期科技型企业跨过“死亡谷”的最佳实践。我们还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联合中国技术创业协会、上海市创业投资协会发起成立“上海天使投资俱乐部”,汇聚关注早期投资的各界资源和力量,营造早期的投融资氛围。如这样的探索可行,我们希望它可被放大,惠及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除资金外,大学生创业企业普遍缺乏管理知识、商业经验和资源,同样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创业者为理工科背景,在企业战略定位、市场营销、团队构建方面欠缺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导致创业企业往往技术十分领先,但产品和市场较为落后。我们总结下来,这也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的核心原因。在对国外相关模式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创业加速器”是帮助企业发展的较好尝试。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对其功能的解释是“将服务对象定位为成长型企业,提供企业发展、内部管理、财务融资、人才吸引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全方位扶植企业快速发展”。这种“加速器模式”与企业发展和业务增长密切结合,受到创业企业的广泛欢迎。为此,我们亦联合专业机构于今年初成立“创业加速器”,下一步将重点建设全方位的创业综合服务平台,贯穿从准备创业、企业发展到创业加速整个过程,满足创业者从挖掘创业机遇、了解政策信息、获得培训教育、寻找创业人才、业务资源对接和投融资等多方面需求。

现实与梦想之桥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个三年里,一批公司成长起来,其中发展突出的已经获得风险投资青睐,迈上了新的成长台阶。一个工作体系逐步建立,政府、高校、科技园区形成推动合力,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今年政府更是加大了支持力度:支持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留学生、兼职MBA申请“天使基金”,这无疑为更多的梦想插上了飞翔翅膀。更重要的是,在这三年里,创业文化在大学校园和社会中日益形成,更多的年轻人提前做起了创业准备,更多的社会资源开始关注并给予切实的帮助,更多的声音表示:即便失败了也应让他们去试一试。

如果说“创业”是一座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那么创业者就是那些勇敢、执著、技术高超的“桥梁建筑师”,各界的资金、资源和服务就是建桥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基金会既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建筑师”去搞建设,也不能去抢“原材料供应商”的饭碗去搞生产。我们该做的,是找来各种各样的物料摆在建筑师的面前,只有当市场资源实在匮乏才自己去补位。

在下一个三年,我们希望发现更多优秀建筑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市场上能有更多的优质材料供他们选择。我们也相信只要这样,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民族的梦想,很快就会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