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业思想力
3297000000042

第42章 教授不可教授的事物

--EFG创新型创业教育实践

李俊

最有用的创业教育必定来自于创业实践中的真知灼见,它需要企业家、投资商和理论研究者等共同参与。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站在世纪的船头感慨万千:“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今天,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巨大发展成果。我们不禁思索:中国今后的三十年将如何发展?

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回顾历史,审视寰宇。我们感叹:

当代青年的希望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创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将当代青年和创业有机地结合,才能创造出中国未来灿烂而绚丽的美好未来。

激情、目标、能力和准备,寻找到梦想的土壤,将会生根发芽,沛然俱起。成立已经三年的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所梦想的就是创造这样的土壤,让心怀理想和抱负的当代青年用创业去实现自我。

我们感到,在当代青年中树立创业理想、弘扬创业精神、传播创业文化,是创造土壤环境的关键要素,创业精神是最可能给予人们充满激情的力量,创业是最能创造人们发挥潜能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通过对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总结,我们意识到:最有用的创业教育必定来自于创业实践中的真知灼见,它需要企业家、投资商和理论研究者等共同参与。为此,我们构建创业教育研究交流平台,汇集社会各界人士有志于创业教育研究,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研究实践,教授不可教授的事物。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比较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学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只有少数高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

反观美国的创业教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创业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大量的创业企业涌现,而这些企业的创立者迫切需要创业教育,这就成为创业教育开展的社会土壤。而当国家经济仍处于依靠大企业的垄断经济的时候,创业教育就会遭到冷遇。所以,创业教育的发展一定是和国家是否重视创业型经济发展模式紧密联系的。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在国外,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在中国,即便在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

而美国的创业教育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性非常强。企业家、投资商、孵化器、创业基金等共同支持和参与到创业教育过程中,是美国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国石油交易公司的创始人小斯蒂芬·斯皮内利这样的创业者的现身说法,为创业教育提供最宝贵的案例和经验。投资商在创业设想阶段就积极参与,使得创业者更明确如何为自己伟大的创业设想寻找到资金支持。硅谷等知名孵化器让创业者学会如何真正创立企业。科尔曼基金会、考夫曼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基金支持。1995年弗兰克林--欧林基金会赠予百森商学院3000万美元创业教育基金,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商学院收到的最大额捐赠基金。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全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起到了美国创业教育加速器的作用。

没有形成权威的课程模式。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课程模式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从美国的实践来看,课程设计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紧密联系。美国创业教育始于工商管理硕士教学,盛于工商管理硕士教学,主要的创业教育师资都是从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中转移而来。虽然,工商管理硕士强调的管理理念和创业精神仍有所出入,该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而非创业者。但从目前的大学课程来看,工商管理硕士是最贴近创业教育,最能从系统上对创业教育进行研发的课程。而学生的背景与经历,也注定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容易成为创业者。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工商管理硕士学生是大学生中创业热情最高的群体。根据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针对上海六所高校1200名学生抽样调查所得的《2007上海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中,工商管理硕士学生的创业综合指标【65.5,百分制】远远高于博士【61.2】、硕士【59.6】和本科生【59】。

创业活动流于形式。比如,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不会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学校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和机制。

而美国MIT的5万美金大赛已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MIT的创业竞赛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风险投资家、律师、会计师、咨询公司等共同参与创业者的活动。从MIT创业竞赛中诞生的公司绝大部分发展十分迅速,年成长率通常在50%以上。据统计,已经有50家企业从MIT5万美金创业计划竞赛中诞生壮大,其中不乏像Akamai、Firefly、Webline Communications、Direct Hit和Stylus Innovations这样的优秀企业。同时,MIT5万美金竞赛也为美国各大知名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

二、我们对创业教育的思考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主要涉及“创业教育--创业项目见习--创业项目模拟--创业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等创业环节,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领域。而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涉及创业精神的初步激发,未能涉及全部的创业环节。

为此,我们提出具有上海特色的创新型创业教育,就是指在师资、课程和教材等各方面要紧扣创业各环节,突破常规方法,企业家和专业人士成为“创业教师”,教授不可教授的事物,为创业者们提供实战的创业指导。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指那些高校所开设的教育课程,而是应该贯穿于正规教育之中。如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我们希望用创新型创业教育形式为各类正规教育提供借鉴和思考,用创新的眼光和思路推进全社会的创业教育。

三、EFG创新型创业教育实践

我们在过去几年里的创业教育工作,主要围绕汇聚创业教育研究资源、营造高校创业氛围、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等几方面开展:

通过举办高端创业教育研讨会,汇聚专家真知灼见。2008年,我们在杭州举办“中英创业教育现状与前景”论坛暨中英创业教育者联盟启动仪式。在此次会议上,15名英国创业教育专家与创业基金会邀请的近30名中国创业教育专家汇聚一堂,共同分析中英创业教育现状,展望中英创业教育前景。

2008年创业周期间,我们举办“创业精神与高等教育:当代大学的责任”高校校长圆桌会议。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等领导亲自出席。高校校长在“创业精神与高等教育--当代大学的责任”的圆桌会议上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创业不重要,但是否有创业精神则非常重要,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需要有创业精神,这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创业沙龙、创业导师团校园巡讲。通过美国的经验,我们认识到创业教育无法脱离创业实践和经验,创业教育需要一大批企业家、投资商、孵化器等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

为此,我们推出一项生动活泼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沙龙,定位于每月一期。沙龙邀请季琦、卫哲、唐骏、章苏阳等成功企业家、著名投资专家作为沙龙嘉宾,与大学生创业者面对面交流。在信息共享的同时,传递创业的经验。专家现场为创业企业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对创业者而言,创业沙龙更类似于案例教学的过程。

积极引入国际研究成果,为国内创业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2007年,我们首次尝试引进和翻译美国考夫曼基金会主席卡尔·施拉姆所著的《创业力》一书。该书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型企业、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型企业、富有创造力的高校、对创新创业具有充分鼓励性的政府共四个角色逐一进行了研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创业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方面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008年,基金会引进了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等所著的最新力作《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作者们认为资本主义不是一种只具有单一形态的经济体制,而是具有多种形态: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寡头型资本主义、大企业家型资本主义、创业型资本主义。在作者看来,最能够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是一种创业型经济体制和大企业型经济体制的混合体。

设立创业教育研究专项分基金会,建立创业教育研究高地。2008年,创业基金会依托高校的资源和力量,组建专注于创业教育研究的高校分基金会--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分基金会。该分基金会是我们在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项尝试。今年外贸分基金会工作将全面运行启动,重点开展大学生创业模式、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创业型大学建设专题研究,并组织开展创业项目成果展、创业教育论坛、创业设计及实践等系列活动。

创新型创业教育实践是一种尝试,犹如牙牙学语的婴儿,尚且步履蹒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今后,将着重借助外脑的力量,用好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委员会的资源,围绕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目标,推动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创新型创业教育实践将利用各高校分基金会的工作网络和社会资源,围绕提升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目标,更注重实效的创业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