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底,菲律宾马尼拉,在墙壁嵌入钢甲的办公室里,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参加了一项特别活动,这项活动是菲律宾总统安全小组成立26周年纪念仪式,阿基诺三世进行了一项演说,他特别感谢安全小组对总统的保护,阿基诺三世提到1987年8月霍纳桑陆军中校(现为参议员)针对其母亲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的一场军事政变,叛军攻入总统府,当时安全小组拼死抵抗,一名保镖用身体挡住射向年轻的阿基诺三世的子弹。阿基诺三世身中五枪,但幸免于难,至今还有一颗子弹留在颈部。
在回忆往事后,阿基诺三世宣布,有一场针对他的兵变阴谋正在筹备中,显然,当菲律宾正需要大批军队来与中国抗衡的关口,阿基诺三世说出这番迥异于形势的话,显然另有所指。
对于菲律宾来说,军人政变是挥之不去的威胁,原因是菲律宾政局混乱,派系斗争和腐败严重,尖锐的国内矛盾使军人政变成为家常便饭。
科拉松.阿基诺夫人,阿基诺三世的母亲,祖籍福建,有一半华人血统,本在家里相夫教子,不参与政治。阿基诺三世的父亲政治家贝尼尼奥.阿基诺在1983年8月21日在机场被军人政权刺杀后,母亲科拉松.阿基诺,被推上菲律宾权力舞台。
1986年2月22日,菲律宾史上著名的“二月革命”,兵变军人、天主教会和民众推翻前总统马科斯长达20年的统治,把科拉松.阿基诺夫人送上总统宝座。
阿基诺夫人执政的6年间,菲律宾曾发生七次兵变,在后续几任总统执政期间,兵变阴谋几乎是如影随形,以至于许多时候总统出国时,都担心自己能否安全回来。
无论阿基诺所说迫在眉睫的政变威胁是否是真的,不断上升的兵变幽灵将打击阿基诺三世政府保持权力的自信,如果政变阴谋最终得不到证实,人们将对阿基诺三世的可信性产生更多的怀疑。
而菲律宾民众往往对兵变者表示同情,在这个充满“娱乐”气氛的国度,只要有几十个军人起来闹腾一番,临时占据一个电台或酒店,即使没人流血也被称为“兵变”,从骨子里看,菲律宾民众对兵变根本没有排斥心理,因为兵变分子往往打着“为了国家好,为了大家的钱不被黑”的旗号。
据2011年9月“维基解密”公布的电文显示,阿基诺三世被美国外交官描述为一个“懦弱、不自信”的总统,当初竞选总统时,阿基诺三世并不是靠个人能力,而是依靠已故双亲的声望和民众对前总统阿罗约的不满,阿罗约时代获利最大的是军人集团,军人集团参与许多国家工程,并与外国公司合作开发能源,许多军官腰缠万贯。
阿基诺三世就职后先从军队开刀,启动对前总统阿罗约势力的清算进程,但他深知有可能引火烧身,便借口“南海问题”以减少军队抵触情绪。
由于军人干政有很长的历史,历届菲律宾政府都把稳定军队作为要务,手段无外乎“安抚”与“征伐”,而阿基诺三世正想通过制造与中国的局部紧张局势,来控制军人集团,转移国内军队注意力。
菲律宾民主联盟认为,阿基诺三世想对军队、议会和政府“来一次彻底的洗牌”,建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政令与军令体系。菲律宾陆海军正将更多的兵力和武器送往濒临南海的巴拉望省,并在南海岛屿上进行所谓“军事工程建设”,阿基诺三世打算让军队远离政变的话题。
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菲律宾的南海油气已经与美国、英国等国石油公司紧紧捆绑在一起。有菲律宾南海油气,美国又可以展开其回归亚洲的战略部署。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石油公司已经在南海海域扎根,抢占资源同时进行战略性布局。马兰帕亚气田,菲律宾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能源项目之一,2001年10月投产,这一天然气项目每年为菲律宾节约6亿美元左右能源进口费用。是菲律宾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马兰帕亚气田背后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石油公司。目前为止,美国雪佛龙公司占45%股份,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占45%股份,剩余10%股份才由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勘探公司拥有。
10万菲律宾军队积弱良久,特别是滥用毒品问题严重削弱部队战斗力。菲律宾不断在黄岩岛滋事,内心的“淡定”来自军事盟友美国。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资料显示,2012年菲律宾政府将进行15个涉及南海的油气田区块开采招标,其中两个区块在中国礼乐滩附近,据称开采价值比现马拉帕亚气田还大。[1]
这样大的利益,菲律宾政府当然不会自动吐出来,而面对中国的海监编队,马尼拉自然想要让军队“利益均沾”,鼓励其斗志。
目前,菲律宾是牵涉南海问题的“六国七方”中军力最孱弱的一个,菲律宾千方百计想用MDT和VFA条约将美国拉进南海争端。
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家薛理泰认为,“美国是否会在南海陷入与中国的一场军事冲突,由华盛顿决定,绝非马尼拉所能左右。”他认为,如果打仗确实符合美国利益,战备自然随时就绪,假如打仗不符合美国利益,纵使马尼拉高官在华盛顿苦苦哀求,美军“千呼万唤也不来”。
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罗伯特.S.罗斯也将中国比做统一后的德国,罗斯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中这样评述中国地缘现状,在过去的60年中,中国曾经历过两次崛起,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崛起中。在1949年,中国经历了类似于德国统一的迅猛变化,百年来第一次摆脱了国家被外国占领的状况。但此时的东亚安全秩序反映的是中国过去的殖民秩序。美国维持了此前存在的地区秩序,试图取代原日本的角色,成为朝鲜半岛的支配性力量,其势力范围包括了过去的日本与法国所控制的中南半岛等,并占领了日本重建日本军队。1950至1989年间,中国要求修正地区秩序以展示其实力及其对安全边界的这一需求,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成功对美国动武,重建其过去在东亚秩序中传统的强大的角色。之后,中国又支持越南北方将美国军队逐出其在中南半岛的“后院”。美国在越南的失败促使泰国于1975年关闭美国在泰国的军事基地,开始与中国进行安全合作。
然而,当美国从其边境撤退后,前苏联又作为美国的继承者出现。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开始在中国边境进行大规模防务建设,到70年代中期,它已在其远东地区针对中国部署了完整的军事设施。1978年11月,前苏联与越南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越南军队于1978年12月入侵了柬埔寨,扩大了前苏联在整个中南半岛的影响。此时的权力转移也引起中国使用武力反对前苏联主导的秩序,而重建与中国能力相适应的地区秩序。1969年的中苏边境冲突迫使前苏联退让。1979年2月,中国对越南发动自卫反击战争。这一行动迫使越南切断与前苏联的安全关系,并从柬埔寨撤军。前苏联的崩溃及从中国边境撤军是1949至1950年中国第一次崛起的最后一章。在东亚及中亚,中国在边境上确立了军事优势。[27]
时至今日,1979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前苏联由此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启动了经济改革,开始第二次崛起,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每8年就翻一番。这种与19世纪9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崛起相似。但与德国的第二次崛起不同的是,这次权力转移反映了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的第二次崛起使中国有能力和平地改变东亚战略秩序。由于第一次崛起实现了自身的战略“要求”——领土边界的安全——从而保证中国有一个安全空间,可以集中精力于经济发展和合作外交,耐心地等待地区秩序的逐渐改变。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虽已使中国的影响力扩展至其领土和周围海域,但由于美国压制,并未促进中国海上力量的崛起。尽管中国和平崛起已有30年,美国依然是日本和东南亚海洋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的盟友。所有这些国家都与美国结盟,而不是适应中国的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改变了东亚的安全秩序。在中国周边,美国是处于战略劣势的。中国第三次崛起的主要特征显示它将挑战美国关键的安全利益。通常这种情形都将出现在国家国内不稳定加剧和社会民族主义情绪增强的时期,因此它可能限制中国和平崛起的能力。中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崛起伴随着中国对修正东亚大陆的地区秩序的要求,这只是挑战了次要的美国地缘安全利益。与此不同的是,如中国正在呈现的发展海上力量导致中国的第三次崛起,必将构成对美国的严重挑战。
回顾历史,如果中国有机会在21世纪成为最后的大国,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崛起”,而且是一种“复兴”。无论中国未来经济情况发展如何,人们应该明白,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善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社会福利,也无疑将为80%的其他人类带来新福祉。
从世界范围看,2012年以后,世界已进入多事之秋,中东、北非****频发,战乱不已;全球金融危机推波助澜,欧债危机险象丛生;全球战略格局及力量结构正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新的一****调整、大变革。面对风云变幻、乱象丛生的格局,中国应以一种“冷静”、“进取”的姿态应对。
2012年末,东盟秘书长素林.比素万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提到,南海争端可能会演变成为“亚洲的巴勒斯坦”,战争一触即发。中国与菲律宾在历史上的关系并不是这样,两国交往史极其久远。由于地理上的邻近,福建沿海地区百姓是中菲关系联结的“纽带”,历史上,许多华人或逃避战火,或开展贸易,在各种情况下选择定居菲律宾群岛各处,从最北的吕宋岛到最南端的苏禄群岛都有,以至于据估菲律宾人口20%至30%有华人血统,人口2%的在菲华商控制了80%菲律宾经济。菲律宾很多姓氏有非常明显的闽南语印记。1946年菲律宾独立后,马科斯、阿基诺夫人、阿罗约和阿基诺三世等四位总统曾坦承自己的华人血统。
南海之争,由来已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战火不息,纷争不断,海疆均被列强抢占,新中国成立后,海军羸弱,无法捍卫海疆,造成今天的局面。
每个时代都由其标志性的挑战界定。历史上对华发难的时机选择,一百年前是英国,七十年前是日本;四十年前是前苏联,最近三十年是美国……在国际争端中,不同立场会导致冲突,而战争来的总是悄无声息,到2012年,世界上仍有近千起边界问题,在每一条边界后的博弈与较量,几乎都有数年或数十年的坚苦谈判与争斗。当前,中国陆地边界有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截至2012年,与中国存在陆地领土争端的国家只剩下印度与不丹。而海洋领土存在争端的国家则有8个海上邻国,从北到南依次为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尼,并且与每个国家争议情况都不完全一样。
二十一世纪,领海划界冲突,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大有点燃战争的趋势,这是因为目前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人口激增,已到生态超限与市场饱和的边缘,当陆地的资源用尽,只有向海洋索取资源;并且地球所赖以存在的生物圈,正在萎缩,面临解体的危机。在此情况下,中国既要克服周围霸权的致命重压,又要应对愈益深重全球危机;因此,虽说是“中国崛起”,但本质却是在危急时刻求得“救亡图存”。
战事未启,群雄已未雨绸缪。有关南海的危机仍在蔓延着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海洋战略?又该如何梳理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