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的一天,法国联合运输公司邮船“拉都舍.特莱维勒都督”号鸣着震耳欲聋的汽笛,由西贡驶向了大洋彼岸的法国,这段航程要经过南中国海,红海,印度洋,苏伊士运河,航程中有几次停靠,从锡兰到索马里是距离最长的一段路程。
这个时候正是东南亚的雨季,潮湿的空气和法式风格的建筑是繁忙的西贡码头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法国人已经在这里统治了半个世纪。在船上,有个消瘦的越南船员时常走出船舱,穿过甲板,来回忙碌,这个船员名叫“阿三”,他靠在船上做伙食管理员、帮工杂役、烧锅炉、维持生活,最终来到法国。
这个越南船员“阿三”,就是后来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早年,胡志明在法国轮船上打工,得以游历欧洲,192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接下来,胡志明于1923年去了前苏联,1924年奉莫斯科之命去中国,属于“莫斯科派来干部”。
胡志明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1890年左右,但至今他的出生年月并不确认。自1911年到1941年,三十年间一直呆在法国,前苏联,中国等国,美国学者威廉.杜克的《胡志明传》,美国学者苏菲.昆的《胡志明消失的岁月:1919-1941》等书中,提到胡志明很长一个时期神秘消失。胡志明一生的事业当中,使用过十几个各不相同的名字。他原名阮必成,参加革命后又曾改名为阮爱国等,他十分精通汉语,有很深的中国文化造诣。1924年,胡志明化名李瑞从前苏联来到广州,与张太雷结拜为兄弟,并在第二年与广东姑娘曾雪明1925年结婚,两年后失散。
他开始用化名“胡志明”是在1942年,这一年,他在广西靖西县被国民党地方政府逮捕,在广西各地13县的18个监狱里被关了13个月,直到1943年9月从柳州监狱出来,接着又送张发奎第四战区“查看感化”,直到1944年8月9日离开柳州回越南。
在二战结束之后,法国虽然被归类为战胜国,但实际上丧失了自己在亚洲的大片殖民地。
法国曾经在“法属印度支那”建立起了一个小型帝国,这片区域涵盖着今天的越南、老挝以及柬埔寨。二战彻底地改变了法属印度支那。德国侵入法国,占领了法兰西的领地,接着,1940年年初,法属印度支那又处于日本人的统治之下。日本人同意继续由法国军官对当地进行管理,但是必须服从日本人的一切指挥。对于法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屈辱。
二战后,法国作为战胜国不想就此离开。这个二战中颜面尽失的国家想从越南重新找回自信。按同盟国规定,越南以北纬16度为界,以南由英国接受日本人投降,以北由中国接受日本人投降。这时被日本人从越南赶到中国云南来住的法国驻越军总司令亚里山德里提出要参加受降仪式,被中国国民党拒绝了,为了防止这个避难的司令去越南,中国把他的飞机扣住,把他控制在云南。
法国威胁要不惜一战从中国手里夺取越南,蒋介石顶住了压力,要求法国必须承认越南的独立地位。法国恼羞成怒,于1946年3月6日,九艘军舰进攻越南沿海城市海防,被中国军队击沉一艘,其余的受伤败走。此战,法国改变策略,承认越南的独立地位。此后中国由于内战,军队全部撤出越南。
二战时期,受前苏联支持的印度支那共产党,活动在越南老挝柬埔寨一代。法国殖民和日占期间,“印支共”并无太大发展,“印支共”真正崛起是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军队进入越南北方接受日本投降。当时越南北方出现两个“越盟”,一个是越南国民党为首的“越南革命同盟”,另一个是“印支共”成立的“越南独立同盟”。很长时期内,越南国民党的资历和实力远超过越共,但因多次组织城市暴力袭击和大规模起义,为法国严厉镇压,组织损失惨重,撤退到中国云南境内活动。
1940年底,“印支共”发动南圻暴动失败,包括总书记阮明渠、黎鸿峰在内的数百人被捕,胡志明再奉前苏联之命于1941年整合组织,成立名为“越南独立同盟”的统战组织。胡志明于当年潜回越南领导越盟活动,这是他离开家乡三十年后回国。这期间,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已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越南在二战以后进行了两场越南战争,对象分别是法国和美国。在中国和前苏联的支持下,最终的结果是越南取得了这两场战争的胜利,这让越南有理由认为欧洲和美国已不再成为障碍。而越南的历史机遇在于中苏两大“地缘政治区”的纷争,地缘矛盾使双方走上了对抗道路。
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法国则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越共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
在国民党军队撤走后,法国于1946年12月,正式进攻越南北方。印支战争爆发!此时越南胡志明仅有几万军队,没有飞机军舰。到1949年,法国大规模增兵,大规模扫荡,北越军基本上被赶到森林里去了。
就在越南临时政府面临崩溃的时候,新中国成立。胡志明1950年4月访问北京,向中国与前苏联求援,斯大林称要与中国进行国际分工,援越具体事项由中国办。从此之后,中国源源不断地从云南边境运来大批野战火炮、高射炮、轻武器以及弹药。为越军组建了高炮和重炮部队,使越南能组建351重型师,在重型武器与法军不相上下。[12]
1953年,中国派出了由韦国清上将担任团长的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协助越南方面组织对法作战。越盟在战争中所需的大部分物资均由中国提供,越盟军从后方获得的各类物资共达1.9万余吨。
1954年初,越南军队包围了奠边府的法军营地,双方在奠边府进行大决战。奠边府战役实际策划与指挥者为以韦国清上将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担负战役指导的是彭德怀和粟裕,并至少派出一个高炮团参战。奠边府是战役歼灭法军1.6万余人。攻陷了法军在越南北部的最后堡垒,全部解放了越南北半部国土。法国为了打印支战争,将“马歇尔计划”给的战后经济重建援助全赔了进去,前后花了十六亿法郎,最终还是打了败仗,举国悲痛,内阁因而倒台,最后被迫参加和平谈判。
法国人走后,美国人乘虚而入。与法国不同的是,美国并希望殖民越南,只是希望维持两个越南的均势状态。1954年初,日内瓦会议召开,根据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决议,法国承认柬埔寨、越南、老挝的独立,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保大皇帝委任了吴庭艳为首相,主理南越。
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签署法令废除保大皇帝的皇位,并成立越南共和国,成为南越的总统。1959年,北越政府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暴动。
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面。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恫吓的方式让肯尼迪在关键争端上向前苏联让步。8月,“柏林墙”在一夜间修成,西柏林被东德封锁,9月,前苏联恢复核试验。严峻的形势使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均势。”由此,肯尼迪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前苏联的决心。并认为,冲突最好遵循朝鲜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方使用常规武器,越南战争爆发。
1965年4月,“北部湾事件”后,美国大规模轰炸北越,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政府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武元甲等,受胡志明委托访问中国,向中国提出了派兵和扩大援助的要求。这一年6月开始,中国军队改穿北越军服秘密出关,大批开赴越南。到一九七三年美军撤离越南时,中国先后共出兵三十二万人,最高峰时派驻越南南北中国军队有十七万人。为了保密,所有援越中国军人虽然穿着北越军服。中国的介入使美国政府谨慎地决定,不让地面部队越过北纬十七度线,避免了中美两国军队在地面正面冲突,不然,这场战争可能成为另一场朝鲜战争。
当中国抗美援越时,中苏正交恶,但在支持越南打击美国的这个共同立场上,中苏之间的矛盾暂时搁在了一边。
越南能够在战场上与超级大国美国纠缠十三年,使美国深陷于越战泥沼,中苏两国支持是主要原因。越南劳动党为了防止中苏两支友军控制不住在越南的土地上发生类似“火并”等不愉快事件,对中苏援越部队驻地及行进路线进行严格的划分。美军当时对北越多是轰炸,越南当时所最需要就是高射炮,中苏两国都尽力把本国的高射炮送给越南,但是在实战性能上,苏方的高射炮其精确度及射程都强过中方的,于是越南把首都河内的防空交给了苏方而把市郊的防空交给了中方。
十三年中,美国用尽一切方式力图封锁越南,但始终未能奏效。因为装备弹药的供之不竭,北越军队与美军长期周旋,到最后甚至能与美军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中国援越的运输线即越战期间著名的”胡志明小道”,这条起自北越,绕道老挝和高棉丛林的山地小道,是突破美国对北越的封锁,由中国、前苏联向南越共产党游击队源源不断输送军火和军需品的补给线。
在战争期间,中国高炮部队入越轮换作战,计有16个支队、辖63个团和50个队属高炮营、及部分高机连和勤务分队等,总计15万余人。到1978年止,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越南经济》对中国的两百多亿美元的援越经费开列了详细清单,指其中包括足够装备陆海空军二百多万人的轻重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品;成百个生产企业和修配厂;三亿多米布匹;三万多辆汽车;几百公里铁路以及全部铁轨、机车和车厢;五百多万吨粮食;二百多万吨汽油;三千公里以上的油管以及几亿美元的现金外汇等,而当时中国正处于10年****的困难时期。
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统一,组成新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西贡被改名胡志明市,这时北越的正规军已逾百万。没有前苏联和中国支持,越南革命不能成功,因此越南独立后,胡志明常去中国访问,休假或疗养,1960年至1962年连续三年,胡志明生日都是在中国度过。
中苏交恶的最初原因与个人主张有关,1956年,赫鲁晓夫作了名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恐怖统治作了猛烈抨击,这份报告惹怒了中国。1958年,中国要求前苏联援助中国,以抵御共同的敌人美国,前苏联趁机提出合作建立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对这个建议******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愤怒,赫鲁晓夫有点茫然,亲自来北京给******作解释,但就在赫鲁晓夫回前苏联不久,之后中国未与前苏联商量突然采取炮轰金门的行动,这违背了当时前苏联的全球利益,赫鲁晓夫十分恼火,对中国盟友日益不信任。台海危机中,中国获得一枚美国的“响尾蛇”导弹,前苏联对这枚先进的导弹垂涎三尺,中苏当时有军事合作协定,前苏联要求中国把这枚运到前苏联研究,中国先是拖延推迟,后来把拆了多次的导弹给了前苏联,却少了关键的红外线弹头传感器,赫鲁晓夫震怒,立即停止了对中国的导弹技术的援助。
早在1959年,赫鲁晓夫在波兰的一个农庄谈到了前苏联二十年代建设人民公社的惨痛教训,被中国斥为修正主义。赫鲁晓夫一怒一下,撤走了驻中方的前苏联专家,撕毁两国许多协议。此后中苏水火不容,相互在媒体上攻击。1964年,趁赫鲁晓夫休养之际,克里姆林宫发生了一起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赫鲁晓夫被赶下台,继任者是他的“亲密朋友”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远比赫鲁晓夫敌视中国,此后中苏的历史就是交恶的历史。1969年,中国与前苏联边境纠纷,当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两国已到战争边缘,前苏联甚至对中国进行核恫吓,威胁要使用核武器。中苏分裂后,前苏联改变了原有的中苏两党合作的计划,改成了对中国的孤立、围攻,拉拢越南、孤立中国、拖垮美国就成了前苏联的印支新政策。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此时越战还没有结束,中国就美国总统此行的目的向越南解释,即中美接近,中方绝不会出卖越南的利益。但还是引起越南极大的愤怒。越美当时视美国为仇敌,因此,完全听不进中方对中美和解任何解释,并投向前苏联的阵营中,越南投向前苏联还有一个原因是前苏联比中国强大,亲苏派黎笋取得了领导权,越南亲华派如长征、武元甲逐渐不再重用,中越关系从此进入了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