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24

第24章 丛林秘境,缅甸的图谋(1)

1279年,忽必烈在攻克南宋都城临安前夕,给他的帝国赋予“大元”名号,意为“大哉乾元”,这样霸气的名号显示出蒙古人征服四邻之后不可一世的气魄。

早在1259年的8月11日,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中国人称之为“元宪宗”的蒙古帝国第三代大可汗蒙哥发动灭宋战争,御驾亲征,他亲率主力征四川,在攻打固若金汤的合州时(今重庆合川区)受伤,死在钓鱼城下。根据成吉思汗的家法,他的子孙都要东返选举继任的大可汗,于是,进攻南宋湖北鄂州(今武昌)城的忽必烈,西征两河流域,已经洗劫了巴格达,占领了叙利亚,正拟进军北非的旭烈兀,进攻潭州(今湖南长沙)的塔察儿,纷纷撤调主力军回蒙古高原候命。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征服从此出现转折。蒙哥大汗的死缓解了欧亚战祸,流产了蒙古劲旅对非洲的征服,被世人称作“上帝折鞭”。

蒙哥汗有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由于远离蒙古高原,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了内战,阿里不哥于1264年投降忽必烈,并被囚禁起来,直到1266年去世。[20]

忽必烈,马可.波罗口中那位令全世界震悚的“众王之王”,出生于1216年,当少年马可.波罗来到他的朝廷时,他已经59岁了。他的少年时代消磨于戎马生涯之中,中年时则聚精会神于野心的征伐。马可.波罗曾这样描述元大都忽必烈的宫殿,“它四周全用高墙封闭,南面有五个大门,中间一个在任何场合都从来没有打开过,只供大汗本人出入使用。这是史上最大的宫殿。屋顶非常巍峨,宫墙全部涂有黄金和白银。大厅之大,6000人用餐也绰绰有余。屋顶是朱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房瓦均仔细涂上清漆,像水晶一样闪耀,从很远的距离就可以看到。”

在马可.波罗到达前十年间,忽必烈朝廷的威仪显赫已臻极顶。这时忽必烈的权力比当时任何皇帝都大,还在做着开疆辟土的梦。而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内战期间,西北地区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及尚在西亚进行西征的旭烈兀都自立一方,因为蒙古帝国的分裂,忽必烈虽然具有宗主地位,但实际管辖的版图约有2200万平方公里,至1280年,元朝疆域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岛,并到达朝鲜半岛中部的铁岭和慈悲岭一带,北到西伯利亚南部(谭其驤版地图认为北到北冰洋),到达贝加尔湖以北的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西北到新疆大部分地区,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以及缅甸北部,南到南海,东南到达东海中的澎湖列岛的庞大地域。

十三世纪的欧亚之间没有一个有力量的军事组织,能号召抵御蒙古人从草原地带发动的大规模攻势,蒙古人全民皆兵。兵制以十为单位,成百成千组成,没有薪给。各部队军官只要有能力,升迁极快,不按年资。士兵极其吃苦耐劳,必要时,他们能以马乳维持一个月的生活,或者以所能捉到的其他野兽充饥。通常情形之下蒙古部队机动性强,没有大小行李,兵士只带皮囊盛水,也利用其为渡河的浮囊。他们能在马背上假眠,昼夜行军,环境许可就换马继续前进。

据《元史》记载,1253年,忽必烈已消灭大理国建云南行省,与当时的缅甸蒲甘王国矛盾激化,元军对缅甸蒲甘王国进行征讨。

元代的征缅战争主要有三次,1277年,云南行省派兵征讨,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牙嵩延之役”,《马可.波罗行记》中也记录了这次战役。元军首先破缅军象队方阵,大败蒲甘军4万余人。缅甸人认为这一役战败的原因是蒙古人不按常规出牌,才导致失败。当时元军出动了上万骑兵。缅甸军数万步兵、少量骑兵,及战象方阵。缅军仍按传统战术作战方式大象开路,战象身披重甲,背负战楼,战楼内有12至16人。战楼外挂大竹筒置放短茅,方便象兵击刺。可没想到,蒙古人用弓箭不射士兵,专射大象。大象受惊,返跑回缅军阵营,践踏士兵。蒙古兵又骑上战马,趁乱冲入缅军里砍杀,这样缅甸军大败。1283年9月,元朝又派宗王、右丞相、参知政事等从中庆府(昆明)率4万人征讨,征缅元军水陆并进,攻破了江头城、太公城(今缅甸拉因公县境内)等地,分兵驻守。过后,缅王的12个部落归顺元朝。1286年,忽必烈又派镇西、平缅两路招讨使去招降,因蒲甘王国不臣服,便于当年十月派都元帅图们、招讨使张万、额森特穆尔等率军征缅。第二年正月,缅王正准备投降,蒲甘王国内乱,王子不速速古里夺取了缅王王权,杀害了元朝云南王派去的官员阿南达(一写阿难签)等人。不速速古里也在与其他王子的争位纷乱中被杀。二月,元朝增派大军直捣蒲甘,经激战,元军攻占首都,灭了浦甘王国,设缅中行省。

此后,缅甸一带进入到大分裂时期,分成若干城邦,各地纷纷拥兵自立的贵族和部族部落首领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直到元朝末年,缅甸一直保持着对元朝的朝贡及臣属关系。

早在5000年前,缅甸的依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但缅族并不是缅甸的土著居民。缅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亚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

英国考古学家G.H.卢斯在《蒲甘以前的缅甸》一书中指出,藏缅语族人是中国古代氐羌部落之一,即源自中国西北的古羌族,卢斯的主张后来被大多数缅甸历史学家认可。

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先秦史》一书中考证,缅族的祖先来自中国甘肃省洮河一带地区,大约从公元2世纪开始向南迁移,约公元7世纪,经掸邦高原逐步迁入缅甸叫栖一带地区定居下来,之后又逐步流散到缅甸中部平原和伊江三角洲地带。而缅甸著名史书《琉璃宫史》中也曾记载了一个“胞波”传说,意即“同胞兄弟”。在传说中,母亲生了一兄一妹,哥哥留在了缅甸,成为缅甸蒲甘王朝的始祖。妹妹去了东方,就是中国,他们是母亲一奶喂大的,因此称谓“胞波”情谊。

缅甸境内居住的民族基本属蒙古人种,分属于孟高棉语族、藏缅语族、汉泰语族三大语族。孟高棉语族是最早从中国滇西南一带迁徙到缅甸定居的族群。包括有孟人、佤族、布朗族等。先民是中国史书上称之为百濮的族群。孟高棉语族的孟人大约于公元前年从中国华南进入缅甸境内,并逐渐向缅甸南部移动,定居下来。藏缅语族人是中国古代氐羌部落之一。包括有缅族、若开族、克钦族、钦族等。缅族大约从公元前后由甘肃、青海、四川进入云南沿怒江、金沙江、澜沧江河谷南下进入缅甸境内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汉泰语族中包括有掸族、克伦族、克耶族等民族。掸族源自于中国古代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系。大约在秦汉以后越人沿珠江西进至滇中后又南下进入老挝、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他们进入缅甸境内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初或公元世纪前后并在缅甸掸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中国民族学家尤中认为,先秦时期‘百濮’……分布在滇国南部和西南部边境的,则既有属于百越系统的,也有属于孟高棉系统的部落群体。中国历史学家何平认为,中国的西南地区乃至江汉流域都是濮人活动的区域,因此,孟高棉语民族的发源地就在这一广大区域内,主要是中国的西南地区。“濮”当中的孟高棉语民族的先民在向中南半岛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其中,向南迁徙、发展的一支逐步来到今天的柬埔寨一带,形成了高棉人;而与其有亲缘关系的一支则向西南方向迁徙、发展,后来定居在今天泰国和缅甸的南部地区,形成了孟人。据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蹻奉命率军沿长江西征,一路攻克了今四川省和贵州省的部分地区,一直打到哀牢,即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并将滇池附近地方“以兵威定属楚”。就在庄蹻正要归国向楚王报功时,公元前280年,秦军攻入巴、黔中郡,因回国的道路被秦军阻断,于是庄蹻便拥兵在滇池一带自立为王。庄蹻入滇,扩地数千里。公元前后,中国哀牢(濮、闽濮)人,孟人分两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据了今柬埔寨和老挝,另一支进入泰国和缅甸。

孟人与高棉族同属孟高棉语民族一脉,早期在古代的东南亚占有优势地位,一度雄踞中南半岛西南部广大地区、其历史与高棉人的历史一样辉煌。分布地包括今天中国云南、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