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42

第42章 帆樯如林,燃烧的东南亚(1)

苍茫西欧大陆之外,北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有两个大岛,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即是在十六世纪后横空出世的英国。

英国历史学家斯图尔特.莱科克(StuartLaycock)在《英国侵略过的国家》一书中提到,在全世界,只有22个国家未被英国染指。莱科克分析世界上约200个国家的历史,在不同时期,英国曾侵略了地球上几乎90%的国家。大英帝国大肆扩张版图过程中能得到保全的国家通常远离英国本土,如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也有像卢森堡这样的“窝边草”。

英国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两地最狭窄处的多佛尔海峡,仅宽34公里。在这个任何一个地方距海岸线不超过75英里的国家里,17世纪末人口只有600万,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

与法国相比,英国可以说是一个边缘国家,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由于海洋环绕,英国国土显得比较易于防守。海洋作为英国的天然疆界曾帮助英国人成功地抵御来自欧洲大陆入侵者,如16世纪的菲利浦二世、17至18世纪的路易十四、19世纪的拿破仑。因此海权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透过历史长河上的雾霭回首凝视,英伦三岛,旧石器人和新石器人依稀可辨,也可看见远古巨石纪念碑的建造者。如同美国的崛起是一部移民者历史一样,早期英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入侵的历史。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曾在讽刺英国贵族的一首诗中提道“纯血统的英格兰人”……论字面是笑话,论实质是虚构。这两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英格兰民族是由融合而成的民族。在11世纪以前,英格兰经历了无数次大规模的外来入侵。入侵者进来后把这里当成自己家园,又起来抵抗新来的入侵者,直至被征服和同化。因此,不列颠也被称作“入侵者的熔炉”。在5世纪中期的时候,不列颠群岛陆续有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迁进去,在6世纪末,7世纪初,不列颠群岛上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史上称“七国时代”。在中国处于唐朝时期的829年,威塞克斯王国吞了其他6个王国,英格兰诞生。1066年,法国人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被拒绝后,便以武力占领英格兰,夺了英王之位,被称为“征服者威廉”(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诺曼征服”以后,英国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占了大量的法国领地,这对于同样想称霸欧洲的法国看来,是一个巨大的耻辱,一直寻求机会收复这些领地。

欧洲国家的“王朝”和中国古代的朝代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谁胜谁称王,一统天下,朝代的更迭也是基于这一点的。而欧洲由于有天主教会的束缚,王位继承十分的“法制”,贵族和平民泾渭分明。即使发生继承纠纷,也是王公贵族之间,草芥农夫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更别说当国王了。一个王朝直系后代绝嗣,一般会由它的旁系后代来继承王位,这样产生的新王室和以前的王室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于是新的一个“王朝”就诞生了。由于欧洲王室之间互相通婚,一国国王往往会有另一国王位的继承权,这就会出现在中国很难想像的一人兼任两国国王的情形。按照详细的继承法,现英国王位的顺位继承人可以排到4900多人。

百年战争的导火线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国王爱德华三世想趁法国卡佩王朝绝嗣之机利用自己的近亲关系继承法国王位,却没得逞,法国王位为腓力六世所得,于是1337年百年战争爆发了。双方经过了近一百年的争夺,其中还经历了横扫欧洲的黑死病。1558年,25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继承王位,直至当英国艰难地趟出百年大战的泥潭时,痛苦地发现在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之后,在欧洲大陆一无所获,英国丧失了所有在欧洲大陆的领土,退回不列颠岛。荷兰与比利时也先后独立,形成一个战略缓冲区,这使英国把全部精力向自己岛屿周围的海洋发展,走上了海洋扩张的道路。威廉一世之后,英国的每一个国王都是他的直系后代子孙,英国开始了世袭的君主制。[27]

英国在1284年时,当时只控制了英格兰,1535年又控制了威尔士地区,1707年协议控制了苏格兰,1800年才完全合并爱尔兰领土。在历史上,“英国”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汉语将“不列颠”(Britain)通称作“英国”的习惯性错误,更加深了“英国”概念的模糊性。严格来说,“英国”只是“英格兰王国”的简称,但实际上它往往用来泛指英伦诸岛,即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甚至有时也包括与英格兰隔海相望的爱尔兰。

英国近代征服史造就英国人,民族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英语作为官方用语的确立。在1066年威廉征服后,官方语言一直是法语,英语属民间语方,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在议会上煽动英国人反对法国的热情,指责法国“试图要将英语从地球上清除掉”。以后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1362年英国颁布一项法令,明确规定英国所有法庭的辩护和判决都要用英语。这标志着英格兰民族才基本形成。约在1300年前后,英语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英格兰民族”词语,在1336年,英国官方也用了“英格兰民族”一词。

在十六世纪的海洋上,不断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家成功发财的消息。与此同时,不甘人后的西班牙人从另一方向来到了亚洲。1516年,葡萄牙人已来到中国的广东。不甘人后的西班牙殖民者从另一方向来到了亚洲。1521年3月,西班牙人已到达菲律宾,并于1571年西班牙人建立了马尼拉城。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不愿在公开对抗中输给西班牙,因此,她鼓励私掠船和海盗,试图抢占和扩大海上优势,一些英国海盗甚至去抢劫满载而归的西班牙货船。1580年,英国航海家弗兰西斯.德雷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在这次历时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队不仅掠夺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还袭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满载而归的德雷克给投资者带来了4700倍的利润。作为投资者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英国政府一年的支出。女王亲自来到了德雷克的舰上,隆重地授予德雷克骑士称号,事实上德雷克的职业更准确地说是海盗。同胞们的发财故事,使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而西班牙不堪其扰,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激怒了,决定倾全国之力讨伐英国,1588年的7月7日,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两万名士兵,从西班牙起航直扑英国,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拥有一个显赫的名号——无敌舰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控制英吉利海峡,教训大西洋上的岛国英格兰。

当时的英国还不够强大,倾其所有,连渔船都用上了,作为英国统帅的霍金斯和德雷克很有战斗经验,经过几天的激战,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装有先进火炮的战舰打得一半沉入海底。此次胜利,标志着英国海上力量称雄于世界。

英国的海上发展不但促进了国家财富的迅速积累,还促使英国率先实现了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论述道: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英国在海上的角逐,让其率先领悟了人类进入近代文明的生存法则,探究了市场竞争和自由贸易的种种奥秘,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揭示出那只“看不见的手”,成为英国近代工业革命的“思想发动机”。英国因此超越了欧洲所有先发海洋国家,不但变得很富有,而且变得很强大。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德国和意大利四分五裂,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在亚洲,日本还在被封建幕府制度束缚;而中国,清王朝的江山才坐了44年。

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的大海战,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整整百年的时间里,英国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即使荷兰不排挤葡萄牙,不迫使葡萄牙破产,对印度洋和南洋群岛已有了解的英国也会扮演荷兰的角色——英国人比荷兰早两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令英国的野心高涨,出现了几近疯狂向海外扩张的兴趣。但相较于气焰正炽的荷兰,17世纪的英国人在亚洲的贸易中只是个配角。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规模比荷兰东印度公司小,野心勃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与荷兰人发生激烈冲突后,不得不退出印尼,转而主要集中经营印度,从事棉布和胡椒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