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45

第45章 英缅战争,三角贸易战幕后(2)

1824年2月24日,英国向缅甸正式宣战。侵缅英军兵分三路,在阿拉干方向,缅军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主动出击,于1824年5月初,渡过纳阿夫河,于17日在拉穆(孟加拉邦)附近郊击溃英军。使得英国极为震惊,加尔各答和达卡一片慌乱。此时,英军另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了仰光、勃固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由于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缅甸的仰光,缅甸在战略上顾此失彼,急调部队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着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用4个月时间,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回师的缅军向已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又有增援部队陆续到达。缅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只损失不到400人,缅方败局显露。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攻占了缅军阵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

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王的抵抗决心,10月,缅军重组1万多人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遭到失败。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直逼缅甸王都阿瓦,缅王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条件,于2月24日与英国缔结了和约。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并接受英国常驻总督,签订缅英通商条约等。此次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此后,英国势力渐渐深入缅甸,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情况,借机进一步扩张。

尽管缅甸是较晚加入清朝宗藩体系的东亚国家,但清缅之间的宗藩关系一旦确立,很快就进入正常轨道。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于闭关锁国,日趋衰落,清朝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皇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断绝与英国贸易,从而引发鸦片战争。英国军队仅以1.9万人的军队,69人的阵亡,战胜了清朝的数十万八旗、绿营兵。

1837年,年仅十八岁的肯特郡主维多利亚登基为英国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当中,英国控制全球海权,主宰世界贸易,殖民地遍布各大洲。鸦片战争,正是由当时担任外交大臣的帕默斯顿所发动。英国占据压倒优势的制造业、海上优势和金融体系构成了三大支柱。1860年的英国以全世界2%的人口,却生产了全球53%的钢铁和50%的煤炭,消耗了世界一半的原棉,控制着1/3的世界海运。英帝国一年的能源消耗是俄罗斯的155倍!经济学界估计,当时英国一国的工业在欧洲占约60%,全世界约45%,可谓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场”。

作为岛国,英国的安全不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依赖强大的陆军。当拿破仑大军所向披靡之际,疯狂的造舰运动使得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比主要对手的总和还远为强大。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参战之前俄国舰队的耀武扬威和英国参战后俄国舰队在远程大炮轰击下东躲西藏,在整个欧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40年代,由于英国正在忙于与清王朝的交战,所以,暂时无法腾出手来对付缅甸。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此时清王朝正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而焦头烂额,英国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并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掠走缅甸商船,炮击岸防工事,进行海上封锁。在缅方拒绝了英国要求后,英国将领戈德温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次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甸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缅甸王都阿瓦方向发起进攻。由于缅甸措不及防,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缅甸都城阿瓦。1886年1月1日,上缅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参战,抵抗英军,最后战死疆场。

在侵缅期间,英国为建立从北非到印度的势力范围带,把战争矛头指向了阿富汗。阿富汗是南亚西北端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东南接南亚次大陆,可下印度洋;西北邻中亚和西亚,能抵地中海。野心勃勃的沙俄为南下印度洋,夺取暖洋出海口,也对阿富汗垂涎三尺。南北两大势力不断在阿富汗发生碰撞。英殖民者为与沙俄争夺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权,不惜三番五次出兵阿富汗,从1839年至1919年连续对阿富汗发动了三次战争,第一次英阿战争发生于1839年。19世纪30年代,阿富汗经旷日持久的封建割据和内战,终于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统一了全国。这时,沙俄也加紧对阿渗透,骗取了阿统治者的信任,使阿倒向了沙俄。英随即以“俄国威胁”为幌子,出兵阿富汗,推翻阿亲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权。1839年4月,英军3万多人经长途跋涉,先后到达奎达,而后越过霍贾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军另一路强行穿越开伯尔山口,配合英军主力作战。阿军仅有1.5万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远不及英军。英军很快就攻占了坎大哈和加兹尼,兵临喀布尔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只好逃到布哈拉避难,英国随在喀布尔建立傀儡政权。此时,阿富汗全国人揭竿而起,各地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袭击英军哨所,切断敌交通补给线,收复重要城镇。1841年11月2日,喀布尔城爆发大起义,怒不可遏的喀布尔市民手执各种原始武器冲向预定目标。起义军英勇作战,当晚就占领了喀布尔全城。第二天起义军向城外的英军据点进攻,英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战至9日,起义军攻占了喀布尔至巴拉.喜萨尔要塞间的全部据点,击毙英国公使麦克诺顿,英军被迫从喀布尔撤军。英军残部及随行人员和家属1.6万人在向贾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伏击,最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跑回贾拉拉巴德。

之后,阿富汗人又包围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复了加兹尼,英国支持的傀儡政权垮台。英国不甘心失败,增调援军,首先解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围,尔后从东、南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喀布尔,并重占喀布尔。但阿富汗人并没有屈服,抗英斗争更加高涨。英军唯恐再遭惨败,慌忙于10月12日撤回印度。历时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战争,使英军损失了3万余人,耗资1.5亿英镑。以后30多年英军未敢再向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1879至1881年英国又进行了第二次侵阿战争。19世纪70年代,英俄两国在阿富汗南北两翼不断进行侵略扩张,阿富汗为寻求庇护,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条款的条约草案,拒绝了英国使团来访。英国不能容忍阿富汗与沙俄结盟,便以使团遭拒为借口出兵阿富汗。1878年11月,英殖民军3.5万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英军顺利占领了贾拉拉巴德,阿富汗大片国土沦丧,请求俄国出兵。但沙俄不愿在阿与英国摊牌,因而拒绝出兵。阿富汗迫不得已于5月26日同英方签订了《甘达马克条约》,阿成为英国的附属国。条约一签订便激起阿富汗国内义愤。9月8日,喀布尔爆发起义,愤怒的士兵和群众包围英国官邸,杀死了英国总督。将英国赶出了喀布尔。10月12日,英军再度占领喀布尔,并进行疯狂的报复。1880年7月27日,阿富汗军2.5万人在坎大哈附近与英军一个旅遭遇,打响了著名的迈万德会战,打得英军溃不成军,只是援军赶到才免遭全歼。阿富汗军乘胜向坎大哈进军,喀布尔英军也被10万起义军包围,英国当局调来大量增援部队才把阿富汗军镇压下去。1881年4月,英军放弃了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1919年又爆发了第三次英阿战争。19世纪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牵制了英国很大力量;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1919年2月,阿富汗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权后,宣布阿富汗独立,不承认任何外国特权,并采取联苏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弃它在阿享有的特权,在阿边境集结兵力。5月3日,英军袭击开伯尔山口阿边防军,接着,英军3.4万人分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线经开伯尔山口向贾拉拉巴德方向进攻,一部在南线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击,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区取守势。阿军4万人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击敌人。英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还拥有少量装甲车和作战飞机;而阿军训练很差,装备落后,刀、剑是主要兵器,为数不多的枪炮不但陈旧,而且弹药不足,英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阿富汗军普遍具有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英军劳师远征,后勤供应不济,交通补给线长,易受攻击,又无法就地筹措作战物资,难于支持长期战争;同时阿富汗地形气候不适应,不熟悉山地作战,最终处境困难,被迫放弃继续作战的计划。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在这次战争中,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又一次地被一个弱小落后的国家所击败,在世界史上实属罕见。[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