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44

第44章 英缅战争,三角贸易战幕后(1)

1792年9月26日,英国朴次茅斯港热闹非凡,在苏格兰风笛手们的乐曲伴奏中,英国贵族马嘎尔尼勋爵登上配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战舰,率领着一艘东印度公司的大商船“印度号”,双桅后勤船“豺狼号”等五艘舰船,拔锚起航。离开大不列颠岛南部港口、英国皇家海军后勤补给基地朴次茅斯,前往中国。

这既是一支武装的舰队,也是一个庞大的外交使团。使团人数有800多人。率领使团的正使马嘎尔尼勋爵,曾在俄国做过特使,深得俄国凯瑟琳女皇欢心,副使乔治.斯当东是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皇家学会会员。马嘎尔尼勋爵所率使团规模之大,不仅是在英国,甚至在欧洲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可见英国对这支使团所寄予的厚望。英国人迫切地希望这支使团能打开与中国自由贸易通商的大门。

1792年是美国刚独立不久,华盛顿连任总统的第一年,这一年,法国老百姓在这一年把路易十六关进了丹普尔堡,22岁的拿破仑这一年正担任科西嘉国民自卫军的中将。

舰桥上的马嘎尔尼大使对这次出使信心满怀,整个使团带了丰厚的国礼,包括英国工业革命的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如蒸汽机、棉纺机、织布机、榴弹炮、迫击炮、步枪、卡宾枪、连发手枪、炮兵装备、小型野战炮等。

中国曾是欧洲人一心向往的圣地,欧洲文化思想界名人如莱布尼茨、伏尔泰不仅推崇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还说服当权者借鉴中国的政治经验。

这时的乾隆皇帝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对外上采取“闭关”政策,英国货在中国一直卖不出去,中国茶叶的出口造成了中英贸易的巨大失衡。

英国商人为了维持中英贸易,不得不向中国运来大量白银。而这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三十年,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工业,工业品产量剧增,急需开辟市场,就是马嘎尔尼勋爵最重大的使命。

这一年正好是乾隆皇帝83岁寿辰。两广总督向乾隆上奏,英国红毛装了五大船礼物,行程万里,给皇帝祝寿进贡。乾隆皇帝,看到奏折特别高兴,当即发一道谕旨,任命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

在英国使团到热河之后,马嘎尔尼对在皇帝面前称“奴才”,三跪九叩的参见方式表示异议,坚持以参见英国国王的礼仪觐见乾隆帝。乾隆帝十分不悦,为此他曾对军机大臣和珅等人说:现在英吉利国使臣等前来热河,于礼节多未谙悉,朕心深为不惬……此等无知外夷,亦不值加以优礼。最终马戛尔尼提出的互派使节、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均被乾隆帝以“不可更张定制”为由拒绝。

此时,马嘎尔尼在中国所看到的乾隆盛世场景,与他想像中的图景大相径庭,这趟“失败”的中国之行,在详细深入了解之后,让他对清朝有了一番经典的判断和论述: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岸上撞得粉碎。

马嘎尔尼在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提到,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他们穿的是小亚麻布或白洋布做的衣服,非常脏也很少洗,他们从来不用肥皂。他们很少用手绢,而是随地乱吐,用手擤鼻子,用袖子擦鼻涕,或是抹到身边的任何东西上。这种行为很普遍。更令人憎恶的是有一天我看见一位鞑靼人让仆人在他的脖子里找虱子,这东西咬得他难受。这里没有冲水厕所也没有固定的方便之地,厕所设施暴露无遗,粪便不断被清走,几乎到处都是臭气熏天……中国人许多都像乞丐,穿的破破烂烂的,有的甚至完整的衣服都没有,连清朝军队的装束都如同污秽的乞丐。

英国人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一书中描述,清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英国人约翰.巴罗巴罗通过观察在《我看乾隆盛世》一书描述,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就现政权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级官员的一点头而挨板子,还要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类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为麻烦了官府来教育自己而谢罪。于是荣誉观和尊严感就无处可寻了……人的尊严的概念巧妙地消灭于无形。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

法国人阿兰.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一书中,他提到,中国自被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此时的中国已经毫无文化优越感可言,数十年后,英国这个“蕞尔蛮夷小国”,却挟着威严与冷酷,闯入了近代的中国社会。

掀开亚洲史,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长达400多年的时间内,欧洲列强用武力征服了整个亚洲大陆,东西方的历史就此被改写。

在欧洲人第一轮的海外扩张竞赛中,英国是落伍者。荷兰人在亚洲掠走的财富刺激了英国商人,于是,英国人决定直接到亚洲来竞争。从1652至1674年,英国和荷兰之间爆发了三次殖民战争,荷兰战败。接着在1756至1763年,英国与法国之间爆发了七年战争,结果法国失败。1757年6月,英国打败了孟加拉统治者,又相继印度东部、南部、西部的各个邦国,直至1849年征服了整个印度。英国的崛起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英国人口从1500年的400万,增加到1600年的600万,1800年的1630万,1900年的4160万。

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如果不是因为创造并代表“从美洲抢劫和掠夺白银,到中国和东南亚换取商品,再回到欧洲贩卖”的“三角贸易”,就不可能称霸世界。此后的荷兰发明了能够行使一定国家权利的,使全民能够参与和动员到最大资本的股份制公司,并占取很大份额的三角贸易,一样不会强大起来。

17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已经不同于西班牙人称霸时期。由于产量较高,这个时候香料、瓷器、丝绸等不成为主要商品了。而粮食、棉花、烟草、咖啡、甘蔗等的生产和贸易成为主角。

英国等国从非洲捕获和贩卖黑人到美洲,在美洲和印度用奴隶劳动生产大量的粮食、棉花、甘蔗、烟草、咖啡等产品运到本国(鸦片当然运往别国)。这就形成了新的“三角贸易”:非洲,美洲,欧洲。到18世纪,工业化革命前,英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欧美一些国家又陆续开始工业革命,此时的市场已容不下那么多国家的扩张需要。

而这时,中国、日本、朝鲜、缅甸、越南、泰国等亚洲国家都实行闭关政策,想将西方列强挡在国门之外,拒绝与西方国家通商。这时,当采用经济手段无济于事时,西方国家就毫不犹豫地发动战争。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加紧在东南亚扩张势力。先后侵入马来亚、新加坡,又开始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

19世纪初时,英国已在印度站稳脚跟,而一旦占领缅甸,整个孟加拉湾直到马六甲海峡的大片重要水域就成为了英国人的海湾。这对于一个海军非常强盛的英国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事实上,在1826年,英国人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打败缅甸后,从缅甸人手中抢走了东喜马拉雅山(又称阿萨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阿萨姆,并把变成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在这以后,印度才开始在这一地区与中国的西藏地区相邻。之后,阿萨姆和中国西藏地区之间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只是根据双方长期以来的活动和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习惯边界。传统边界以北的东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区,从西向东分别由门隅、珞隅和察隅三个地区组成。有关史料表明,东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区的一些地方在很久以前就已处在中国藏族政权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