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第一位来自俄罗斯的使臣一路风尘来到北京。他们没有携带任何贡品,明朝万历皇帝拒绝他觐见的请求,仅允许通商。这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官方的接触。之后沙俄趁中国朝代更替导致北方边疆的权力真空,不断地蚕食中国领土。到了1653年,这时已是清朝,俄罗斯沙皇派遣使节,要求顺治皇帝向其称臣,成为俄罗斯的殖民地。顺治皇帝听后大怒,反过来要求沙皇前来北京朝贡。经过长期的武力冲突和外交斗争,中俄双方都开始认识到对方的实力,最后于1689年,两国按照欧洲国际公法的惯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之后又在1727年和1728年相继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实际上确立了两国的平等地位。俄罗斯控制的地方仅有15%的面积适宜人类居住,多为冻土地带,因此被当时的中国人形容为“饿国”“饿乡”,清朝在乾隆年间的面积超过了汉、唐,却在后期失去了大片的领土,主要被装备了西方现代武器的俄国夺走。三百年中,俄国不断东扩,并趁蒙古汗国瓦解之机据有亚洲北部,蚕食鲸吞,终于成为中国北方的庞大邻国。[29]
1793年,随着英国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英国和清朝发生了全面的对撞,随着欧洲国家逐渐同东方世界直接接触,欧洲势力逐渐蚕食了清朝周边的各小国,清朝中期,朝贡体系内的朝贡国减少到七个,分别为朝鲜、越南、南掌、缅甸、苏禄、暹罗、琉球。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随着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中国的边界都是由其地理特性所确定的,从秦朝与汉朝以来变化一直不大。在强盛时期版图扩大一些;在衰败与内战时版图缩小一些。中国目前的疆界主要由清王朝所确定的基础,与汉朝、唐朝在极盛时的地域面积基本相同。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记录,清朝疆域面积为1380多万平方公里,后期又丢失大片的领土。二十世纪初,中国疆域面积还达到1140万平方公里。最西到帕米尔高原,最东到乌苏里江口,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这时的中国版图像一片海棠叶,台湾岛与海南岛,像海棠叶柄下的两颗大珍珠,南海诸岛,则是无数散落在碧海中的小珍珠群。
从地图上看,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之中,一面临海,三面者是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由此也造成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
在世界军事地理结构中,中国居于陆地最大,国家最多,战略力量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中。从全球的海陆分布看,中国所处的亚欧大陆面积最大,有541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
中国西部覆盖了亚洲地理中心,地势西高东低,背靠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系,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对中国来说,青藏高原在中国的地缘环境中的地位,是性命攸关的制高点,相当于站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巅峰,保证了西南与西北稳定的后方。
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政制》中对158个城邦的政治制度进行调查分析。他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地理位置,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在地理上,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打开一张世界地形图,可以发现中国地理上这一个醒目的“边缘地带”。“边缘地带”东起中国的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西至里海之东,北至西伯利亚,南到喜马拉雅山脉。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中亚的沙漠共同构成了这一巨大的人烟罕至的“边缘地带”。在这一边缘地带以东,从青藏高原延伸下来,即是从四川到上海的中华文明聚居区。以南,从喜马拉雅山脉至德干高原是密集的印度文明聚居区。以西,从里海边一直至大西洋沿岸,绵延着数不清的民族与文明聚居地。古代与现代,任何强大的国家,想要从陆地上越过这些荒凉地域进行远征,首先要考虑一支庞大的军队给养,及如何能在存活下来的基础上穿越它。在历史上,能成功穿越的都是些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多沿这一荒凉地带的北部边缘迁徙,因为这里有横贯欧亚大陆的一个草原带。游牧民族可以凭借数量庞大的牲畜群,实现资源采集,从而解决其补给问题。因此,所谓“边缘地带”,主要相对于农耕及商业文明而言。这一区域的光、热及水资源水平相对于农耕民族的采集与利用方式而言成本太高。只有拥有大规模牲畜的一些原始游牧民族,可以有效地利用,并获得能量,从而往来自如。因此,蒙古人可以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
由于自然形成的这一“边缘地带”,使得中国的空间变得更加封闭,能够发展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明体系。而中国这一核心区域的庞大使周边国家都被边缘化,并在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在中国所处的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强国,包括美国、欧洲各国、日本、俄罗斯等强国,各大国间相互牵制。在面积上,中国的国土面积与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1016万平方公里)大致接近。在地理上,与欧洲大部分的平原地带比较,中国地形更复杂,高原与沙漠交错,除多山的岭南外,中国东部的山地通常都较零碎、低矮,不能形成有效的一种隔断。岭南自古为百越之地,受山地的影响,福建和浙江南部是中国东部最晚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的地方之一。广东和广西保留了岭南文化和粤语。
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属资源丰富的区域,中部多为产粮区,东部属物流发达,经济富裕的区域。中国的第一级阶梯,也是地球上地势最高的地方,即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地壳厚达70公里,超过一般地壳厚度35公里的一倍,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4%,或近1/4,人口却只占全国的0.9%左右。这是因为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许多地区属无人区,只有几条河谷适宜居住。
青藏高原面上有几条近乎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北而南依次为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海拔为6000至7000米。据吴丰培的《川藏游踪汇编》,在未修通公路之前,进入拉萨非常困难,民国时期许多人进藏多绕道印度。青藏高原南沿为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其山脉主脊海拔平均7000米左右,西接帕米尔高原,北面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东面以横断山脉同第二阶梯区分,接着地势从海拔4000米以上急剧下降到海拔1000至2000米的下一级高原、盆地。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相邻,古称“葱岭”,据《大唐西域记》所述,葱岭在古时候被大多数人视为畏途,例如玄奘出葱岭的隘口远赴中亚时,经七昼夜翻越险峻的冰山,兵卒冻毙十之三四,曾有商旅,聚集了数千头骆驼一起进去,遇到风雪全都冻死在那里。其中的瓦罕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冲,现连接中国、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四国。
亚洲的大多数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向四方。亚洲最长的10条河有8条流经中国。除去源头在蒙古国的黑龙江,其中有7条河起源于中国,而6条的源头在青藏高原。恒河也发源于青藏高原,在中印边界的中国一侧,尽管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很短小。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源头都在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周围。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的源头都在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只有黄河与另外三江的源头远一些。河流源头如此集中,青藏高原的战略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介于青藏高原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其中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等区域,海拔一般为1000至2000米,四川盆地较低些,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一区域的面积大约有47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49%,几乎一半。第一阶梯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第二阶梯则不同,它由几个地理单元组成,分布比较分散,从蒙古高原到云贵高原,从四川盆地到黄土高原,在西北是一连串的盆地和绿洲。其中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内蒙古(110万平方公里)与西藏(12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区。与它们接壤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内陆国——哈萨克斯坦(272万平方公里)和外蒙古(157万平方公里)。在第二级阶梯北部的许多地方,有许多都是条件恶劣的不毛之地。这一区域的北面降水量较少。遍布一些沙漠和戈壁,包括面积34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及其他一些较大的沙漠,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这些沙漠地带地带加起来将近150万平方公里,大片的无人区域使中国的地理环境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状态。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发的地区,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第二级阶梯还包含面积2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属第二阶梯中较富庶的地区。它被列入第二阶梯是因为它四周的高山,有些是壮观的雪山。四川的居民并不是古代巴蜀人后裔。其祖先是在张献忠屠川之后的东部移民即“湖广填四川”。四川盆地以3000米的落差与第一级阶梯相接。
第三级阶梯在东部,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的部分。自北而南,有海拔200米以下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有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许多丘陵、盆地;还有海拔500至1500米的辽东半岛丘陵、山东半岛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和海拔达3000米以上的台湾山地。沿海岛屿和中国南海诸岛星罗棋布,在水深不足200米的大陆水下延伸部分,属浅海大陆架区域,也属于第三级阶梯。第三级阶梯面积大约2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属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总体而言,在防卫方面,第三阶梯无险可依,不能凭借地理环境自守,江河的防御作用也很有限。如果将中国历史上的“群雄逐鹿”比作一场棋局的话,中国的地理格局便相当于棋盘。一些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沙漠、高地等形成了棋盘的经纬,将中国的腹地切割开来,形成了一些相对独立的地理板块。
中国境内有著名的四大河流,黑龙江全长4350公里,在中国境内和流经中国跟俄国边境的有3420公里。是中国最北的水道,一年中有半年结冰期,在结冰期河面冻的像钢铁一样结实,卡车可以在冰面奔驰。黑龙江在中国古代史上地位并不突出,直到十四世纪才开始有了接触,十七世纪随着清朝的入主中国,并入中国版图。最大支流松花江,全长1927公里,十世纪时称为混同江,主要是契丹人及其辽王朝的渔猎河道。黄河全长5460公里,中国古文化发源地之一,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由于黄河的这种走向,对两岸的居民伤害很大。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到公元后二十世纪初叶,四千余年间,有过一千五百多次的小决口和七次大决口及八次大改道。长江全长6300公里,长江在中国历史事件中出现时,总是把中国疆土拦腰切断。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说过,上天创造长江,就是要把中国分割为南北。因此,历史上习惯将长江以北称北方或北中国,长江以南称江南,南方或南中国。许多北方的王朝,一旦受到更北面沙漠地带游牧民族的攻击时,无法抵抗,就迁到南方,在长江保护下苟延残喘一个时期。游牧民族不善于水战,很难通过广阔的长江,只好承认南北对峙。而逃到江南的势力没有一个能够再打回去的,只好变成“半壁河山”。南北朝分裂时代和上百年的宋朝与金朝的对峙,都是以长江为界。珠江自身只有八十公里长,但它有西江、东江、北江三大支流,而以西江为主干,全长达2197公里,它在中国史上出现的最晚,古时候流经的多半是一些蛮荒地带。
二十一世纪,所谓强国之争,就在于谁能争得军事战略上的制高点,要想争得军事战略上的制高点,必在于争夺战略要地。从世界地图上看,凡洋流交汇处、山与水的交汇处、平原与山的连接突出处、凡山岭的通道均为要塞,要塞就是要地,兵家必争之地。同样,交通枢纽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包括陆路枢纽,水路枢纽等。几个世纪以来,国际战略家将战略要地,大都是选在了亚欧大陆的能源中心或地理中心,如巴尔干半岛、朝鲜半岛及阿拉伯半岛。
因此,所谓“地缘”,即是在国际政治中的某种“依托”,只有通过这一“依托”,力量才可以在国家间的博弈中产生作用,形成国际利益分配中的影响力。地缘可以成为“杠杆”,使得有限的力量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