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53

第53章 失控,危险的岛链(1)

1907年,一支由美国海军16艘精锐战列舰构成的舰队进行环球航行,这次航行达到了美国海军史上的顶峰:航行14个月、航程4.6万海里、横穿两大洋。这个纪录一方面使各个列强都领略和承认了美国的实力,并极大地震慑了此前很不服气的日本人。当美国舰队来到日本横滨港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为美国海军的阵容惊愕不已。不久后,日本政府一改往日的蛮横态度,同意在太平洋保持现状,并尊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为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洋洋得意地宣称:这次环球航行作为外交上的“大棒政策”,是他“对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在罗斯福执政期间,国会每年至少批准建造1艘战列舰,其中1903年批准建造了3艘。到1907年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已达到20艘。

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经济与军事水平远不能与中国相比,自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M.C.佩里率舰队用武力敲开了日本的国门后,日本便开始了崛起之路,短短三十年,日本在甲午海战中打败庞大的清帝国,并于1895年签订条约,日本崛起之时,美日矛盾开始日趋尖锐。而这次远洋航行,正是为了震慑日本,向世界炫耀美国海军的威力。

1939年“二战”爆发,英国海军与德国交战时,耗尽精锐,海军实力一落千丈。美国海军借机发展实力,世界四大洋上到处都游弋着美国的舰队。美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改写新的海洋规则,控制对海洋的话语霸权。1890年5月,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率先提出了“海洋霸权优于大陆霸权”的观点。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海权论》深刻地影响了美国。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迅速建成了一支由29艘巨型战列舰组成的远洋舰队,实力从19世纪80年代的世界第12位跃居为世界第2位,仅次于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损失惨重,无力支撑其地位。美国趁机在1921年11月12日召开华盛顿会议削弱英国的海上霸权。经过激烈的争论,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美国海军取得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在当前,美国控制了16个世界性的贸易通航海峡,以显示其海上霸权所控制的地域,其中,除朝鲜海峡、马六甲海峡外,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等对中国也很重要。而两次世界大战的结局表明,只有掌控资源中心和航运通道,不仅能在战争中成为幸存者,同时可置对方于死地。日本及德国在二战的失败与资源中心及航运通道被控有着重要关系。

同时,掌控了这些战略区,即能使一国设定的秩序得以维护,保住其经济及货币地位,例如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以海湾国家中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以色列、埃及作为战略支撑点,掌控中东的石油资源,就能使全球能源以美元结算,保障美元国际本位币地位。同时控制中东石油运输通道就等于保障美元权威。

德国海军思想家沃尔夫冈.魏格纳曾经研究出一套公式,用以评估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依照魏格纳的见解,“海权”是三大要素的产物,第一为地理因素,即战略位置,第二为技术因素,即舰队,第三为一个国家进入海洋的战略意志,它为舰队注入了“生命”,并能使该国集中力量改善其战略位置。

美国海军学院教授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提出海洋地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海权内容远不止舰队与海战。马汉称,一个海上强国需要有一到两个通往公海的现成出口,以免被占据优势的敌国舰队阻断海上贸易和商业。

与美国的优越的两面靠洋地缘优势相比,中国的西侧是分隔欧亚大陆两端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由于这一地带的存在,使得中国必须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处理大陆事务上。在中国的周围有三个世界级强国,分别在中国的北方、东方和西南方。大陆强国俄国正在加速复苏中;海洋强国日本暗暗扩张其军事实力;介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印度正在崛起之中。

中国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两条战略防线。从形态看,中国战略防御边界发生了潜在变化:即由原来的边界线以内的边疆区战术防御,转变为边界两端地区可控制的战略防御。这种战略型防御与美国的战略相近,主要是能消除战争隐患,保证周边地区的和平,避免战争在本土区域进行。形成了一个对其他力量之间的缓冲带,为安全增加了保险系数。

当今,中国的军事能力正由本土防御型向力量投送型转变。在陆地上,中国边疆地区有四条重要的陆地战略防线:北线、南线、西线、西南线。北线形成于中美朝鲜战争及中苏对峙时期,即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一侧,朝鲜半岛是中国重要的一个战略缓冲带,它是从海上进入中国东北的一块跳板。从朝鲜半岛,既可以北上中国东北,又可进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同时也南下山东半岛和日本。中国的西线中国西部所面对的中亚地区。这里人烟稀少,为中国极为重要的战略防线,因这一区域处于亚洲的地理中心位置,即亚洲的“腹地”,在历史上,中国与来自北方强敌的征战,凡这一“腹地”稳定,即都能实现国运昌隆,例如汉朝、唐朝、清朝等朝代。而凡这一地区失控或动荡不定,必然国势大衰,例如宋朝、明朝等。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边疆相邻,种族、宗教因素异常复杂。前苏联解体后,土耳其与伊朗都试图与一些中亚国家其结盟,而美国更试图染指,并在阿富汗等国驻扎力量。

中国的东南线主要面对东南亚地区。东南亚曾是大国力量交锋的前沿地带,持续战火不断,1960年代美国入侵越南,1970年代末中越冲突,1980年代前苏联屯兵越南,形成了这条防线的地理态势。而东盟在这一地区的作用和影响渐渐增大,试图成为大国力量间独立的一极。中国的西南防线主要形成于1960年代,以中印边界冲突为标志。西南防线位于世界屋脊,不利进行战事。

英国近代史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曾在《帝国的年代》一书中提到,在二十世纪,所有殖民帝国都终结了,还包括所谓“千年帝国”德国的终结,以及前苏联的终结。本世纪内,资源可能将会耗尽,这将会对所有国家都造成重大影响。从世界全局来看,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另一场像20世纪那样的全球性战争极有可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间阶断,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只是试图将国际秩序合理化,却并不知道另一场世界大战正在来临。世界版图很有可能变得“巴尔干化”,混乱问题正变得越来越棘手,一方面是因为目前看来再也没有任何国际体系有足够力量来力挽狂澜,制止恶化的局面走向全球大战的深渊;另一方面,自由市场全球化发展得太急速,导致世界出现危机与动荡。全球和平的前景还很遥远。这可以称之为“新世纪的全球战争”。

东亚的地缘政治态势使中国在海上形成了三条非常重要的战略防线,即东线,北线与南线。东线指福建至南海一线,东线主要是防止中国台湾分裂;北线指渤海湾环线,主要护卫渤海与黄海,这两个内海是与日本抗衡的天然屏障。三条防线的南线是以整个南海水域为界,牵涉到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