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54

第54章 失控,危险的岛链(2)

南海在东、南两个方向上有无数条通道可以通往大洋。马六甲海峡是最重要的出口,但不是唯一的出口,与直布罗陀海峡的地位不同。台湾海峡也是从北方进出南海的一条重要航线。因此,南海的地理比地中海更四通八达。地中海的面积为251万平方公里,南海比它大了100万平方公里。地中海有许多大的岛屿和半岛;南海内没有半岛和岛屿,而岛礁大多不适宜居住,少有人烟。

中国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海岛中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公里。渤海位于辽东半岛老铁山角到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渤海海峡,与黄海水域相通,有庙岛群岛绵亘峡口,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70米。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以长江口北岸向济州岛方向一线同东海分界,西以渤海海峡与渤海相连。平均水深44米,最深处140米,面积38万平方公里,海床是半封闭型的浅海大陆架。东海北起长江北岸至济州岛方向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东至冲绳海槽(以冲绳海槽与日本领海分界),正东到台湾岛东岸外12海里一线,面积77万平方公里。南海的海底是一个巨大的海盆,海盆的山岭露出海面就是中国的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这些海底山岭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南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

打开中国地图,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口,如青岛、威海、大连、厦门、舟山、湛江、三亚、三都澳等,虽然中国拥有许多优良港口,但地缘条件并不优越。原因是中国东部、南部之外的海洋是世界上岛屿、海峡最密集的地方。这些岛屿分属多个国家,形成一根链条,封住了中国的海疆。中国向东出太平洋、向南下大洋洲、向西去印度洋都要穿越西太平洋的这一岛链形成的“边界”。

岛链一词最初由美国军事专家在二战后提出。东亚的外岛形成一条地理“岛链”。这一系列岛链将中国海域隔成了内海海域。只有控制了这些外岛才有可能控制这些内海。

从世界地图就可看出,第一岛链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中国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形成一片链形岛屿带。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控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

第一岛链有几个关键位置,美国与日本可以阿留申群岛封锁白令海,锁住俄国舰艇由北冰洋进入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北海道与俄国萨哈林岛(库页岛)之间有宗谷海峡(拉彼卢兹海峡)最窄处43公里,最浅处50米;北海道和本州岛之间有津轻海峡,最窄处18.5公里,最浅处130米;日本九州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朝鲜海峡之中有对马岛,日本一侧的对马海峡最窄处41.6公里,最浅处50米。因此可以日本群岛封锁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和对马海峡,这样可以封锁住日本海,防止俄罗斯舰队从位于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港口进入太平洋;可以冲绳和中国台湾岛应对中国大陆等。由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在海洋和陆地两个方向上都缺少纵深,由此,港口中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受到很大限制,俄国需要更多地使用堪察加半岛南端的基地,不过,由于靠近北极圈,气候条件恶劣,远离腹地,补给成本高。

沿着第一岛链,日本与美国军队沿着岛链密已集设了各种监听设施,将中国海军的活动都纳入视野中,在东海构建了一个“弧形半包围圈”轮廓。从海底听音器群,到电磁监测系统,从P—3C侦察机到海洋监视卫星,每一个中国的出海口附近都处于美国与日本严密监控中。对于接近第一岛链的中国舰队,美日还采用海军舰艇尾随跟踪、P—3C反潜机抵近侦察等方式进行动态监视。日本海上保安厅则利用其在津轻海峡、大隅海峡、对马海峡等重要海上通道部署的雷达站和巡视船,保持与海上自卫队舰艇和飞机的实时情报交互。

而这条防线中也有一段断裂处,即自堪察加半岛南端至日本北海道北端的千岛群岛,这段“缺口”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1000多公里,其中包括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的300余公里,其间有多处海峡可供军舰和潜艇自鄂霍次克海进出太平洋,且两侧均是适合潜艇活动的深海。

一般认为,第一岛链止于马六甲海峡。第一岛链美国与日本驻军实力强劲,但如用第一岛链的基地对抗中国,其本身并不安全。以琉球群岛为例,大多数岛屿距离中国海岸线距离都不超过1000公里。对于现大部分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而言,这一距离在打击范围内。正是考虑到类似因素,第二岛链的作用体现出来了,自琉球群岛向东1500至2000公里,就是由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等岛屿组成的“第二岛链”。在这些群岛东面,并列延伸的是世界上最深的几条海沟,海底地形非常复杂。以澳大利亚为核心的盟国组成了美国的南太平洋的战略防御体系,关岛是美国的军事基地,也是第二岛链真正的地理枢纽,是美对第一岛链投射兵力的支撑点,也构成了保护美国本土的战略纵深。在第二岛链上,美国曾与日本交锋,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将美军赶出了菲律宾群岛。美国很快反攻,逐岛争夺,最终取得海战的胜利,将军队投射到第一、第二岛链上。日本失去制海权,彻底战败。

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可作为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基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线。夏威夷群岛是第三岛链的地理枢纽,也是太平洋的地理中心。由此,美国完成了自身在全球主要战略区的军事布局,这些布局使美国军事力量可任意投放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受海洋环境的限制,中国海军进入大洋的出海口主要有9条。如在战时或危急时刻,中国海军通向大洋的9大出海通道随时可能会被封闭。目前的9大出海口中,真正能够利用的上仅为3至4条,并且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国舰艇进出大洋的航线相互重叠,被监视、跟踪或恶意挑衅情况随时都会发生。

由于中国没有掌控任何一条出海通道。自身还被美国、日本等国所控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包围。中国现有的石油海运航线主要有3条,即中东航线、非洲航线和东南亚航线,这3条航线占中国进口原油的85%左右,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怎样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联结亚、非、欧三大州的重要运输通道,其最窄处只有37公里,十分狭窄,易于封锁,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在历史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印度在马六甲海峡的西端虎视眈眈,它把从霍尔木兹海峡到马六甲海峡,从非洲东海岸到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广阔水域都视作其“合法领海”,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属于印度。印度正在加强它在群岛上的军事基地。在战争时期,印度的海空军也可以封锁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或在海峡以西拦截船只。

一旦封锁马六甲海峡,中国经济就将陷于瘫痪,对手的有利条件就成为中国的不利条件。美国目前在三条战线都没有强有力的挑战者,这意味着美国可以随时集中力量于任意一条战线,包括西太平洋。从中国历史上来看,每当中国国力强盛的时候,与周边关系就能保持一种均势的和平状态;而中国一旦国力衰弱,敲诈和勒索随之而来。而不准备力量和投射力量,就很难获得“持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