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56

第56章 混乱之海,大国“巨舰”之梦(2)

在铁甲舰时代,海战中的阵型非常重要,两支舰队交战、或两艘军舰交战,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战位分别可以用英文字母“T”来表示,处于“T”字一横战位的是最为有利的位置,其特点是以最大受弹面积为代价,换取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舰队的火力;而处于“T”字一竖战位的则最为不利,其特点是以最大限度放弃火力为代价,来换取最小的受弹面积。所以,在海战中,交战双方如果火力相当的话,任何一方都会极力避免处于、或接近于“T”字一竖的战位。以德国与英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主力决战“日德兰海战”为例,这场海战总共有265艘各类型军舰,其中英国149艘,德国116艘和10万名左右海军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开决战。最理想的情况是己方排成的纵队正好横在对方舰队的前进路线上,构成一个T字,己方舰队位于T字一横的位置,使得己方所有前后主炮和一侧的所有舷炮都能瞄准对方,而对方只有纵队最前方的舰艇的前方主炮能够予以还击。但构成一个T字形队形的计划有很大一部分要取决运气:由于双方都已高速前进,很有可能因为时机没有掌握好,导致自己从T字的一横变成了一竖,从而被动挨打。在“日德兰海战”中,由于德国海军舰艇操作水平较高,“同时转向”战术运用娴熟,因此在舰队吨位、火炮口径实力明显弱于英国海军情况下能取得战果。此战英国舰队共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11.5万吨,伤亡6945人;德国舰队共损失了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6.1万吨,伤亡3058人。英德双方损失比近2比1。德国在海战中取得战术胜利,此后一段时期,英国海军再无力量摧毁德国海军。

铁甲舰大约从二十世纪早期被无畏舰所取代。无畏舰源于英国海军于1906年开始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它取消了以往战列舰上的用于攻击的第二口径主炮,装备了同一口径统一型号的主炮,保留了用于防御轻型军舰的副炮。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各国开始建造这种采用了“全重型火炮”概念的无畏舰,以取代“前无畏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围绕无畏舰的建造展开造舰竞赛,1916年,日德兰海战,是无畏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签订的《华盛顿条约》主要针对的就是此类战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海军建造的“大和”号战列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排水量高达7万吨,成为“大舰巨炮主义”的顶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无畏舰在海军中的地位渐渐被航空母舰所取代,便开始退出军事舞台。

2012的9月25日,一艘航母牵动了世界。

中国航空母舰“辽宁舰”以标准的PLA海军灰的涂装出现在大连港51区码头,并在大连正式交付海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

航母是东亚国际关系的一支晴雨表。当它默默无闻时,亚洲晴空万里;反之,则是山雨欲来。但谁都承认,航母就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在二战之后历次国际危机中的经验是,强权离不开航母。每当东亚局势出现微妙变化时,全副武装的美国航母舰队总会游弋在中国近海,多年前的台海危机即是如此,中国海已经变成了战略洼地。

2011年6月,澳大利亚智库库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亚洲存在紧张局势的主要是南海和东海海域,战争一旦爆发,美国与其他大国将很快被卷入,战争随后也将扩散到印度与太平洋地区的更大范围。当前,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海洋航路正变得越来越拥挤,面对武力冲突它会变得非常脆弱。中国与美国、日本和印度之间的摩擦会持续存在,随着摩擦事件次数和温度的升级,一个插曲都有可能升级成一场武力对峙、外交危机甚至战争。这一令人生忧的前景有一个核心问题,即各国应对资源、主权争端、民族主义的压力。

在当前,能够控制南海的是美国的海军。美国在二战中打败了日本,夺取了控制权。美国还在加强关岛的军事基地。这个500平方公里的小岛位于北马里亚纳群岛的南端,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以东大约2700公里处,比美国在夏威夷岛上的基地向西靠近了6000多公里。2008年,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将投资150亿美元在关岛上修建大型军事基地。关岛已经成为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军事支撑点,可以支持航空母舰、隐形轰炸机、攻击核潜艇的作战和维护。把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东亚的外缘,唯一可能的打击目标就是中国。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迈克尔.亚胡达认为,“从历史角度和出于本性,中国的战略家对陆地战争的领悟力更好,”,“中国过去的大部分麻烦来自海上强国。如果中国要重新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它就必须拥有一支海军力量。”按照航母编队“三一原则”,一艘值勤,一艘训练,一艘维修,至少要有三艘以上的航母入列,才能形成内部循环,中国的海疆辽阔浩瀚,利益遍布全球。近几年,中国将还将建造更多的航母,包括核动力航母。

在东亚地区,各国力量的分布也不均衡。中国拥有核武库和一支人数众多的武装部队。它显然是主导的军事大国。中国的海军已经采纳了“近海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同时设法在今后十五年内拥有远洋作战的能力,以便“有效控制第一岛屿链以内海域”。这一海域是指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

从本质上说,航母就是一个大型的海上浮动机场。一个拥有强大空军力量的军队在战争中往往占有压倒性的作用。而航母,恰恰能将这强大的空军实力延伸到整个大洋上。航母上的舰载机,也能对其编队内的舰艇进行有效的空中保护。随着对空导弹系统的不断完善,拥有航母的舰队,攻击范围将是普通舰队的数十倍,无疑会是一只强大的远洋海军。

航空母舰一经出现,在战争中即被证明是实现制海、制空的重要武器。在一定情况下,它在制海、制空的同时也压制着陆地,即集海、陆、空作战能力三位一体。世界上第一艘按照航空母舰设计建造的是1917年英国的“竞技神”号。1917年,英国海军在“暴怒”号上建设起飞甲板和降落甲板,将其改造成最早的航空母舰,但在69.5米长的飞行跑道上,飞行员邓宁驾驶飞机翻出军舰坠入海中。教训促使英国人将载重15750吨的英国邮轮“卡吉士”号改装成“百眼巨人”号,铺设了一条173米长的直通式飞行甲板。在改装战列舰、重巡洋舰或商船的同时,英国于1917年4月定制了世界上第一艘按航母设计建造的真正航母“竞技神”号,1923年建成,1924年开始服役。

美国历史上第一艘航母“兰利”号之前是一艘运煤船,改装后于1922年正式服役,同时还将在建的2艘战列舰改造成了“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而在1919年12月,日本也以英国“竞技神”号为样板,制造了“凤翔”号和改建而成的“赤诚”号和“加贺”号,“凤翔”号全长168米,标准排水量7470吨,航速25节,搭载飞机21架,曾用于中途岛海战及进攻中国的战争。1927年法国的“贝亚恩”号航空母舰开始服役。

二战期间,航空母舰破碎了“大舰巨炮”的神话,称霸海上。在珍珠港,日本出动“赤诚”、“加贺”、“飞龙”、“苍龙”、“瑞鹤”和“翔鹤”6艘航空母舰,配合战机450架发动偷袭。而没有本土作战的美国从容地建造了大量航母,以护航航母居多。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总共服役了77艘护航航母,并向英国转让了39艘。

在此基础上,美国与日本还积极研制攻击性航母,例如20艘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航母,排水量为27000吨,载机91架,装有对空对海搜索雷达。相比较,日本在同一时期制造的航母就显得脆弱。如日本的超级航母“信侬”号耗时6年于1944年11月改造而成,满载排水量高达71890吨,标准排水量62000吨,为二战时期最大的航母。航速为27节,18节时续航力高达10000海里。其飞行甲板长约256米,宽约40米,可载飞机近50架。整个改装过程中,加装的防护装甲就消耗钢材1.7万吨,其飞行甲板的装甲厚度为75米米,其上还有厚200米米的钢筋水泥层,可抵御500千克航空炸弹的攻击。“信侬”号在建成后的第19天,即遭遇伏击,被美国潜艇发射的4枚鱼雷命中右舷,次日沉没,成为海军史上最短命的航母。

二战后,美国设计了全球地缘政治的权力架构,并借联合国的决议,主导国际秩序。航母便成为美军兵力投射最主要的工具。“空权论”在历次战争后被证实,航空母舰最大优势是能投射大量的空中武力。

1961年,美国建成世界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航母,取名“企业”号。在这艘航母上装上一次燃料可以航行3年。14年后,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问世,装一次燃料,可以航行长达15年。

2009年初,美国最后一艘传统动力航母“小鹰”号退役,至此美国航母全速驶入“全核”时代。

喷气式飞机起落、斜角甲板的采用、弹射器的改进、垂直短距起降、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采用,美国航母的高科技在整个20世纪后半段不断展现,并用于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