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55

第55章 混乱之海,大国“巨舰”之梦(1)

1161年10月27日,世界海军史上第一次使用火药兵器的海战,在中国黄海海域进行。

这一年,金朝皇帝完颜亮率数十万大军侵宋。和以往不同,完颜亮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水师上。他命令7万金朝水师,携战船600余艘,从山东密州出发,在胶州湾内的板桥镇码头逐一补充给养后,驶出淮子口(现胶州湾口),在陈家岛一带海域集结,准备直捣南宋的都城——临安。10月,南宋将领李宝率3000水师,战船120艘,直扑位于山东黄岛的金军水师大本营。在兵力上,南宋和金朝是3000对7万。战船数量是120对600。

在这次之前的1129年,宋朝与金朝水师就已大规模交战过,当兀术准备在镇江渡过长江时,宋将韩世忠率水师从长江口西上,截断了金军退路。宋金双方在焦山寺外的江面上大战40日,战斗最激烈时,韩世忠的夫人梁氏亲自在焦山寺击鼓助战。最终,南宋的8000水师将10万金军包围在了南京东北70里的“黄天荡”。兀术被围之后,曾提出送钱送名马借道回去的要求,但韩世忠拒绝,无奈之下,金军花了40天时间掘开老鹳河古道,狼狈逃回北方。

此前,金军间谍已经发现了南宋水师,并报告金朝水师的实际指挥者金国大将完颜郑家奴。但不懂水战的完颜郑家奴夜夜宴饮,压根没把宋军放在眼里。

李宝率领的南宋远征舰队在石臼山作短暂停留后北上,趁夜色进入唐岛湾,对此金军对此全然不知。经过准备,李宝船队驶出唐岛湾,向北方发动突袭。120艘战舰借助风势,全速冲向庞大的金军舰队。

这时,金军的绝大部分战船仍停靠在海边,根本还没驶出港口。一时间,带着火药的巨箭如雨点一般落下,金国战舰的船帆立马烧着,船体发出一连串的爆炸声,火光冲天,山崩地裂。庞大的金军舰队成为一座座漂浮在海面上的“火山”,不习水性又惊慌失措的金兵跳进海里,被巨浪吞没……这场大规模海战,各种史料都有记载,据《宋史.李宝传》记载,这一战,金国舰队全军覆没,包括金将完颜郑家奴等在内数千人被俘。唐岛之战南宋军大捷也支援了长江沿线的采石矶之战。据《剑桥中国史》记载,金朝皇帝完颜亮被南宋名将虞允文打败,之后他与他的五个妾一起被一群叛军射死于扬州附近的营帐。

唐岛之战后,金国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制海权,自此之后,再也没有能力威胁到南宋政权。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中国是个经数千年战争洗礼的国家,其战争史与文明史同样悠久,在上古的黄帝时代就已有战争。黄帝时期有三次大规模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以及共工与颛顼之战。在夏朝时期还没有出现舟兵或水兵,因此还没有成规模的水战。中国的商代已出现舟兵的最初萌芽,荆楚地区的部族、方国不断反叛,不向商廷朝贡。既而爆发商武丁攻荆楚之战,荆楚地区山林水泽纵横交错,路途艰难,据《史记》记载,商朝步兵和车兵前去征伐,此时已有水战出现。

中国最早的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公元前1027年的武王伐纣,当时周武王率兵车300乘,近卫军3000人,甲士4.5万人,动用了47艘战船,在孟津渡河,直捣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商朝灭亡。

春秋时,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和北方面临东海的齐国,都先后建造大量战船。吴国地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水军实力雄厚,拥有当时赫赫有名的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等各种战舰。“余皇”又称“王舟”,是王侯乘坐的指挥船。三翼包括大翼、中翼、小翼,是主要战舰。大翼长23米、宽3.5米,可以载士兵和桨手百人,这是一种快速攻击的战船,船体修长,顺水而下,疾行如飞。公元前485年,吴国水军就曾凭借强大的战船优势,入海北上,进攻山东半岛的齐国。

汉朝时期,大型的为主力战船,称为“舰”或“楼船”,有2层、3层、4层,甚至4层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于攻战追击的战船,如“蒙冲”、“先登”等。小型的是用于哨探巡逻的快船,如“游艇”、“赤马舟”等。西汉时为灭南越,汉武帝出动上千船只,近4万水军进入广州湾。灭闽越时也出动近2万水军。灭朝鲜,杨仆督率山东水军近3万进入鸭绿江。

在三国时期,楼船大的高达十余丈,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载上千名士兵。在赤壁大战中,双方使用的船舶数以千计。西晋初期,王濬为准备伐吴而建造的连舫战舰,长120步,上面有楼橹,开四门,船上能驰马行车。与中国这一时期的船相比,古罗马、希腊时期使用的是“桨帆船”,划桨时航速可达6节,顺风时可以使用风帆。主要武器为舰艏冲角,载有划桨手及进行接舷战的士兵,携带矛、剑、弓、标枪和盾牌。在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汉朝的战船摇橹,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在航行操控上,西方多用侧桨,汉朝船已开始用舵,船体容量更大。此外,楼船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武器配置了硬弩和投石机,中国水师的披靡,从此开始。

在唐朝时,忆出现了海鹘船,船型头低尾高,前大后小,船外形模仿穿风掠浪的海鸟,可在狂风巨浪中穿行。船上左右设置浮板,在风浪中具有稳定船只的作用,又可阻挡侧浪,减轻船体横向摇摆,是一种全天候的战船。据《新唐书》记载,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带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而日本援军万余人,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日军见唐军战船仅百余艘,因此盲目自大起来,首日水战一开,两军战船相撞,日本的竹木船无法抵抗唐军的巨船。次日,唐朝和新罗的舰船阵中,唐朝水军连连发射火箭,日军猝不及防,四百多艘战船顿然陷于火海。大多士兵跳入滚滚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者皆投降,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灭国。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白村江之战是中日第一次大规模的水战,奠定了此后接近一千年的东亚政治格局。

在南宋,水师拥有十几种战船,装备最好的“福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船上装了平衡舵、升降舵,在狭窄的海道和多礁石的海区破浪前进,作战游刃有余。

南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系统:火器。战船装备了弓射火箭、火毯、火蒺藜、霹雳炮、突火枪等诸多火器。据宋朝的《武经总要》记载,宋军的火箭就不仅仅采用人力拉弓发射,而是已经配备了“三弓床弩炮”。配用箭矢有两种:一种是长达2米的重型箭镞;另一种长约1米。在这两种箭镞上绑上火药袋,用弩炮发射出去,能起燃烧和爆炸的效果。而“霹雳炮”则属于一种早期爆炸性火器。它是在一个瓦罐内填充大量火药,同时还添加有大量铁砂或碎石 ,大型霹雳炮可以用投石机发射。这些武器远较金军先进的多。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船只的残骸。复原之后,大船可载1000人,内有水手600人,兵士400人。在南宋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养豚、酿酒中……”船上不仅能够储藏数百人在海上航行一年所需要的粮食,而且还可以养猪、酿酒。宋元时期还对海鹘船进行了重大改进,在船舷两侧加装铁板,增强防护能力;在船首加装犀利的铁尖,用来冲击敌舰,因而被称为“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 ,是装甲船的祖先。这种战船有11个水密隔舱,是一种结构坚实、战斗力强、能冲击敌舰的新型战舰。宋代的车船盛极一时,大型车船长20至30丈,吃水1丈左右,可容纳700至800人。

日耳曼的部落在公元500年左右占领北欧,最初仅架设一支桅杆,随着船身的加大,桅杆也跟着增加。古代北欧人把这种船称作挪尔。许多英格鲁撒克逊与维京人使用这种船来进行贸易和探险。这种吃水线深的船身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容易航行和提高货物的装载量。

在北欧发生的船战,主要是陆战形式的延伸。商船的船头和船尾都设有箭塔,并有让弓兵射箭的平台。在船与船接近的时候,双方的船员都会用弓箭来互相攻击,但作用仅仅是杀伤敌方的船员和士兵而已。北欧的维京人就是指海盗,他们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欧洲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维京大战船在运输上的用途多过作战。事实上维京人很少从战船上作战。当他们打算作战,就会把战船扎在一起作为肉搏战的平台。在第八、第九世纪开始使用风帆之前,维京大战船以桨作为动力。维京船的船首以龙头雕像作为标志,船体十分修长,中间竖立一支巨型的桅杆,并挂有方型的风帆,长度为10米至30米,其平均排水量有50吨。由于维京船船身修长,因此吃水很浅,能够驶入河道及浅湾,从而逃避军舰的追捕。

直到火炮在十四世纪出现以前,并没有武器可以把敌船击沉。1340年,约四百艘英国和法国的商船类型战船,携带大批弓兵和徒步士兵参与斯洛里西的战役,这是欧洲中古后期的典型海战。这些部队士兵主要是进行弓箭射击和近身作战。

1406年的英国船只克里斯杜弗塔号,是第一艘专门设计来装置火炮的船只。欧洲船最初的火炮架设在船头和船尾,小型的火炮则架在舷侧以攻击敌方的船员。一直到中古时代快结束时,船只才开始架置舷侧炮以击破敌船的船壳。

17世纪,英荷战争中的主力帆舰均为清一色的低舷、横帆、两舷装备加农火炮,多艘这样的舰只排成一个长列以发挥两舷的火力优势。这也是“战列舰”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风帆战列舰的舰船移动完全或主要依靠于风吹船帆带来的动力。舰船的主要特点是船身较高,出现多层甲板,船上桅杆密布,风帆猎猎。满帆时,一艘大型欧洲帆船最多可挂36面帆,由于直帆和横帆的结合,舰船可以通过迂回路线逆风航行。风帆时代也是介于人力划桨动力与蒸汽动力之间的时代,大航海时代后,便是遍布全球的殖民时代,在这个时期,大海上,到处都漂泊着挂着雪白风帆的大型战舰,大西洋、印度洋海战不断。

风帆时代的战舰。升起满帆,嘎吱嘎吱响的船舱里士兵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发射火炮,火炮对射时候舰体被轰得木屑四处乱飞。如果炮战吃亏的话,就将船靠得再近一点,让士兵借助工具跳到敌舰上展开战争。风帆战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武器为前膛装弹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以及杀伤人员的霰弹、破坏帆具的链弹。当时的火炮的准确性较差,炮弹不具备爆炸功能的,风帆战舰船舷两侧全部是炮口,船中央的比较开阔的空间架上炮,放上炮弹和发射火药。战舰的舰艉一般是军官居住区和作战会议室等,确实是战舰的弱点。有部分战舰安装了舰尾炮,但仅能起到防御作用,交战时主要还是依靠船身两侧各层甲板炮打击对手。因此,风帆战舰之间交战时,打击对方舰尾是常用战术,命中后部舱室的话可以大量杀伤人员,击毁对方的船舵则能令对方丧失机动能力。

由于当时以风力为动力,单舰火炮威力射程均不足以对一艘敌舰造成有效的伤害,故使用战列线即所有作战军舰排列成一线做战,以便能以达到作战目的。这时的海战交战范围是完全处于正常人的视线内,火炮射程一般都很近。在这一技术背景下,交战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交战双方都是可以看到对方舰船并做好充分准备。海战时,交战双方舰队各自排成单列纵队进如作战区域,达到射程之后进行炮火对射,如果从空中俯瞰的话,会看到海上出现两条帆船首尾相连而成的平行线,两条线内侧硝烟弥漫。

之后的风帆战舰日趋完善。英王查理一世时,其“海上主权”号吨位已达到1500吨,长约70米。舰上有104门火炮。舰上装饰奢华,雕刻精细,是当时造船工业的结晶。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同时期出现的还有铁甲蒸汽舰。1849年法国造出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拿破仑”号战列舰后,接着又在1859年建造全蒸汽动力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战列舰。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舰在近代海军舰队的统治地位。不甘人后的英国于1860年,建造出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战列舰;全蒸汽铁甲舰的下水,被视为钢铁战舰时代到来。此后,风帆战舰退出历史舞台,世界上最后一次风帆时代的大海战为俄国黑海舰队与土耳其舰队的锡诺普海战,短短4个小时激战,以木帆船巡航舰和轻巡航的土耳其舰队损失军舰15艘,死伤3000余人,另有200人被俘,其中包括土耳其海军元帅奥斯曼.帕沙和3名舰长。铁甲装备的俄国舰队战死的只有37人,伤235人,1艘战列舰受伤。

在这一时代,铁甲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到了1870年代,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高达8000至9000吨,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排水量均达到7000吨,装甲厚12至14吋,不但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更是当时远东最大型的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