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58

第58章 东南亚棋局的合纵连横

当前,世界地图通行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世界普遍使用的,按照欧美人的视角以大西洋为中心绘制而成的地图:美洲与欧洲居于西方,而中国则地处东方,日本则成了东方之极的“远东”。人们一般称呼的“东西方世界”由此而来。而另一幅地图则是中国人自己用的以太平洋为中心的地图。在这张图上,中国几乎居于世界的中央地带,在它的北面,才是欧洲与俄罗斯,南面是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各国以及大洋洲,西方是连成一片的穆斯林世界和非洲,美国以及整个美洲大陆却成了东方。

打开一张卫星世界地图,沿着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向西。首先出现是一排日本列岛,横卧于巨涛之中,日本列岛坐落于马里亚那海沟一侧,上面几乎全是山脉,地下则岩浆奔突暗涌,是世界闻名的火山地带。续继向西,有一个较日本列岛稍小的半岛,插入黄颜色的大海之间。半岛的南端与日本列岛的南端,隔对马海峡遥遥相望,这就是朝鲜半岛。中国文化继承者之一,并由它转输给另一中国文化继承者日本。

朝鲜半岛北面,是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南面,是呈半圆弧形的一万四千多公里长的中国海岸。北面的海岸有两个小的半岛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将渤海的海湾半合围。中部的海岸向东方伸出去,南面的海岸向西伸展,而台湾岛和海南岛,遥遥相对。

越过海岸,进入中国,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四条大河,均匀排列,自西向东流。最北一条与俄国交界的是黑龙江,偏北的一条“几”字形的是黄河,偏南的一条是长江,最南的一条是珠江。

在渤海岸边,万里长城向西蜿蜒伸展,穿山越岭。长城以北是内外蒙古荒漠地带,从长城到淮河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淮河以南是大片绿色的南方,跨过长江,直到海南岛。这属于中国本部,截止到二十世纪初,六分之五的中国人居住在这一带。

向西距山东半岛约八百公里,穿过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就可以看到突然隆起的山西高原。山西的北方是瀚海大漠,山西高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山西高原再向西,就可看到黄河边上的古城兰州,兰州北面仍是向西延伸的瀚海大漠,在它的南面是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南方云贵高原密布着艰险的山岭与河谷。

万里长城的尽头是嘉峪关,嘉峪关以西有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也有黄河发源地星宿海和长江发源地沱沱河。地面也在这里峻拔上升,这已经是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在二十世纪前,是中国最荒凉的地区,气候寒冷,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一个人。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它所属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一个突陷下去的塔里木盆地。再向北是天山。翻过天山,又是一个突陷下去的盆地—准噶尔盆地。两个盆地上二十世纪初人口只有250万。从中国极东的乌苏里江口,到极西的帕米尔,时差有四个小时。

世界史上的多数重大问题,都是地理问题。

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都自称为“天下”,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或是值得关注的那部分宇宙的中心,这个态度是东西两个文明至为关键的特点。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制约,从自我意识参照物而产生的自大,从而导致各种错误与机遇失去,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东西两个文明不同的历史轨迹。

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学者布兰特.沃玛克认为,“中心性”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参数,而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人口分布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发现中国的边缘地区对自己有吸引力,因此不愿意在这一界限之外去寻找生存空间。

沃玛克认为,在东亚,由于农业能够对人口提供真正坚实的支持,并一直持续不断地为这一地区的关系提供环境支持,因此中国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平时期,中国一直是东亚大国。混乱时期,中国的再统一是各方角逐者能够获得的大奖,征服中国也是日本等邻国的最终目标。虽然征服王朝的例子说明,周边国家或民族能向中国的权力发起挑战,但中国的中心地位却不容置疑。

中国的中心地位由于受到东亚地缘的限制,即有优势也有劣势。北方游牧民族有令人生畏的后方,包括从北京一直到北冰洋这样长的距离。长城证明,农耕民族长期暴露在北方游牧者的威胁之下。而另一方面,在能够协调自己的能力时,中国是一个令周边国家恐惧的对手;甚至当中国陷入混乱时,绝大多数侵略国也不能对付它。同时,征服者接受了中国原有的统治模式,不仅因为这是一种惯性,也因为政治改革所需要付出的持续努力被中国的这样庞大的规模消耗殆尽。

由于中国具有中心性,而不是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霸主,中国的外交选择包括两个合乎逻辑的极端:消灭对手,或自我孤立。消灭反叛势力虽然令人满意,但成本昂贵。康熙皇帝在1696年曾毫不留情地追捕噶尔丹。为了对付5000名敌军,需要派遣8.3万名军人,及6000辆补给大车。而自我孤立的成本要低得多。由于中国的基本上可自给自足,孤立有有一定道理。但这项政策,将城门之外的土地留给别人控制,等于剥夺了中国外交所做的努力。

历史上,通常中国北部边境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南部边境较安全。在北部,面临的是管理军事边疆的任务;在南部,任务是管理行政边疆。当游牧民族取得胜利的时候,新的征服者把他们的原有的土地纳入中国。例如清朝就创立了巨大的领土缓冲区,从西藏延伸至东北各省。在南部,中国面临的任务是维持秩序,发现经济,而不是风险管理。

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博丹曾提出地理环境论一说,地理上的纬度的不同决定了温度的差异,并对社会产生不同影响,而地理环境决定了国家的民族性格,国家形式,社会进步,饮食习惯,文化生俗等。因此,气候,地形,水土等等因素都会对民族性格产生影响。高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气候寒冷恶劣,民族性格相对强悍、坚韧、极端、急躁等;反之,温暖晴朗,阳光普照的低纬度地区,民族性格平和、任性、散漫、包容等。东南亚炎热的气候、丰富的物产都使得国家的民族性不够强。

在东南亚的10个国家中,历史上,世界各国习惯把越、老、柬、泰、缅五国称为东南亚的“半岛国家”;而将马、新、印尼、文、菲五国称为东南亚的“海岛国家”。马来西亚在大陆和岛屿上各有一部分领土,两地最近的直线距离大约有600多公里。这些国家都在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的陆地或海上邻国。

中南半岛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地形比较特殊,山川大势多南北纵走,地形结构像张开的手掌。中南半岛上越、老、柬、缅和泰国等5个国家中,只有老挝没有出海口。中南半岛上的河流主要河流是湄公河,它源于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被称为湄公河。湄公河全长约2668公里,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南部,注入南海。

中南半岛各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在二战以后,尽管现在越南、泰国和缅甸的人口达6000万以上,但在1800年,东南亚的许多地方,依然是原始丛林,总人口仅在2000万至3000万人,整个东南亚人口密度不超过每平方公里5人,并基本集中在大米产区。缅甸直到1826年人口才420万,泰国1830年只有273万。而柬埔寨与老挝的人口不到100万。整个马来西亚直到1830年人口只有35万。

中国有大片国土位于东南亚,东南亚是亚洲民族组成最复杂的地区。与中国在陆地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都是多民族国家,都有数十个民族。与东南亚相邻的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的一个省。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东南亚的主要民族与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多是同一个民族,如傣族、景颇族、苗族、瑶族,等等。他们的语言也多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这是因为中南半岛北部的许多民族都是从中国迁移过去的,原住民更向南移动。所以,在血缘上,中国与东南亚不可分割。在过去数百年,中国土地上有更多的人向东南亚移民。与远古不同,这些新移民大多是汉人,或者说,他们是在汉民族和汉文化形成之后的移民。他们与远古移民也许有相同的祖先。新移民的分布更广泛,在东南亚各地都有华人,他们使中国与东南亚的血缘联系更加密切。

东盟是一个松散的地区组织,内部矛盾很大。例如,泰国和缅甸几个世纪中曾发生大规模战争;泰国也与柬埔寨因领土纠纷而爆发冲突;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间常纠纷不断。东盟中即有富裕国家,也有世界级的穷国。有的国家内部不稳定,地区合作不能被排在显要位置。这10个国家中没有一个有实力与威望担当领导者。印尼最大,但实力弱;新加坡最富,但面积太小;越南较强硬,但又受到政治制度的限制遭排斥。1998年金融危机后,东盟的活力至今未恢复。与东北亚相比,东南亚的力量较弱。

东盟国家对美国的态度差别很大。新加坡和菲律宾的盟友是美国,而缅甸则被美国视为敌国,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数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不太喜欢美国,越南等国对美国也很警惕。因此,东盟作为一个整体,难以和美国结为亲密盟友。另外,东盟内部各国彼此也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矛盾,不能形成一个团结的地区。由于国内不稳定和经济不发达,东盟最大的国家印尼不能承担起领导的责任。所以,如果仅仅依靠东盟,东南亚地区一体化的未来并不明朗。

当前,南海合作也包括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及韩国3国(10+3)的合作。日本与韩国都属东北亚国家,距离东南亚较远,没有中国在南海的地缘优势。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陆地上的合作。湄公河(澜沧江)的源头在中国,这条河的上游只能承载数百吨级的船只。从云南出发,要跋涉经过四个国家才能出海。作为出海通道,湄公河对中国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河运对内陆国家老挝的益处最大,可以降低商品的成本运输。而从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公路、铁路在修建中,或者已经建成。这是中国作为东南亚大陆邻国的优势,区域外的任何国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