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村子里,有主仆二人,主人因为把什么都让仆人做,仆人很辛苦,但他学会了很多,最后主人成了仆人,仆人成了主人。这个故事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描述的一个主人与仆人关系异化的故事。故事听起来很荒唐,不可思议,但却寓意深,主仆故事在历史上正一遍遍地的重演。
三十年来,给中国带来机遇的是全球化,全球化使中国在三十年中走完欧美国家200年才走完的现代化崛起之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全球性流动,使这些资本与技术从本土向中国的转移,中国才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和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美国政治家乔瓦尼.阿里吉曾在《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指出,中国是当前世界上唯一一个经济领先但却不受美国军事力量庇护的国家。近代,欧美国家现代化崛起必须拥有如下条件:首先是科技,以此占领制高点,其次是资本积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殖民掠夺,或战争而完成。还有低廉的劳动力,欧美国家主要通过黑奴及世界劳工得以解决,最后是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以及市民社会的产生。与此相比,中国崛起不具备这些条件,既无科技发明,也无通过漫长道路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更没有海外殖民地可以掠夺,唯一拥有的就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潜在的消费市场。
在过去500年间,西方获得了优于东方的竞争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 尼尔.弗格森认为是6大“杀手锏”,资本主义企业、科学方法、基于财产私有制和个人自由的法律和政治体系、传统帝国主义、消费者社会,以及工作伦理。中国显然已经复制了其中几点,包括第一点和第二点。其他可能正在吸纳的过程之中——辅之以某种“儒家”改良。只有第三点——西方的法律与政治形式还没有任何兴起的迹象。未来十年很有可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未来一定是全球力量格局向东倾斜的十年。
在和平年代,大多数国家都按自己的轨道正常运行着。即使这种运行的下面存在种种危机,但只要不触及,它就不会显现。而当大环境一旦改变,战争风险就会增大,并成为主导国家行动的引擎。
世界是由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组成的,在战争中,即有大陆国家之间的战争和结盟,也有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结盟。二战时期,美国与前苏联结成联盟,联合起来攻打日本,是“地缘战略”真正而成功的实践。美国与前苏联联盟的战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全球大势有冷静、准确的分析。战争史实践证明,没有对敌我双方各种力量因素的充分了解,就不会有战争的胜利。其次是审时度势,制定出了相应的战略与战术,战争中的策略,如同下棋时的落子顺序和文章的谋篇布局。明确敌友,清醒地意识到,怎样的国家不可与之争锋,怎样的国家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同时,在己方实力较弱情况下,制定了韬光养晦、内修政理的策略,以图站稳脚跟,俟机而动。其次是对未来政治格局的准确估计,即具体预测出未来地缘的发展趋势。其次是对联盟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深入了解。
在此之前,没有一个地缘政治学家预见到,二战中英国和美国的海上力量同俄国的陆上力量联合起来的情形。在过去的历史中,大国的这种追求往往都是独占和排他的,是以限制和压缩其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代价的。
回溯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历来都是重视陆权。这主要是中国在地缘上位于欧亚大陆,中国西陲更直接深入到欧亚大陆的核心;而人类历史至少在10世纪甚至15世纪之前,远洋航运的技术都未臻成熟,一直到15世纪初明朝郑成功下西洋才正式大规模地揭开了人类远洋航运的历史,可惜昙花一现。然而,继郑成功之后,西方哥伦布、麦哲伦陆续的海上探险却展开了近代西方海权强国的崛起。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到英国、美国、日本,可以说,近500年来,所有强权无一不是海权国家。
对中国而言,在明初昙花一现、戛然而止的远洋活动之后,却走上了战略收缩,甚至最终到了闭关自守的地步。“西”进“东”退的结果,就是近两百年来,帝国主义频叩中国大门,闯开大门,欺凌中国。中国也进入到3000年来最恶劣不堪的处境。
在中国的南部沿海,南海相当于一个“地中海”。南海的西侧与陆地和半岛相接,东侧和南侧则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众多岛屿所限制。在它的北面,以台湾与福建之间的海道被古代阿拉伯海员称为“中国门户”。西面只有一条海道,即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可通往印度洋。古代阿拉伯人大致上以马六甲海峡作为中国与印度的分界线,海峡以西称“印度海”,以东称“中国海”。因此,美欧等国绘制的世界地图上,仍沿袭这一称谓,将南海标为“南中国海”。
当前,邻近南海的菲律宾和新加坡是美国的盟国。美国军队使用它们的基地,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冲绳、关岛和日本的美国军事基地能够提供远程支持。
在东南亚的10个国家中,有8个分布在南海周围。其中,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五国是中国的海上邻国,与中国有领海主张重叠。泰国、新加坡和柬埔寨在南海的西南边缘,不与中国在海上相邻,与中国没有领海主张冲突。与南海不直接相邻的东南亚国家有两个,即缅甸与老挝。缅甸的领土在马六甲海峡以西,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进入南海。老挝为内陆国家,要通过湄公河经过柬埔寨与越南进入南海海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也由此而来。
中国对南海的大部分海域都提出了主权要求。但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所占据的岛礁数量很少,南沙群岛常年露出水面和低潮时露出水面的岛礁有50多个,中国台湾控制了第一大岛太平岛,中国大陆控制了部分岛礁,其他数十个岛礁和两处海域被5个周边国家占据。
在南海与中国有领海争议的各国中,越南占据的岛礁最多,与中国的利益冲突最大,并于1974年和1988年爆发了两次武装冲突,这也是中国在南海仅有的两次军事行动。
南海的情况十分复杂,对同一片水域、同一个岛屿提出要求的往往有两个以上国家。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各方不得采取单方面行动。2007年底,中国宣布南海岛屿归海南省管辖。[30]
从黄海、东海到南海,中国提出拥有主权的海域都受到邻国的侵占。中国对海洋的重视时间较晚,落在了其他国家的后面,以至于很被动。由于有领海争端的国家数量太多,同时这些国家的石油公司与美国、俄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新加坡、韩国等各大财团捆绑在一起,结成经济共同体,形成世界列强在南海采油问题上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局面。
中国一直在为解决南海问题做准备,至2013年,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将全线贯通,这将是继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后又一条重要能源进口通道。中缅油气管道对保障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届时,到波斯湾和非洲的海上距离缩短了2000公里,可以绕马六甲海峡直接进口中东的石油和非洲矿产,马六甲困局将不再是困局,同时这样也会最大限度的分化东盟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国加速建设海军力量,提升大规模持续性的军事行动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海洋工程领域的“航空母舰”世界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也已正式出航,赴中国南海开始其深水探油之旅。
国家之间的战争,主要以战争为手段达到政治目的,战争策源因素由“国家利益”或“国家目的”冲突而引起。争夺油源是双方争端的主因。南海已成为事关兴亡的重要战略资源。科技是地缘政治的重大变量;这个变量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概率,在人类历史中并不多。但是一旦出现,变化也将是颠覆性的。在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200年之后,中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航海时代,并开始在南海地区保持足够的威慑力,海权的争夺已成为一种环环相扣,复杂的综合实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