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迅速变化的特性从东亚城市与众不同的特征和结构中反映出来。不像欧洲城市,或者确切地说是美国城市,它们的城市规划都经过了认真审慎的设计,亚洲城市通常没有这样的次序和条理:它们的规划较为随意,每个地区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建筑物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西方城市通常都有一个可以定义其城市特征的中心,而亚洲城市却很少这样:随着城市形态的不断变化,其城市中心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最后导致多个中心的建立。以上海为例,城市中心有陆家嘴、外滩、虹桥、徐家汇,更不用说浦东新区了。吉隆坡有金三角、双子星塔和普特拉贾亚。日本的东京,与中国台北和韩国首尔一样,都经历了一种没有方法和概念的成长过程,是自然发展的产物。缺乏规章、管制和秩序,是东亚城市的典型特征:尽显混搭之风,却无凌乱之感,虽无深厚的城市积淀,却并不缺失激情与活力,甚至还能让人流连忘返。人们在社会发展中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他们勇敢尝试,他们承担风险,就好像能够持续下来的只有变化。建筑的变化是经典的例证。欧洲城市数十年如巨人般岿然不动,而亚洲城市却表现得婀娜多姿,变化万千。你所钟爱的欧洲城市的地标--可能是一个书店或一个电影院,也可能是一个广场或一栋高楼,还有可能是一个地下停车场--当你下次来访的时候,它们依然各踞其位;而在亚洲城市,唯一确定的便是当你重游故地的时候,已经今非昔比,让你几乎连这个地方都认不出来,更别说能够找到那些地标了。
在对未来或超现代性的追求上,日本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一种最极端的方式。不像欧洲和美国,在这里你很少能发现破旧的老爷车在街上晃晃悠悠,这里也几乎没有二手车。相反,日本对新东西总是有着近乎贪婪的渴求。直到泡沫经济破裂前,日本汽车制造商一门心思地考虑的,还只是如何实现每年推出几款新车的目标,这与西方奉行“标准划一”的原则截然不同,日本电子公司以其不断改变生产线而闻名世界。西方时装界非常乐意一年举办两次收藏品展览会,一次在秋季,一次在春季;而日本设计师认为收藏品展览应该追求潮流,每年会有许多这样的展览,令人眼花缭乱。日本青年已经成为流行和时尚的行家里手,不论是在电子游戏领域,还是在时装服饰上,甚至是另类发型,或者移动电话,抑或打扮成宠物小精灵。无论你是男士还是女士,在日本当你走进美发店,店员都会拿给你一本厚厚的发型书,里面包括各种发型和颜色供你挑选。自然而然,日本成为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不断提高和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的一大快事。在这里,单脚滑行车的车灯会在黑暗地带自动开启,名片夹的盖子可以自动弹开,洗手间的坐便器带有令人应接不暇的表盘和控制开关,虚拟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让你可能永远都无法想象,至于舞蹈机,让人对舞伴的需求从此显得多余。
如何界定现代性
在《现代性的后果》【TheConsequenceofModernity】一书中,安东尼·吉
登斯【AnthonyGiddens】试图对现代性和前现代性的特点加以区分。谈到前现代社会的时候,他说:
“传统的特点是回顾过去,这与只回顾历史而不展望未来的现代性没有区别……然而,从现代性视角来看,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孤立的,都与‘现在’紧密相连。”
在东亚国家的现代性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像吉登斯所描述的那样紧密相连,相反,现在和过去与未来都存在断层。过去和未来,以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方式,存在于东亚现代性中。它既非常年轻又无比古老,这种自相矛盾的特质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延续至今,但是现在,像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城市,又是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上海浦东新区展示的是全球最新潮的城市风光,象征着一种雄心壮志和一个没有极限的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位哲学教授认为,“中国就像一个非常渴望长大成人的青少年。他能够看到目标,并希望尽快实现。他总是表现得比实际年龄要成熟,屡屡忘记自己的真实处境”。从社会和经济现实,态度和意识的角度来看,东亚现代性是现在、过去和未来的独特综合体。我们可以将东亚国家描述为时间压缩型社会,过去和未来都被融入现在。世界其他地方200年的经验和历史似乎可以同时发生在东亚的同一地点。一切都是急匆匆的,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回顾。代沟异常明显,社会更像一个活生生的地质层。
关于现代性,吉登斯还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口来说,血缘关系仍然是重要的,特别是在核心家庭中,但它们不再是跨越时空的有组织的社会关系的载体。”这一说法可能适用于西方国家,然而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社团中却并不成立:在这些情形中,“血缘关系”经常“都是跨越时空的有组织的社会关系的载体”。例如,无论生意大小,海外华人都依赖家族制来实现其分散于全球的商业操作。此外,台湾地区、海外华人社团和中国的其他发达地区,毋庸置疑都属于现代世界的一部分。事实上,血缘关系在中国的重要性,远比在西方国家高很多,无论其发展水平怎样,或者采用何种信仰体系。1999年,吉登斯第二次在BBC的里斯论坛【ReithLecture】上发表演讲时说道:
“这种看法,当然不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完全消失。关于命运和宇宙的神奇概念和构想,仍然在人们的脑海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作为一种迷信而继续存在,人们对之半信半疑。”
毫无疑问,这种观点并不符合现代华人社会:传统观念,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对祖先的崇拜和祈求神灵赐福的现象,依然是多数中国人思想和行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现代化在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中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评估我们所谓的现代性,认识它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我们得出的现代性概念,不能仅仅建立在北美和欧洲的经验基础上。随着新型现代性的出现,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和扩展。中国学者黄平认为,在许多方面,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都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因此仅仅用西方人的概念,是很难理解中华文明及其现代性的。他总结道:“这难道不是一个关于西方的概念或理论是否脱离中国现实的问题吗?中国自身的实践,有能力产生替代性的概念、理论和更有说服力的文化架构。”
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香港最后一任英国总督彭定康,在他的著作《东方与西方》【EastandWest】中写道:“我认为在比较西方和东方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由于时滞而非深刻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后果。”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言外之意:时间是一个相对暂时的问题,而文化则几乎无关紧要。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间和速度,远远不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它们具有真正持久的影响。最根本的是,认为文化差异不会对现代性的本质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那些国家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即处于经济腾飞之前或早期阶段,那么说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其落后的现状而不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似乎还说得通。但是目前至少已经与许多西欧国家一样发达的韩国和中国台湾等亚洲新兴国家或地区的转型,意味着文化差异几乎不起作用的命题可以拿到实践中检验。
西方化有多深
漫步台北,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是同时用中英文来命名。在台湾,打开电视,最流行的体育运动便是篮球和棒球。星期六晚上想去看场电影,虽然许多台湾电影导演享有国际声誉,但影院里放映的却大多是好莱坞电影。在上海,前往人民广场的地下商场,时尚广告中的模特多是国际名模。闲逛到位于浦东新区的八佰伴百货大楼,你会看到许多用英文书写的装饰性彩带。上海复旦大学的优秀学生希望能够进入美国的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者到上海的美国跨国公司工作。马来西亚的中产阶层30多岁时游历欧洲或澳大利亚的可能性,远比日本和中国的同龄人要大得多。在日本原宿和新宿疯狂购物时,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附和从时装精品店或咖啡屋里传来的西方流行音乐。
我清楚地记得一位说话温柔的马来西亚律师告诉我:“我正穿着西方的衣服,说着西方的语言,看着西方的电影,今天是什么日子,完全由西方说了算。”甚至连“亚洲”这个词,也是欧洲人的发明。所到之处,你都能感受到西方的存在。西方现代性的绝对权力和动力,已经主导东亚国家近200年之久。从殖民主义到好莱坞,从英语到篮球,从公历到微软,从越南战争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西方已经并且会继续影响东方,反过来,东方国家对于西方的影响则显得苍白无力。在当代中国崛起之前,亚洲现代性只是通过日本对西方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东方对西方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批后殖民时代移民到北美和欧洲的华人、印度人、韩国人,他们对西方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饮食方面,另外还有语言、宗教和文化。东亚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性影响的吸纳主要体现在殖民主义时代和美国霸权之下的后冷战时代,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东亚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都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上述讨论引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东亚社会的形成,到底受到了西方现代性何种程度的影响?其次,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正变得更加西方化还是更少西方化,抑或甚至是两者相互矛盾的交织?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它们都是变化莫测、无法捉摸的。正如人们所料想的,历史关系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个国家是否被殖民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殖民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了多久。比如菲律宾,1542年首次遭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1899年又被美国占领,直到1946年才获得独立;还有中国香港,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占领,一直到1997年才回归中国;而日本却设法逃避了被殖民统治的厄运。
无论西方影响力是否正在增强,都让我们一起探讨以下四个方面--语言、体貌、饮食和政治,从而深入分析西方影响力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
语言
“一个群体共同使用的语言,正是他们分享共同历史记忆的一种媒介。语言使共同历史的延续和叙述变得可能……每一种语言皆有老老少少学习,以至于每一种鲜活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表达。丢失自己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丢失自己的文化,21世纪的成千上万种语言都很可能会像20世纪的语言那样濒临灭绝。正如成功的台湾出版商詹宏志早期所说的:
“语言对于想法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你保持独特的语言,你就能保持一种创造想法和思维的方式。传统都保持在语言之中。语言或许会阻碍我们走出去,但同时也能阻止他人闯进来。语言是我们的长城。”
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前20种语言中,几乎一半源于东亚国家【见图4–1】。与本质上是通过海外征服【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目前说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人数,大大超过它们发源地国家的人数】得以传播的欧洲语言不同,由于人口增长趋势以及陆地领土的扩张,东亚国家的语言得以在人口密集、粮食富饶的本土传播。它们之所以传到海外,主要是由于移民,因此,使用人数较少。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远远超过英语,但是普通话的使用者绝大多
数生活在中国,相比之下,英语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以其为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的使用者【亿人】0246810
汉语【普通话】
英语北印度语西班牙语俄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标准德语法语日语乌尔都语韩语吴语【江浙话】爪哇语
泰卢固语【印度东部德拉维拉语言】泰米尔语粤语【广东话】马拉地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越南语土耳其语
图4–1世界上排名前20位的语言
随着美国在全球主导地位的确立,1945年以来,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但是这对主要的东亚语言没有什么影响,它们在各自的国家里依然非常普及。不仅英语未能削弱或取代主要的东北亚语言【汉语、日语和韩语】,那些语言本身也没有受到英语的影响。的确,日本人借用了很多英文单词--主要是名词,但这只反映出在本国文化中添加外来元素的一种典型的日本方式,其间日本的文化本质并未受到任何影响。在日本--同该地区其他地方一样--穿着印有英文单词的T恤、经营一家有英文名字的商店,或刊登一则带有英文口号的广告,都是很时髦的事情,但是这与日本人说英语的水平和意愿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日本有一大批英语教师,学校也实施了多年的英语必修课,但是绝大多数日本人,既没有热情也没有能力说英语。不光是英语,日本人在语言上故步自封,而且还不觉得羞愧。而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人已经成为怀有巨大热情的英语学习者,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给人印象十分深刻。英语名师在可容纳2万人的大型体育场内授课,所有学生一致重复大声诵读英语单词。但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丝毫不代表中文流行程度的下降。相反,英语仍然位居第二语言,掌握它只是为了与“外国人”更好地对话。总之,对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和雄心勃勃的精英人士来说,英语只是一种交流性用语。就其本身而言,中文与日语不同,它所拥有的英语借来词相对较少,实际上中文从任何其他语言中借来的成分都微乎其微。英语的兴起确实对中文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对大量多音节词的使用,但那也只是一种边缘化的现象:几十年前,曾有人提议,通过拼音取代汉字的方法使中文罗马化,到头来也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