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3333300000016

第16章 分(10)

我们不应该对中文的延续性和应变能力感到惊奇。这是一门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语言。它的象形文字体系,为各种各样的中文所共享,其中包括普通话、粤语、吴语和闽南语等。超过70%的中国人【约8亿多人口】都会说普通话,当然也会说诸如上海话等方言,而且随着电视台和教育系统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说普通话的人数量目前正在稳步增加。普通话和方言,口音极易混淆,书写方式相同,一旦流于笔端则大同小异,这对于维持中国人共同的身份认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蒙古族和满族长期的影响下,汉语却能奇迹般地流传了下来。少数民族语言不仅未能对汉语施加影响,反而从语???上被汉语同化。中文对日语、韩语、越南语等邻国语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吸收汉字--例如韩语常用汉字和日语汉字,这些国家创建了自己的语言学。

尽管各国语言结构不同于中文,但是由于古代中文的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词语充斥了它们的语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那些说中文的外国人,经常称其为中国话,或称“中国语言”: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或者我将在后文描述的“中央王国心态”。中文甚至经受了字母时代的挑战,实际上,要创造出一种按字母次序排列的语言,使之能够融合如此之多的不同的中文语言,供世界上1/5人口共同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主要讲英语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只有两个,它们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这两个地方,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而存在,虽然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是马来语,但英语的使用也很广泛,还有菲律宾,英语和他加禄语都是官方语言。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中,除了菲律宾,其余都是英国前殖民地。英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如此盛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英语在一个多种族和多语言的环境中,能够充当一种有助于对话者之间交流的使者,它在印度的情形也是如此。菲律宾是一个语言纷繁复杂的国家,他加禄语与许多岛屿方言并存,那里的学生从12岁起,就必须接受学校的英语教学,这是该国作为美国前殖民地的余留影响。印度尼西亚的主要语言是印尼语,其旧殖民统治者的语言荷兰语,现在变得毫无价值。类似地,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等前法国殖民地国家,法语曾经是行政管理和教育体系中的官方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从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褪去。

这给我们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英语到底已经在何种程度上确立了其可供选择的全球第二语言的永久地位?在这方面,英语的地位一直以极快的速度稳步上升,已逐步在全球形成一种趋势,在东亚国家也不例外。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会议或北京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英语很可能是会议记录的主要语言,即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其中之一。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十足。人们之所以认为英语的国际地位不太可能被扭转,主要有几个原因。全球范围内数额巨大的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被用来学习和使用英语,这成为英语得以持续扩展的强有力原因。英语在全球媒体中占主导地位,这很可能进一步加强了其影响力和渗透力。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能确保从技术和科学到互联网和外交等许多领域中,英语都是最重要的语言;最后,英语作为促进和传播文化及价值观的媒介,通过确保使它成为永久的通用性语言,盎格鲁–撒克逊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既得利益,英语在全球的地位为盎格鲁–撒克逊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虽然英语是令人惊叹的资产,但这并不代表它坚不可摧。一种语言的国际渗透力与其主要支持者的权力和影响力是紧密相连的。美国目前在全球享有至高无上的霸权地位,但其相对的全球经济地位正在受到挑战,这必然影响英语的命运。就互联网而言,英语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严重挑战,即便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随着中国互联网使用者人数多于美国的人数,它也势必无法保持领先地位。尽管英语依然是全球媒体的主流语言,可是随着全球媒体所有权的多元化,以及主要的西方供应商越来越多地使用当地语言作为扩大市场的一种手段,英语的优势地位可能无法长久地保持。实际上,这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例如,

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阿拉伯语电视媒体半岛电视台,类似的还有印度电视台【ZeeTV】、东亚的星空传媒【StarTV】和中国的凤凰卫视,它们都为默多克帝国所拥有,用各种地方性语言来播放节目。最后,尽管英语在新技术领域尤其是计算机方面有着特殊地位,但是技术创新日益多样化,加上现在的电脑能够支持多种语言的事实,都意味着英语迄今为止在该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再也无法得到保证。

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是近些年来发展的结果,因此可能只是一种相对短暂的现象。不难想象,一种更加多样化的情形正在逐步侵蚀英语的主导地位,最终还会取代它。随着中国在东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汉语变得越来越普及,不仅该地区内的中国人用其相互交流,就连其他民族和种族的人们也都钟情于它,把它作为第二语言。目前包括泰国和韩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校中都把它作为一种必修或选修外语,人们普遍认为,它代表着未来的语言。与此同时,这种趋势也已在北美和欧洲国家出现。随着中国逐步成为东亚的经济中心,这一势头也愈发明显。有越来越多令人信服的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还有很多,在此就不逐一列举了--的人们愿意学习汉语。此外,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语言--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与其发源语汉语之间的共同点,远多于与英语的共同之处。再过50年,中文很有可能会取代或者至少与英语分庭抗礼,成为该地区的交流性语言。如果这一设想能够实现,那么在中国现代史上,将首次出现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同时也成为其他国家首选的第二语言的情形。那么,就语言问题来说,认为东亚会服从于日益西方化的单向过程,将是非常错误的。古老的欧洲帝国语言,除了英语以外,现在都只剩下一点点边缘性的意义。该地区的主要语言,在它们自己的国度里,仍然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英语拥有而且正在大大增强其作为占主导地位的第二语言的位置,但是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一地位无限期保持下去的可能性,尤其是考虑到美国正在衰落而中国正在崛起的事实,以及这一现象对普及汉语的影响。

体貌

这里所说的体貌,主要是指生理特征,尤其是肤色,这会让我们有一个更为独特的认识。在这些方面,西方的影响非常深远,尤其在东北亚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相比之下,东南亚受影响的程度稍微轻一些。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人们的日常穿着非常西方化,尤其在华人社会,那些传统服装仅仅在相对礼仪性的场合例如婚礼上才派得上用场。传统盛装实质上淡出人们生活的原因,至今还不明确。毕竟,印度的情况不是如此,特别在像班加罗尔那样的“新经济”城市中心里,虽然西式服装很常见,但妇女围着面纱、穿着沙丽克米兹【上衣、围巾和长裤】,男人穿着古尔达–巴贾马【宽松的上衣和裤子】的情形也依旧无处不在。

明治维新后,西式服装开始在日本流行。最初,主要是公务员出席正式场合穿,但是没过多久,便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1930~1945年战争时期,人们普遍缩衣节食,用更为简洁的着装取代“华而不实”的日本和服。“二战”后日本为美国占领,期间经历了大规模的西化过程,许多人直接从战时着装转向了西式服装。从1960年左右开始,西式服装变成绝大多数日本人的首选,和服转变成只在特殊场合出现的着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和服并没有被遗弃。周末穿和服是日本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还有婚礼、成人仪式和葬礼,人们都会穿上和服。甚至有些餐厅和酒店,还把和服作为员工的工作服。

尽管如此,深受日本人青睐的西服,仍然是日本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妇女在日常穿着中处处佩戴圆边的软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人的个子相对比较矮小,影响他们对服装和鞋类的选择。年轻妇女的穿着带有浓厚的女性色彩,反映出保守的性别角色依然是日本社会的显著特征。对于日本的男性和女性来说,无论是在服装还是其他方面,都存在一种强烈的从众心理或团体意识,与西方的着装相比,它们较少强调个人主义。这种特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出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日本“外形”,日本近年来流行的儿童妇女的可爱形象,以及在国外很受欢迎的日本女优,都是典型的例子。日本最著名的三个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和山西耀司,20世纪70年代都登上了全球时装舞台,但却都没有超越西方传统的界限。不过,比起欧美设计师,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日本设计师和欧美设计师各有千秋,日本设计师非常注重服装的材质以及使用朴素暗淡的颜色,善于创新,经常举行服装巡回展。尽管西方时尚界对展现女性身材极为关注,但是对于日本设计师来说,他们较少考虑女性身材和展现女性形体。事实上,川久保玲在设计服装时,会尽量避免公然展现身体的性感。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全球时尚界,日本设计师的这些举动均反映了日本的新审美观。

中国的经历与日本略有不同,但却都朝着极其相似的方向发展。千百年来,中国的服装都与社会阶层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是社会阶层极为重要和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比方说,只有皇帝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皇子或王爷只能选用金黄或蓝黑色。正如瓦莱丽·斯蒂尔【ValerieSteel】和约翰·S·梅杰【JohnSMajor】写道:“在古代中国,???何着装,事关重大。服装为权力增添了一道神奇的光环,皇帝借此来统治整个国家。另外,服装还有助于区分文明与野蛮,男人与女人,高层与基层,适当与不当。简言之,它是一个致力于等级制度、和谐共融和自我控制的社会用以维持秩序的工具。”

因此,辛亥革命在推翻王朝统治的同时,也为服装革命提供了契机的说法便不足为怪。清朝的消亡导致陈旧着装规则的逝去。女子缠足和男子留长发的传统,在持续了一千多年后,终于烟消云散。随着鸦片战争和通商口岸的设立,中式服装受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多,但是1911年之后民族主义的兴起,西方穿着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成问题。其结果便是“中西合璧”服饰的出现,最有名的例子当属旗袍,它结合了汉族、满族和西方元素,成为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西方也是人尽皆知。1930~1950年是旗袍发展的鼎盛时期,它在海外华人中间广为流传,在香港风靡的时间更为长久。

1949年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着装时代,人们喜欢穿中山装。中山装的特征是高领短款上衣,与旗袍一样,它也是综合了日本、德国和苏联军事因素所形成的另一种“混血儿”服饰。国家并没有颁布关于服装的法令,但是这种全新的风格,清晰地反映出平等主义原则,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的贫穷。直到1978年以后,中国的着装才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并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如今,西式服装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随处可见,成为中国的主流着装形式。中山装也较为少见,为西式服装所取代。唯一留存下来的中国传统服装是短上衣【夹克】,直到现在仍然十分流行,尤其受老人喜爱。延续古老的传统,中国妇女普遍习惯穿裤子,相比之下,其数量远远超出喜好裤子的西方妇女。在中国,人们从来没有赋予裤子男性含义,但是在西方,却曾经有过类似的隐义。除此之外,关于中国传统着装的资料非常少见,无论男式服装还是女式服装,也无论它们是以传统还是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旗袍”是唯一的例外,多年之后服务员和酒店工作人员等重新流行穿着旗袍。

许多设计师都试图将传统主题重新引入现代中国服装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邓永锵的传统服装品牌“上海滩”,但它所取得的成功是有限的,因为其摆放在香港分店的衣服,主要购买者都是西方人。另一家香港公司“源”【BlancdeChine,一个非常有名的服装品牌,深受国际影星的喜爱】,以及台北的夏姿·陈,也有类似的雄心壮志。还有其他设计师如谭燕玉、安娜苏等,尽管其设计主要以西方元素为基础,但是她们也不断地探索如何将中国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尽管人们在这个领域已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是现代中式服装最突出的特征是--当然是与印度等国家相比--它是如何西方化的以及它包含的中国传统元素到底有多少。与此同时,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元素,例如中式衣领和扣子,在西方时尚界已变得越来越普遍,反映出中国服饰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而且东亚国家的服装模式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西方时装采用,从侧面体现了东亚市场与日俱增的重要性。另外,东亚市场日益增强的重要性,也导致西方时装模特的英雄用武之地越来越小。

为什么日本人和中国人会如此彻底地放弃他们的服装传统呢?很明显是由于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主要是欧洲国家的影响--已经扩大到人们着装方面。如果你想成为现代人,你的穿着就必须西方化:西方服饰是现代性的一个象征。另一个经常会被提及的解释是其实用性:人们认为传统的着装形式对于现代生活来说很不切实际。但是这并未解释为什么传统元素没有以大众所能接受的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毕竟,这正是发生在不断创新的西式服装传统身上的事实。修长的连衣裙和衬裙,紧身上衣和马裤,高帽和燕尾服等,都已经销声匿迹,但是西方的服装传统却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显然,服装的传统形式从未被看成日本生活方式或日本“王国”的根本,就像吉野耕作所说的,不像语言、食物、清酒和榻榻米等,传统服饰是日本准备遗弃的传统元素,该国视西方化为明治维新以后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中国的情形截然不同,由于传统服装与旧王朝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濒于灭亡。在今天中国的大街小巷,西方格调的服装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