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3333300000022

第22章 分(3)

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拥有一个优势:汇率不实行完全自由浮动,因此人民币较少受价格波动和市场投机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一直反对资本账户自由化和人民币自由浮动,这些举措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作用,提高中国的金融地位,同时为向海外投资的中国公司提供更多便利。但是这种策略的主要不利在于,那些支撑中国庞大投资水平的储蓄,可能会由于储蓄者去国外寻找远远超过他们在国内所获得的微不足道的回报率,而逐渐受到削弱,甚至逐步丧失中国迄今为止所享有的大量投资资金,其后果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的骤然跌落。此外,浮动的人民币在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元、泰铢和印尼盾所受到的那种投机性冲击的时候,也将会表现得极为脆弱。

2000年,虽然时任中国总理朱镕基曾试图开始资本账户自由化的进程,但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他意识到此举可能有些轻率。尽管西方国家一再要求中

国放宽对资本账户的管制,但当前全球金融界的混乱再次证明中国领导人控制资本账户是明智之举。在适当的???机下,中国可能会启动逐步自由化的进程,实际上已有清晰的迹象表明这一点,但中国政府非常清楚,现有的体系能为经济设置一道重要的防火墙,尤其是考虑到其开放性和和易受外部事件影响的特点,这种保护尤为重要。

无论全球衰退会导致何种后果,人们都有强有力的理由相信,从长远【甚至是中期】来看,当前的增长模式将无法持续。事实上,中国的决策者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对发展模式做出重要的修改。胡锦涛倡导的这一进程已经开始启动,从90年代的过度新自由主义转向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重点强调平均主义以及对欧洲模式的更大兴趣,同时逐步剥离美国模式的影响,也即众所周知的“去美国化”。全球危机可能加速这种变化,同时缓和它所带来的影响。

不能像现在这样,经济增长仅仅依靠不断增加GDP中用于投资的比例,因为它将吸收越来越多的国家资源,从而给消费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有必要更多地强调资本的效率和更高的生产率,而不是过多依赖投资。在任何情况下,投资比例太高都是一件非常浪费的事情;否则,随着越来越大量的投资受到限制,它们会越来越多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经济增长势头也必然趋向减缓。科技升级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玩具等廉价产品的出口减少,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增多等大量证据表明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同样,中国将不得不减少对对外贸易的依赖,全球衰退表明,这种依赖使它极易受到全球经济中的周期性变动的影响。尤其在全球衰退的大背景下,还存在一个危险,即中国的出口遭到抵制,并朝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方向发展。相反,很明显中国将不得不更加重视国内消费。

经济增长高于一切引发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使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高度平等的社会变成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造成这种不平等的原因有三:沿海地区和内陆省份之间日益扩大的不平等,中国最富裕省份的人均GDP是最穷省份的10倍【在巴西,这一比例是8∶1】;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日益扩大的不平等;以及正规经济活动体和非正规经济活动体之间日益扩大的不平等。不平等现象导致社会局势日趋紧张,这一点显而易见,例如城市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它可能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和改革方案持续至今获得的公众认同。政府已经非常注重采取更加平均主义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有限。

这里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国家的财政能力根据需要的方式来发挥作用。根据经济学家胡鞍钢的观点,在改革初期,中央有意鼓励权力下放,中央财政收入也经历了一个锐减的过程,从1978年占GDP的34%,下降到1995年的6%。同时,国家支出占GDP的比例也急速下降:从1978年的31%下滑至1995年的约11%。到90年代中期,人们纷纷对国家能力的丧失表示出深切的关注,其中包括国家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能力以及扭转这一进程的决心。有人甚至担心,个别省份已开始像独立国家那样运作,增加其对外贸易和减少省际的贸易流动。因此,经过一番讨论,政府提出重大的税制改革,分别征收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以前,中央政府要依靠地方上缴收入,而这个过程中就难免讨价还价。中央政府还获得了征税权力,大部分收入先集中上缴中央,然后再将其中一部分重新分配给各省。富裕省份坚决抵制向中央政府缴纳较高的税收,这一点也不令人奇怪。但是到1999年,国家支出占GDP的比例已上升为14%,2006年更是高达22%左右。

最重要的是,国家必须有能力为其新的社会保障方案适当地拨款,以便给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工人提供培训、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保障,这些工人原先所在的国有企业几乎承担雇员所有的社会需求。其中教育和医疗问题特别严重,过去十年里一直遭受非常严重的公共投资不足,引起群众的深深忧虑和极大不满。政府非常重视这些问题,2008年的教育支出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45%。在毛泽东时代,医疗支出几乎全由国家负担:而现在这个数字是16%左右,远远低于美国约44%和西欧超过70%的水平。因此,很多人看不起病。2009年4月,政府宣布进行大规模医疗改革,其中包括实现为90%的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的近期目标。尽管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已经获得极大提高,但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的支持,他们都感到生活缺乏保障,所以有着强烈的储蓄动机。

最后,中国实行的是资源密集型程度极高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量的土地、森林、水和石油等几乎一切资源。这就是中国最深层的问题所在。在自然资源一直不甚丰富的情况下,中国却不得不支持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生存的泱泱民众。例如,中国只拥有世界耕地的8%,却必须养活世界人口的22%;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美国只拥有中国人口的1/5,但其耕地面积是中国的3倍多,而且美国农民耕作的时间只是中国的1/10。中国的发展正在迅速耗尽其有限的资源。在过去的40年中,几乎一半的森林遭到破坏,以至于中国现在成为世界上植被覆盖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199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现在中国近一半的石油需求都依靠进口来满足【见图5–5】。

生产和消费【百万桶/天】石油进口国的主要来源【桶/天】

8

16700安哥拉

7

16500沙特阿拉伯

6

11800伊朗

5

11400俄罗斯

8400阿曼

4

3900刚果

3

3600也门

2

3400赤道几内亚

1

3100委内瑞拉

019861990199520002006【年】占进口总量的比例0100200300400500【%,2006年】

图5–5中国对石油进口的日益依赖

1月至8月。

1月至9月。

因此,为了获得经济增长所需的大量原材料,中国正变得越来越依赖世界其他地区。它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金属进口国、铁矿石的第二大进口国和铝的第三大进口国。它吸收了将近全世界1/3的煤炭、钢铁和棉花的供应,还有近1/2的水泥。目前,它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中近70%源于燃煤,仅次于美国。2005年,中国消耗的煤炭超过了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总和。2004年,在整个世界对石油的需求增加总量中,中国占了差不多40%。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以8%左右的年增长率递增,2031年其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那时它将消耗相当于当前世界粮食产量的2/3,纸张的消费也将在目前世界产量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如果其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与今天的美国同样的水平,它将拥有11亿辆汽车,而目前全球汽车总数也不过8亿辆;届时,它将每天消耗9900万桶石油,这与2006年每天8400桶的全球石油总产量形成强烈的对比。毫无疑问,从世界现有的资源来看,这种需求是难以持续下去的,更不用提它可能对全球环境产生的可怕影响了。

环境的两难困境

通过全球市场,目前世界各地都在经历中国的巨大矛盾--即人力资源的极其丰富和自然资源的极其稀缺--所带来的影响。劳动力过剩,意味着在制成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同时,中国所需原料产品的价格急剧上升,直到发生次贷危机,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这些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所谓的中国时代全球范式。到目前为止,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最多的,是消费品实际价格不断下降的发达国家,以及那些主要生产初级产品的国家。当前的全球衰退,见证了商品价格的急剧下滑,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受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的需求的驱使,一旦目前恶劣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它们肯定还会再次上升。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经济形势一恢复,石油价格将会重新弹回每桶100美元以上,到2030年时会增长为每桶200美元。商品价格的重新上涨将会日益提高目前资源密集型增长模式的成本,并且最终必定无比高昂。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不可能遵照美国的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而且,就算中国遵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其生活标准想要达到美国现在的标准,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很明显,中国已经决定走一条能源密集度较小的增长路径。

但是,中国将会发现,改变方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由于人口众多,与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尤其可耕地面积和水资源都是极度贫乏的,数百年来,它对自然环境一直奉行高度采掘的态度。比如,中国的人均占水量只有美国的1/5。此外,中国南方相对湿润,而养育了全国近一半人口的北方家园,是一片广袤的干旱地带,正面临着变成沙漠的危险。从明朝的大运河到目前的三峡大坝,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都秉持一种观点,即认为环境是某种可以被操纵并服从于人类最终目的的东西。不过在一些大城市,人们的环保意识正在迅速增强。而且,往往一个社会越贫穷,它就越是优先重视物质的变化,为实现这一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几乎所有其他因素,其中包括环境。富裕的社会确实比贫穷的社会更容易优先考虑环境,而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社会。

到2015年,中国将达到大多数西方国家在1960年就已经实现的水平,然而后者,或者???靠本国的自然资源,或者依靠其殖民地【过去和现在的】,才能够在不受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奢侈地享受增长给国家带来的巨大财富。用欧洲人的话来形容,中国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从18世纪一路狂奔到21世纪,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绝不只是跑跑龙套。其结果是,两个世纪的巨大生态赤字都被压缩到这几十年中: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超过3/4的河流无法为人们提供饮用水或可供捕鱼,3亿人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疯狂的森林砍伐,占有世界上20个最严重污染城市中的16个,整个国家1/3的土地都受到酸雨的影响,1/4的土地都已荒漠化,58%的土地归属于干旱或半干旱类型。

然而,尽管中国仍然很穷,但在它有朝一日跻身富国行列之前,它必须为解决两个重要环境问题而做出选择。不管是否愿意,首先,迫于成本压力,它将不得不转向资源密集型程度更低的技术。随着石油价格的急剧飙升,中国已开始设法限制其石油消费量,例如,对“油老虎”【耗油量极大的汽车】课以重税,并鼓励发展汽车的可替代性技术:在中国的环保领袖城市--上海,私车牌照费已达36231元。中国经济学家余永定确信中国政府将采取行动:“10亿中国人民都能驾驶高耗能的运动型多功能汽车,这顶多只是一个幻想。相信我,中国没有那么愚蠢。中国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其次,另一个不可抵制的环境挑战是全球气候变暖,在适当的时候,这将迫使中国设法限制二氧化碳的排量,也迟早会促使其他国家寻找经济增长的替代形式。与印度一样,中国一直不太接受它应该与富裕国家承担同样的环保责任的观点,理由是后者将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的时间更长,因此对全球变暖负有更大的责任,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另外,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贡献者,并不是需求极少的国内消费者,而是出口贸易。实际上,40%的中国能源都用于生产出口到西方市场的产品上:换言之,实际上西方国家向中国出口了本国的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中世界对全球变暖所作的“历史贡献”微乎其微,这在给予它们免责条款的《京都议定书》中已经是公认的,但美国和澳大利亚拒绝签字,使协议基本上处于无效的状态。

然而2007年,由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者【尽管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仍然是美国的1/7,见图5–6】,所以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也不大可能继续排除在未来的任何协议之外了,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荒漠化的加速、农业产量的减少、降雨类型的改变、发生风暴和干旱的概率的增加,这些在中国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在中国,能源利用通常给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中国为60%,相比之下,美国为23%,法国仅为5%】,因为它主要依靠煤,比起石油和天然气,烧煤会产生更多高碳排放物。中国领导人已经接受了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论据,无论是领导讲话还是日益增加的新环境法规,都体现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在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控制等方面,中国已经出台一些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律。此外,中国政府仍然将快速的经济增长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坚决抵制由于环境因素而贬损经济增长重要性的想法,但是,在中国最高领导

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

76

543210

【年】

图5–6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

层中,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已成为一种共识。胡鞍钢提出,中国迫切需要一种绿色发展战略,而不是依赖陈旧过时的资源密集型模式【见图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