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后,尽管改革进程中也出现过明显的激进主义行为,但是中国领导层一直努力采取谨慎和务实的态度。他们尽量避免休克疗法和大动作。虽然吸收了新自由主义的元素,他们却抵制华盛顿的正统经验,转而寻求实现国内增长的方法。他们一丝不苟地通过不断测试和反复试验,引入渐进性的改革。尽管政府收入在这场经济任务中锐减,从1978年占GDP1/3的份额下降为2005年的17%,但是沿袭由来已久的中国作风,政府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经济改革的目标不在于西方化,而是希望通过经济增长,最终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民族和国家。政治稳定压倒一切。邓小平认为,“只有稳定,才有发展,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1989年苏联解体,进一步增强了邓小平的信念--经济改革至关重要,在这方面苏联明显以失败而告终,同时还要避免政治改革带来的不稳定。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同样证实了中国领导人对休克疗法的反感:中国应该十分谨慎地对待金融改革,抵制任何过早开放资本账户的行为和由此产生的人民币的浮动,因为这可能导致对货币的投机性攻击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不稳定,就像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在韩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所发生的一切一样,这些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人民币与美元、日元和欧元不同,仍然是非贸易性货币。】
为了应对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所带来的挑战,尽管中国领导人很清楚加快改革进程的必要性,但是他们仍然选择了休克疗法的一个重要元素。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推行的经济战略相比,中国大陆90年代迅速消除关税壁垒以及允许外来直接投资大量流入的举措,给国内企业创造了极其残酷的竞争环境,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拼命地与更富有和更先进的西方和日本对手竞争【见图5–1】。迅速的开放,使中国经济能够利用外国资本的巨大流量,同时迫使中国公司了解并学习外部世界,但这种做法的成本较高,还包含着许多痛苦的挣扎。日本和亚洲新兴国家享有长期免受外部竞争的优势,它们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谋求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却没有那么幸运。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国的公司要么无力竞争而倒闭,要么适应国际竞争规则而生存下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被附加的条件,意味着中国在被允许用何种方式帮助国有企业的问题上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亚洲国家或地区在增长最快的时期,外来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
中国大陆
韩国
中国台湾
日本
尽管改革初期的重点主要放在刺激农业经济增长上,但是到了80年代末期,改革重心已经决定性地转移到了城市和工业经济。80年代,广东经济变成了未来经济形态的缩影,体现了瞬息万变的中国经济所具备的相对优势,香港企业家将其制造业从本地移往邻近的广东省,就是为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于是,广东迅速成为香港的制造业基地。90年代后期,在西方与日本直接对华投资的支持下,中国经济的规模与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中国于2001年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世贸组织。正如追求一种开放的贸易政策那样,中国在对待外来投资方面也采取了相似的做法。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获得500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是日本1945~2000年外来直接投资累计总和的10倍。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接受国,超越了当时的美国。仿效中国香港的做法,其他外来投资主要涌入了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其目的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尽可能地使出口更具竞争力。目前,外国公司负责中国总出口的比例已高达60%,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外资约占85%。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它是这个星球上迄今为止最便宜的低端或中端制造业的国家基地。
由于关税的系统性降低,中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即对外贸易规模庞大,约占GDP的75%,远远超过其他主要经济体,例如在美国、印度、日本和巴西,这个数字只有30%或更少。这促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意义更为重大,同时也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例如全球经济下滑,尤其是美国经济衰退,或西方日益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等的影响。
中国正处于马克思所描述的原始积累时期或我们所知道的经济起飞进程的中期,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劳动人民离开耕耘多年的土地来到工厂,离开贫苦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1952~2003年,农业占GDP的比例从60%下降到16%,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从83%下降到51%。中国只花费了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人均产出【衡量经济起飞速度的标准】翻一番,比起英国耗时58年、美国耗时47年和韩国耗时11年才达到同等水平,确实相当神速,而且中国30年经济平均增长率都保持在95%的速度。尽管如此,约一半的人仍然在务农。据估计,甚至后推20年,也依旧会有大约20%的人口继续生活在农村。这种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未来几十年内,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将继续维持低位:换句话说,这个时间远远长于先前的亚洲新兴国家的情况。这并不代表一些较发达地区例如广东省的工资水平会继续偏低,相反,人们可以看到,当地的工资水平已经大幅上涨。只是在较贫穷较偏远的内陆省份,工资会持续走低,这促使很多终端制造业到此安营扎寨。???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的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极高的投资率,多年来都保持在占其GDP40%的水平,目前该数值已临近45%,很快将接近50%。投资率如此之高,可能与同样高的国内储蓄率有关,后者约占GDP的40%。再加上一些外来投资,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2001年,中国平均每户家庭的储蓄额约为其税后收入的253%,相比之下,美国只有64%【2002年】。中国家庭创造出的巨额储蓄,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见图5–2】。
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年】
图5–2中国自1981年以来的储蓄率
比较一下中国和前苏联的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述内容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因为两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问题【见图5–3】。前苏联主要依靠西方开出的休克疗法的处方,最终导致90年代高通货膨胀、大规模资本外逃、货币崩溃和外债拖欠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一种更为循序渐进的方式,避免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政府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值得信赖的形象,期间也没有发生资本外逃的情况。当俄罗斯的国有资产被政府官员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时,中国的国有资产没有遭遇全部私有化,只是通过逐步改制来解决问题。根据《福布斯》2007年世界前100名亿万富翁排行榜的统计,这100人中有13个是俄罗斯人,中国人榜上无名。1990年,中国的GDP是俄罗斯2倍不到;而到了2003年,前者一跃至后者的6倍。全球衰退之前的俄罗斯经济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中国领导人在处理一系列困难和棘手问题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卓越的能力。例如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面临着三个极其困难的国内议题:关闭大量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整顿存在大量呆账坏账、资金主要借给国有企业的国有银行;提高中央政府的财政地位。10年过去了,政府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大大减少了国有企业的欠债问题,实现了银行系统的转型,改善了自身的财政状况。
图5–3中国和前苏联经济发展对比
虽然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世界上最为新颖的一种经济变革形态,但是考虑到其规模和速度,中国的经济变革也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以任何标准来衡量,中国政府的经济战略都是极其精明和富有远见的,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从1990年的339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1000美元,同时还制定了并非不切实际的目标,即让该数字在10年内再增加一倍。尽管经济增长的程度各不相同,但这种增长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沿海城市,而是已经呈波浪状地分布于中国的大多数省份。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国变成了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的字样,已经随着一系列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品红遍海内外。中国生产了世界上2/3的复印机、鞋、玩具和微波炉;1/2的DVD播放机、数码相机和纺织品;1/3的DVD–ROM驱动和台式电脑;以及1/4的手机、电视套、PDA和汽车音响。中国还实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减贫项目,1978年改革进程刚开始的时候,贫困人口多达25亿,到1993年年底已降至8000万,到2001年时剧减为2927万,约占此期间全球脱贫总人数的3/4【见图5–4】。
【%】60504030
贫困人口所占比例
20
10
0
19801985199019952000【年】
图5–4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
尽管中国的出口仍然由外国跨国公司主导,但是一些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例如海尔、康佳、TCL、华为和格兰仕在家用电器和电讯等领域都做得很好。受到由政府发起的“走向全球”口号的鼓舞,目前一些中国大型企业已开始向海外投资和建立海外子公司。中国已取得了惊人的经济进步,但其转型还远未完成。它仍然在努力。虽然从GDP的角度来看,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规模所致,而不是经济成熟的结果。中国是否能够发挥其巨大的潜力,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呢?
中国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
任何关于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作用【更不用说中国世纪】的讨论,都离不开一个中心,那就是中国的经济前景。毕竟,这才是能引起中国人骄傲的首要因素。承诺实现10%左右的增长率,是政府部门的基本战略。中国每年需要为其不断扩大的城市人口创造8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还要为寻求城镇就业的新农村移民创造1500万个工作岗位。因此,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将仍然是政府的核心战略:任何严重低于8%的情况,都可能导致非同一般的社会动乱。但是,25年以后,这样的增长速度还能继续保持下去吗?中国目前的增长道路将会受到什么样的限制?其目前的战略是否会搞砸?而且,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已经令中国改变短期看法的全球缩紧的经济形势,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根本,表现为中国令人瞩目的出口。十多年来,正是大规模的出口,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并使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外国投资目的地,而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很多年,因为它所依赖的条件--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注定还要继续几十年。即使会出现已经发生在沿海地区和上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移民,内陆省份仍将有助于遏制已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中国目前经济道路的大致轮廓,至少在今后5~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是可能持续下去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无法保证。中国知名经济学家余永定,曾在2006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中提出,任何事情都有30%的走向严重错误的概率。考虑到其高度暴露于全球经济之中的特征,中国经济对外部因素非常敏感。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洲约占中国出口市场的22%,美国约占18%,而在全世界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依赖西方的出口市场了,这将对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极大的考验。
据估计,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2008年为9%,2009年将下降到6%~8%,而2006~2007年为12%,自2002年以来从未低于10%。中国政府试图通过拉动国内消费来弥补外需的下降,因为仅西方国家每年就消费了中国大约1/3的出口商品,同时政府还积极支持大规模公共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卫生等领域。政府所幸拥有强大的财政能力,因此能够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刺激经济。比起负债累累、资金短缺、增长缓慢的西方经济,中国经济资金富足、增长迅速、盈余不断,两者可谓天壤之别,更不用说西方的金融部门濒临破产而中国金融业却盆满钵满了。
然而,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也很严重。据估测,2009年年初,约有2000万工人失去了工作,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打算离开农村到城市找工作。目前中国政府正努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支出,再加上日益增长的消费性支出,也许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衰退带来的后果。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衰退带来的影响力。如果西方衰退真的会导致本国经济的大规模收缩,真的要持续几年,那么中国经济面临的后果将是严峻的,经济增长率可能降到6%~7%以下,甚至更低。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可能面临不断增加的社会动乱和失业问题。最好的情况便是西方衰退的影响不是很深,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中国政府的措施相对很有效。最坏的情形便是再现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大萧条,经济长期衰退,民不聊生。那时,美国会诉求保护主义措施来反对中国,而中国政府也无法靠单一的弥补性政策来处理出口的崩溃和外来投资的剧减;这种结果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同时还可能削弱政府自身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