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晚清第一妃
334600000127

第127章 不见血的刀(6)

“但话说回来,也不必操之过急,一切贵在自然。皇上,现在应该抓紧物色、培养、储备自己的力量了。这并非老臣调拨,自古凡政局所系,在于人力,不得不然呀。”

光绪紧紧握着翁同龢双手。

这又是一句杀头的话,其他人决不敢说,也不会说。

“老臣这些年,已为皇上选出一些人才,其中有一般才士,也有安邦辅国之臣。皇上,酌情慢慢地引用他们吧。”

光绪面现坚毅之色,帝国情绪使他血脉贲张。

“刚才,老臣听到皇上和丁韪良总教习叽里呱啦,说些什么?”

“哦呀,很简单的,早晨好,很高兴之类。”

翁同龢慈祥地笑起来。

这位美国人丁韪良,在晚清实是了不起的人物。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来到中国,作为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在宁波传教;同治二年(1863)至京,前后在大清活动长达62年。1869—1894年出任北京同文馆总教习(即校长),兼任清政府国际法顾问,第一个将国际法著作引入中国。到1898年,光绪皇帝又任命他为中国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首任总教习,奠下中国近代教育之基。

“皇上有这样的洋师,老臣好告退了。”翁同龢开了个玩笑,“皇上器宇不断开阔,必成一代英主!这些,”转身指着放在北边桌上一个黄绸包裹,依着刚刚激动起来的劲头颤声道,“是老臣新带给皇上的。”

光绪拿出书来一本本翻看。

“林则徐的《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魏源的《圣武记》、《海国图志》——嘿,还有《龚自珍新集》,太好了!”

“皇上请安坐。”翁同龢笑眯眯地瞅着爱徒。见书迷痴至此,圣祖仁皇帝康熙在世,必喜笑颜开。“为君之道,借古视今,而返今切古。古时之事,就是今天之事,只不过境况不同罢了。看古时的书,生命就会扩续到古代;读大哲之书,则是与贤达促谈。今天,老臣要继续和皇上研读本朝大臣冯桂棻的《校邠庐抗议》。”

翁同龢为帝师,从光绪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至今,已十六年。此后,毓庆宫书房至光绪二十三年方撤,其间另有师傅数人,如孙家鼐、孙诒经、松氵桂、孙家襄,只有翁同龢贯穿始终。师生之谊,的确犹如父子。翁的授读,有其难得之处,乃是把每本书的精粹磨碎,通过“聊天下事”、“谈海外风情”的方式潜移于帝心。

这次授读《校邠庐抗议》,实际是第三遍重读了。

书的珍贵,不在提出如何高见,而在于在那皇朝禁固时期,敢于直批封建政治的腐败,提出改革良方。此书开大清外交理念之先河,强调“以夷务为第一要政。”加紧引进西方科技和思想哲学。这本书在当时最红火的洋务运动中,是至高的理论纲领;随政局发展,到戊戌维新时期,又成为光绪皇帝实政改革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