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3353400000023

第23章 乾隆朝(1736-1795) (1)

清朝后妃们的“工资”

宫妃们的年俸早期是实物的形式发放的,如稻谷、生活用品,唐朝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则多以支付金银为主。

在清朝,从后妃们的脂粉钱这类化妆品开支,到冬天取暖买炭的“烤火费”,都一一列明、配给,这种种后宫日常开支被统称为“内廷经费”。

据乾隆七年编纂的《国朝宫史》记载,清朝后宫的年俸分九等:皇太后年俸最高,每年20两黄金、2000两银子。皇后1000两银子、皇贵妃800两银子、贵妃600两银子、妃300两银子、嫔200两银子、贵人100两银子、常在50两银子、答应30两银子。

历朝都存在类似这样不同等级宫妃年俸差别很大的现象,这些银两折合成人民币该是多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计算一下。

相对于汉妃动辄上万、十万斤稻谷的年俸来说,清妃的年俸可能并不高。但清妃除了银子之外,还能得到大量贵重物品。如绸缎、貂皮之类。例如说“妃”,除了一年300两银子外,每年还能得到:

蟒缎1匹、织金1匹、妆缎1匹、倭缎2匹、闪缎1匹、金字缎1匹、云缎4匹、衣素缎2匹、蓝素缎1匹、帽缎1匹、彭缎3匹、宫1匹、潞2匹、纱4匹、裹纱5匹、绫5匹、纺丝5匹、杭细5匹、棉纳5匹、高丽布5匹、三线布2匹、毛青布10匹、深蓝布10匹、粗布3匹、金线10络、绒5斤、棉线3斤、木棉20斤、裹貂皮10、乌拉貂皮20。

当然了,遇到过节、产子、祭祀、生日等特殊的日子,还会有另外的“例钱”收入。以皇后为例:过生日皇帝会“恩赐金90两、银900两、上用缎纱等45匹、蟒缎9匹、缎9匹、宁绸9匹、宫绸9匹、纱9匹、春绸9匹、绫9匹”。

生孩子、孩子满月,皇帝也会发红包:“恩赐皇后银1000两、币300端;皇贵妃银500两、币200端;贵妃银400两、币100端;妃银300两、币70端;嫔银200两、币40端;贵人银100两、币20端;常在银100两、币20端;答应银50两、币10端。”

平常每月也会发给“零花钱”,有的时候让皇帝开心了,还能获得额外的类似于奖金性质的“赐俸”,如上好的衣料、珠宝之类。

供养一名妃子要花多少钱

皇宫的开支是很庞大的一笔数目,不仅因为有年俸、赐俸,更大一笔开支是众多嫔妃的日常生活费、房间用品配置。

据《国朝宫史》记载,清朝“妃”的房间杯盘碗这类配置超过三十种:

银茶瓯盖1、银匙1、银镶牙箸1双、银茶壶1、银铫1、银束小刀1、铜蜡签4、铜剪烛罐1副、铜签盘4、铜舀1、铜簸箕1、锡茶碗盖2、锡茶壶4、锡铫3、锡火壶3、锡坐壶2、锡喷壶1、锡唾盂2、镀金铁云包角桌1、镀银铁镊1、黄地绿龙瓷盘2、各色磁瓷20、黄地绿龙瓷碟4、各色瓷碟8、黄地绿龙瓷碗4、各色瓷碗30、黄地绿龙瓷钟2、各色瓷钟12、瓷缸1、漆盒2、漆茶盘2、羊角手把灯1。

这里面还没有包括奢华的床上用品在内。而每天的食物配置花样也是挺多:

猪肉9斤、陈粳米1升3(合5勺)、白面3斤8两、白糖3两、核桃仁1两、晒干枣1两6钱、香油6两、豆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5钱、醋2两5钱、鲜菜10斤、茄子8个、黄瓜8条、白蜡2枝(各重1两5钱)、黄蜡2枝(各重1两5钱)、羊油蜡2枝(各重1两5钱)、红箩炭(夏5斤,冬10斤)、黑炭(夏25斤,冬40斤)、鸡鸭共10只(每月)、羊肉15盘(每月)、六安茶叶14两(每月)、天池茶叶8两(每月)。

仅猪肉一个妃子一天就要供给9斤,以现在一斤猪肉十块钱的物价来算,光着一项每天便要花掉90块钱,一个月便是是2700元。而更高级别的,如贵妃、皇贵妃、皇后、皇太后,每一级费用都是要翻倍的,皇太后每天需要供应一头猪。即使是级别最低的答应,每天也要供猪肉1斤8两。由此可以看出,供养一名妃子每年要花掉的钱可真是不少。

事实上相对而言,清后宫的开支还是比较省的了,清妃每天吃的也并没有多么精细,荤菜主要是猪肉。假如往前推,有的朝代就更加惊人了。隋炀帝一次下扬州,随同宫人多达10万,每人1元一天,还要10万元生活费。

极富传奇色彩的香妃

相传回部有一位王妃,生得十分漂亮,而且生来就带有一种独特的香气,人称“香妃”。在清朝平定新疆的战争中,乾隆知道这件事情,便嘱咐西征大将军兆惠务必弄明白。后来,兆惠将军打败了大小和卓,将香妃带回京城。乾隆帝很喜欢,建了宝月楼给她居住,楼外是一色的维吾尔毡房,希望能讨得香妃欢心,以解她思乡之苦。但香妃始终不忘国破家亡之恨,常随身带着一把匕首。后来太后得知此事,便趁乾隆祭天住清斋宫之际,赐死了香妃。那么,历史上真有香妃这个人吗?

实际上,在乾隆的四十二位后妃当中,的确有一位来自西域回部,她的封号为“容妃”。容妃就是香妃,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有过争论,现在基本上达成共识。乾隆帝只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妃子。她们“二人”都来自新疆,都是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最后的封号都是妃。而且她们“二人”的父亲、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如果是两个人,不会这样巧合。

历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是大小和卓波罗尼都的远房妹妹,乾隆二十二年(1757),霍集占和波罗尼都兄弟二人发动反清叛乱,容妃之兄图尔都和五叔额色尹协助清军平息了叛乱,立下了功勋。三年后,他们受乾隆召见,图尔都二十七岁的妹妹也应召入宫,册封为“容贵人”,入宫第三年册封为容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晋封为容妃。她入宫以后,一直身着维吾尔服装,姿容俊俏且具有独特的西域情调,还长于舞剑和骑射,在乾隆帝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先后九次随侍乾隆帝前往热河行宫避暑,并前往木兰围场,与乾隆帝打猎尽兴。还曾跟随乾隆帝南巡、东巡,参加了在福陵、昭陵祭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隆重典礼。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去世,终年五十五岁。当年九月二十五日,她的灵柩被送往河北遵化昌瑞山南麓的清代帝后陵园中安葬。

目前,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乾隆在香妃死后三年吟咏香妃生前所居的宝月楼,曾有“卅载图画朝夕似”之句。可见香妃确曾有过一幅画像,另外,容妃的头骨经过有关部门复原,认为她是圆脸庞,高颧骨,前额稍突出,与肖像颇为吻合,基本可以确定这幅“香妃旗装像”就是香妃(容妃)的画像。

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容妃地宫进行了清理,棺椁已被盗墓人砍了个大洞,头骨滚落在棺木外的西侧,身骨已经融蚀,陪葬宝物大都荡然无存。从棺头正中金漆手书的阿拉伯文《古兰经》“以真主的名义”来看,她信奉伊斯兰教,而且她的信仰在死后也受到了尊重。其实,这不仅关系着她一个人的荣辱,也关系着清廷对周边民族的统治。

乾隆帝为何挤入罗汉行列中

在北京西山卧佛寺三世佛殿里面,有一尊名叫“破邪见尊者”的罗汉,穿着墨绿色的铠甲,头上戴着缨络战盔,胸前的护心镜上有两条银龙,脚上踏着着一双战靴。在不远的碧云寺罗汉堂内有一尊罗汉是这身打扮。

罗汉不应该都是光着脑袋、身披袈裟的吗?为何只有这尊罗汉如此奇怪,完全不像个出家人?原来这尊罗汉是清朝的乾隆帝,那么为何一代帝王会成了一尊罗汉呢?

佛教认为,人修行后可达到一、二、三、四不同的果位,其中四果成就最高,是为罗汉。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只有四大罗汉。直至玄奘法师翻译了《法住记》后,十六罗汉的名字才在中国正式出现。而之后的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却把这误认为十八罗汉。

有人认为乾隆帝一生信奉佛教,说乾隆帝认为自己的修行虽不敢与观音、普贤、文殊、地藏等菩萨相比,但已达到了罗汉的程度,“圣心与佛心无二无别”,他认为自己的修行是有了一定成就的。乾隆十年,罗汉堂还未兴建,乾隆在寄题独乐寺诗中有这样一句:“丈六金身应好在,春风过后偶相思。”乾隆十三年,罗汉堂兴建,乾隆帝认为,罗汉金刚能够长时间的存在,给自己塑个金身罗汉像,可以一直受人们供养,让人们思念,于是便下令把自己挤入了罗汉当中。

除了上面这种说法之外,有人推测,是大臣们阿谀奉承才把乾隆帝挤入罗汉当中的。五百罗汉数目众多,很少有人能一个一个对上号,即使是十八罗汉也很少有人能记清他们的名字。章嘉活佛在与乾隆帝商量把降龙和伏虎两罗汉补上之后,为了讨乾隆帝高兴,取消了一位罗汉,大臣们又设计出那个身着战袍的像,乾隆帝默许了。或许乾隆帝自己也觉得有点儿过分了,才说:“禅流颂悉檀,忌堕妄语戒。”意思就是说:佛教的流派不同,不要多说了。

其实,这位“破邪见尊者”的称号并不一般。李增新、高寿仙编著的《五百罗汉》上面记载:“破邪见尊者,即破邪见魔菩萨,因德行立名。”这位清除邪见的菩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正直慈和,道行很大。

总而言之,堂堂帝王挤入罗汉堂中,确实颇为有趣,到底为的是哪般?还有待于深入考证。

运气最好和最会享受的君王。

乾隆皇帝是个运气非常不错的帝王,他一生身体健康,没有大灾大病。他在二十五岁的盛年继位,没有任何波折地获得了最高权力。他登上帝位的历史节点也非常好,在此之前,康熙、雍正这两位伟大的皇帝七十多年的统治,给他打下了史上最好的统治基础。

乾隆皇帝不仅运气好,还很会享受。乾隆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权势和最丰厚的财富,与此同时,他还拥有最敏感的味蕾、最挑剔的眼睛、最精微的触觉。他兼具学者、诗人、艺术家的气质,在诗词、曲赋、书法、绘画、音乐上的造诣不俗。并且还收藏家和鉴赏家。他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勇武精神,对骑马、射箭、围猎、冰嬉、摔跤均擅长。他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旅行家之一,生性好动,他们没有像父亲那样把自己限制在小小的紫禁城里,一有机会便外出巡游,六次南巡,四次东巡,还有无数次其他巡幸,领略了中华大地各处奇景。他这皇帝的生活过得还真是丰富多彩而情趣盎然。

纪昀嗜烟如命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纪昀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任《四库金书》馆总纂官,删定总目提要。著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堂记》等。

纪昀嗜烟如命,乾隆皇帝得知他嗜烟如命,也“赐斗一枚,准其在馆吸食。”纪昀也由此自称是“钦赐翰林院吃烟”。他烟瘾奇大,所用的旱烟袋是订做的,容量很大,有人说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这虽难免有些夸张,但在京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属罕见。因此就有了“纪大烟袋”的绰号。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纪昀不小心把他的旱烟袋给弄丢了,非常着急,他的仆人对他说:“您不用急,明天到旧货市场上看看,肯定能回您的旱烟袋来。”第二天,纪昀将信将疑地来到旧货市场,果然看到一个人正拿着他的烟袋在市场上出售。纪昀急忙上前问卖多少钱,卖的人说:“这个烟袋锅子太大,很少有人用得了,如果客官看上了,随便给几文就可以了。”于是,纪昀只花了几文小钱便买回了自己丢掉的大烟袋。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