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3353400000027

第27章 嘉庆朝(1796-1820) (2)

刘墉不会是“罗锅儿”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他是清代大臣中“上镜率”最高的大臣之一。他为官清廉、爱民,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广为流传。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甚至人们连他的罗锅儿也不觉得丑陋,反成为他的标志性特征。事实上,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是荧屏上所展现的那样,人们眼中的刘墉从形象到事迹有很大一部分都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首先我们需要初步了解一下清代取士、选官的标准。在封建社会,选官的首要条件便是“身、言、书、判”。身即形体要端正,仪表堂堂,要不官威难立。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方便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会误事害人。

在这四条标准当中,居于首位的便是“身”,可见这点是最重要的。刘墉乃是科甲出身,“身言书判”四方面不合格,怎么能顺利过关。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可能是个“罗锅儿”。

此外还有一个旁证,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是不考文章的,只论相貌,以“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为标准,以字形来喻指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上面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的人便有可能中选。“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便要等着落选了。由此可见,清代选官对相貌是非常看重的,因而,刘墉就算不是仪表堂堂,也绝对不至于身体有残疾。

当然了,刘墉之所以会被称作“刘罗锅”,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史书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说明他确实有些驼背。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墉已经年届八十了,驼背弯腰在所难免,这边容易理解了。若据此便判定刘墉年轻的时候便是“罗锅”,那便不准确了。

真理教攻入紫荆城

嘉庆帝即位后,清王朝的阶级矛盾已很尖锐,各地起义不断,先是白莲教,后又有广东博罗天地会起事。同时,外国势力也不断渗入。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京城爆发的“癸酉之变”更是震动全国。

嘉庆十八年(l813)的秋天,嘉庆帝按惯例离开北京城,只带了几个年轻漂亮的新宠开始了他木兰秋狩的行程。但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不断,嘉庆帝在万分扫兴之下便下令提前回京。

在回京的路上,嘉庆帝接到了直隶总督温承惠的奏报,说天理教徒于九月初七在河南滑县造反。三千多教徒攻下了滑县县城,并杀死了安司巡检刘斌和知县强克捷。从嘉庆帝登基以来,白莲教和真理教的暴动时有发生,所以,嘉庆帝在接到奏报后并没怎么放在心上。

可是,嘉庆皇帝没有料到的是,这一次的真理教起义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嘉庆十七年正月,真理教主林清开始策划一次大规模的起义,原定方案是: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林清本人率直隶教众攻打北京皇宫,李文成在豫东兵攻打当地官府,冯克善则在鲁西起兵攻打当地官府,三地同时起兵。但是,李文成在河南打造兵器的消息不小心走漏了,滑县知县强克捷捉住了李文成,于是河南教众只好提前造反了。曹县、定陶等地的白莲教众也闻讯纷纷发动暴乱。

就在河南打成一片,嘉庆皇帝正在回京路上时,林清按计划起兵了。这便是紫禁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癸酉之变”。

九月十四日,林清派了大概有二百个教徒,扮成商贩进入北京城。十五日中午,在几个太监接应下,分别从东华门及西华门两个方向攻入紫禁城,进行了一番混战后,有四五十个真理教徒进入隆宗门,甚至到达了养心殿。但是由于嘉庆帝并不在宫中,所以起义者没能够顺利完成杀死皇帝的计划。但他们离后妃宫室已经没多远了,很快,有人攻进皇城的消息传到了后妃耳中,喊叫和打杀声原本已经已足够把这次些养尊处优的女人吓得够呛了,又传来了另外一个消息,把守午门的将领策凌带队逃跑了。好在皇后钮祜禄氏还算镇定,她派人把正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皇孙们找了过来了,皇次子绵宁最先做出反应,他带着鸟枪守卫在养心殿前,指挥着各路官兵同天理教的教徒作战。

到了傍晚的时候,真理教教徒在健锐营、火器营装备精良的官兵的围攻下,终于抵挡不住了,攻东华门的那一路四十来个人撤回了黄村宋家庄,进入皇城的则被全部歼灭。两天后,林清被捕。

真理教攻打皇宫的消息在第二天便传到了回京路上的嘉庆帝耳里,在震惊之下,不禁为儿子的英勇感到高兴。嘉庆帝立马便下令封绵宁为“智亲王”,加给岁俸一万二千两,他用的那支鸟枪也起名“威烈”。嘉庆帝回到北京之后,详细调查了真理教教徒攻打皇宫的事件,结果发现,策凌带兵逃跑根本算不上什么,更糟糕的是正是皇帝的近臣太监给林清提供的皇宫私密,而且计划在早些时候便已被知情人告发了,但消息竞被王公大臣们当皮球一样来回踢,直拖到事发之后。

皇宫内出了这样的丑事,嘉庆帝可以说是颜面尽失,痛心疾首的他也只能发道诏书自责。但是,不管嘉庆帝怎么嘉奖儿子、下诏痛责,都无法掩盖官吏因循、军纪涣散的实情,无法掩盖大清王朝的颓丧之势。

力主“满语骑射”

清朝在入主中原之后,满族统治者为了不忘祖宗的传统,一直强调要保持满洲固有的风俗,而固有风俗的核心就是“满语骑射”。要求每个满洲人保持他们用以制胜的武力特技和作为本民族特征的语言文字。

满语,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支,是满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骑射,就是在骑马奔驰中能够射箭中的。满语骑射作为正式口号的提出是在乾嘉以后,而当作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强调则清初就开始了。清朝统治者一直将其当作教育八旗子弟的重要内容,如果有所忽略,轻则训斥,重则受罚。嘉庆皇帝对此尤为重视。

嘉庆五年(1800)四月十六日,管理右翼官学大臣德明等人奏报,正黄旗满州世袭骑尉常安不谙满语、骑射平常,虽然教训了多次,但仍然没有丝毫的长进,建议斥革。

嘉庆皇帝得知后,非常生气,但是他考虑到常安是世职,所以降旨,命令派军政兵丁王大臣考察,并且说如果可以将就,仍然保持其原来的冒职。

据王大臣等人反馈回来的奏报,传到常安问以满语,不能答对,步箭三支均未到靶,马箭成绩低劣,认为应该斥责革退,由此足见德明的奏报符合实际。嘉庆在这件事情上犯了难:“满语骑射”是满族人的命根子,后来虽然大不如前,然而年轻人本应该专心学习,以便能不废本业。现在常安如此不务正业,都是因为平日里只图安逸,不注意学习的结果。如果按照管理官员的要求,革去骑尉之职,让他闲居在家,自然会破罐子破摔,更加走下坡路,难保他不做出什么坏事来,不但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而且达不到教养满州臣仆的意图。那么,到底该怎么来处理他呢?

嘉庆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常安发配到吉林,吉林满语骑射都比较好,交给吉林将军秀林督导其学习满语骑射。等到三年以后,所学如果有成效,让地方官如实报告,再作处理。如果学习三年,仍然平常,那就是不堪造就,亦命地方官据实奏闻治罪,以儆效尤。除了将他世袭的骑尉着该旗于年终另行挑拣承袭外,并将此旨传与八旗满州臣仆,希望他们能互相勉励,不要把满州本业废弃掉。

虽然嘉庆旨在重视满语骑射,但是八旗子弟的素质却仍然在走下坡路。自清朝定鼎中原以来就强调满语骑射,所谓满州根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废弃,这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

嘉庆帝好听戏

嘉庆帝固然一生勤于政务,但对戏剧的兴致很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刚刚亲政的时候,洪亮吉上疏指责他“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把嘉庆帝给气坏了,一怒之下把洪亮吉给发配到了新疆。

事实上,洪亮吉所说也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嘉庆是清朝历代帝王中对戏剧最为痴迷的一位。根据史料记载,嘉庆元年正月,刚刚即位的嘉庆帝接连看了十八天的戏。但主要原因是当时乾隆帝退位退的并不彻底,仍大权独揽,而且朝中还有和珅辅佐,嘉庆帝可做的事情并不多,因此就狠狠过了一把戏瘾。

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嘉庆帝正式执政,这些可忙得一塌糊涂了。并且嘉庆帝提倡节俭,又要为臣民做表率,便不像从前那么随心所欲地听戏了。

据有关学者研究,嘉庆帝不仅仅好听戏,而且对戏剧相当精通,从筹备排演新戏、分配角色到舞台调度,他几乎事事过问,俨然一戏剧导演。宫廷里的戏,主要都集中在过节、庆典的时候,这几天大戏连天,从早唱到晚。其他时间皇帝是不能随便举行大规模的唱戏活动的。况且嘉庆在位期间,国事如麻,民间动乱不安,并没有多少听戏的闲情逸致,嘉庆帝只是偶尔借此调剂一下心情,更多时候是叫来太监在茶余饭后清唱上几段,然后再稍微做一下指点,并不曾因为这个爱好而耽搁了国政。

陈德神武门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