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3353400000028

第28章 嘉庆朝(1796-1820) (3)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嘉庆皇帝正式登基。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辞世,他真正亲政,查办了清朝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独揽政治大全。这样一位手握皇权的帝王,在正式掌权后四年,居然险遭刺杀,这究竟是何人所为?又有什么目的呢?

嘉庆八年闰二月二十日早晨,正当嘉庆皇帝坐轿从西郊回宫,路过神武门快要进入顺贞门的时候,突然间从西厢房山墙后面冲出一个四十多岁、披头散发、手持利刃的汉子,直朝御辇扑来。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守护在神武门内东西两侧的一百多名侍卫、护军,个个竟呆若木鸡,竞无一人阻拦。只有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御前侍卫扎克塔尔等六人迎前拦挡。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嘉庆皇帝慌忙下了御辇,逃入顺贞门。刺客一时来不及追赶皇帝,只是左右挥舞着刀,奋力拼搏,企图杀出一条活路,但终因寡不敌众、筋疲力尽被缚。

经过一番审讯调查之后,得知这个刺客名叫陈德,今年四十七岁,镶黄旗人。原本事山东青州府海防同知松年的契买家奴。后来到京城投靠了任护军的外甥,跟官服役被分到内务府服役,有机会出入宫中。之后,他和妻子又一同去一个官吏孟明家作厨役。在此期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岳母瘫痪,还有两个等待抚养的小儿,生活突变使他难以承受,所以常常借酒浇愁。而酒醉之后便会胡闹一番。面对这样一个醉酒鬼,孟家只得解雇了他。没有了经济来源,断绝了生路的陈德只好先闲住在外甥家,后又寄居在旧友黄五福家。在前几天看见街上垫道,得知皇帝的进宫日期的,于是打定主意谋刺皇帝。若得手砍退几人,直奔轿前,惊了圣驾,皇上自然什么事情都得听他的了。

从表面上看来,是个穷困潦倒的穷老百姓,被压在社会的底层,跟官服役.饱尝人间辛酸,亲眼看到了皇宫贵族的腐朽生活,更加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从而激发了反抗情绪,但是这番供述漏洞百出,疑点甚多,因为穷困潦倒过不下去就意图刺杀皇帝,简直是无稽之谈。皇帝行踪属国家机密,神武门又是皇帝出行的必经之路,戒备极其森严。此处建筑高达三十一米,常人是不可能靠近,更不要说进入了。可是陈德却能持刀潜入神武门,还真是不一般。而行刺的时候,上百名军校和众多随行之人,居然袖手看着皇帝惨遭杀身之祸。种种迹象都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人干的了事情,背后必定有人出谋划策。

但无论怎样酷刑拷问,陈德都一口咬定是他一人所为,并没有主谋。把陈德的两个儿子及交往密切的人一一拷问,也没有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来。会审官员于是拟旨上奏,嘉庆皇帝传谕道:“一味动用酷刑,想要知道幕后主谋,若是他们随便说出一名官员,那么,那位官员该怎么处置呢?倒不如不审问了,让这件事成为一个谜团,就此作罢吧!”于是下令将陈德凌迟处死,将他的两个未成年的儿子陈禄儿、陈对儿处绞。并以失察的罪名,把护卫守候在神武门和东华门的十七名文武官员分别给以罚俸、发往热河披甲当差的处分。

一桩震动朝野的重案至此了结,但这中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隐秘,恐怕已经没有人能破解了。

英国再次派使节团来中国

嘉庆二十一年,英国再次派出使者团前来中国,这次的出使的负责人是阿美士德。上次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在礼仪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使得清朝对于英国人有了“桀骜不驯”的印象,阿美士德到来的时候,清廷便不再通融。

使节团一到大沽,清朝官员便跟他们就礼仪问题进行了谈判,结果双方陷入僵局。使节团也因为这个问题被堵在了通州。尽管此前英政府曾训示阿美士德勋爵在有需要的时候,对待中国礼数可以便宜行事,但由于使团成员的强烈反对,他最终决定以“单膝下跪低头三次,并重覆动作三次”代替三跪九叩。

最初,清朝不接受阿美士德的让步,但立场逐渐软化,最终嘉庆帝决定在颐和园接见阿美士德。阿美士德使团连夜赶路抵达北京,尽管阿美士德得知清帝即将准备接见,但是由于载有官服、国书的车辆仍未抵达,加上颠簸的路程使他疲惫不堪,他坚持要求稍事休息、改日觐见。责带领谨见的官员不得要领,只好向嘉庆帝谎称英使生病。

嘉庆帝认为英使傲慢,非常愤怒,于是取消陛见,下令驱逐英使。并且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里宣布:英国遣使前来中国,“礼义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嗣后无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

当然了,阿美士德原先准备要提出的要求根本没有机会谈起,谈判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便已告决裂。

嘉庆帝为何难以逆转衰

嘉庆从乾隆手中继承的,不但有君临天下的权势,还有夕阳西下的动荡时局。乾隆朝是清王朝盛衰的转折点。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乾隆在他统治的前期励精图治,使清朝的统治达到了强盛的顶点,但是,从乾隆中期开始,大清的国势走上了下坡路。

乾隆晚年陶醉于所谓的盛世景象之中,志满意骄,朝廷大员为了迎合乾隆的虚骄之心,刻意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上至朝廷,下到地方,营私舞弊、搜刮钱财,贪赃枉法的风气十分盛行。很少有人将国计民生放在心上,处理政务多是因循苟且,不思进取,效率极低。

土地兼并始于康熙中叶,到了乾隆中期,土地集中的现象已经极为严重。统治阶级的生活与贫苦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了乾隆末期,社会风俗变化极大。官僚、地主、商人各阶层无不沉浸在奢华的氛围中。统治阶级的纸醉金迷和贫苦百姓的倍受煎熬,预示着社会的衰败和动荡。

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在官僚、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社会矛盾激化了,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层人民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如澎湃汹涌的波涛,强烈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使它日益走向衰朽。

摆在嘉庆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为了扭转衰败的政局,嘉庆皇帝以铲除和坤打响了亲政的第一炮。对于日益窘迫的国库来说,和坤的家产可谓是一个相当优裕的来源。嘉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和坤,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

嘉庆处理完和珅事件后,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如南方的白莲教,京畿的天理教,东南海上的骚动,采矿的封禁,钱粮的亏空,八旗的生计,鸦片的流入,河漕的难题等等。但是嘉庆都把上述问题作为个案看待,他没有也不可能从制度上去加以解决。

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时,则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

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嘉庆的努力化作了泡影,清王朝从此日渐走向衰亡。后人对嘉庆一朝的态度平平淡淡,都认为他是一个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的平庸天子。事实上这并不是嘉庆的责任,也是客观环境所致,就这点而言,嘉庆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嘉庆帝猝死原因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再一次离开北京城,踏上了秋狩之路。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嘉庆帝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

七月二十三日,嘉庆帝有点轻微中暑,但他没有放在心上。第二天早上,精神便好转了很多。花甲之年的嘉庆帝于是兴头更足,在旅途的最后一段下了轿,策马驰骋,赢得了近臣亲信们一片叫好声。到达热河后,嘉庆帝也没有马上休息,而是亲自去了城隍庙和永佑寺拈香行礼。七月二十四日晚上,一通忙乱之后的嘉庆帝终于入住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避暑山庄这天的天气并不凉爽,空气也有些闷,嘉庆帝突然全身发冷胸闷,虽然经过了医治调理,但二十五日上午的时候,他已经不能自己起身了,拖到傍晚更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当天晚上,嘉庆帝便驾崩了。

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当时的遗诏还是后来编的《清仁宗实录》《清宣宗实录》,都没有提及嘉庆的死因。嘉庆死时六十一岁,年龄不是很大,关键是突然死亡,不向天下交待清楚死因,难免议论纷纷。

按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发性猝死,也记录的非常冠冕堂皇。然而,野史、传说就不同了,嘉庆皇帝的死因更是离奇,野史传说他是遭雷击而亡,且有多种版本流传,但有个共同点便是雷电都是专挑着嘉庆劈的。其中最为荒诞不经的一个版本是:嘉庆帝长期宠爱一名小太监,常与之寻欢作乐,来到避暑山庄更是变本加厉。嘉庆帝的寝宫设在“烟波致爽”殿,殿后有一座名为“云山胜地”的小楼,据说嘉庆帝与小太监常在此楼幽会,有一天,他们正在这里寻欢,忽然电闪雷鸣,一个大火球飞进了小楼,在嘉庆帝身上炸开,嘉庆帝顿时毙命。人们纷纷议论,说嘉庆帝破坏了纲纪,违背了伦理道德,连上天都无法容忍了,于是派遣雷神严加惩治。其实此类说法都不值一驳,毫无历史依据,纯属野史瞎编乱造。

那么,导致嘉庆帝突然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嘉庆帝可能是死于心肌梗塞或脑中风。时值雷暴,可能有加速了其死亡,但决对不是遭雷劈死的。史料载嘉庆帝身体一直都很健壮,中年以后有点发胖,这一点对血压心脏很不利。面对日益衰败的国家,他感到很无力,但又无法抽身,在巨大的压力下,长期劳累、伤神、压抑、苦恼、忧郁和烦躁,身体必然走向恶化。本来是坐着轿子去的避暑山庄,后改为骑马,毕竟是年过六旬的人,平日里养尊处优,再加上身体本就欠安,冷不丁来了一场大运动量,血压,心肺肯定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嘉庆帝从病倒至归天,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他曾经有扭转王朝颓败的豪情,也有振兴国家为己任的抱负,但终究没能带领大清帝国走向中兴,他根本无力驾驭这个动荡不安的封建后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