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今日不设防
3354300000021

第21章 亲密敌人 (3)

很多导演的从艺之路不比演员,他们是喜爱光影才进入这个行业,可走着走着,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为了这个为了那个,唯独不是为了电影去拍电影,可又不愿意承认,一副正气凛然为电影生为电影死的样子。李安未必比他们高明到哪里去,只是他确实没有那么多私心杂念去讨好别人,他讨好的只是自己,但结果是,观众不傻,更接受这种真诚的讨好。在《卧虎藏龙》之前美国人会看一点功夫片,可功夫片和武侠片是两个门类,谁能想到他们会接受道家那套理论?《色戒》里大段曲径通幽的麻将戏,注定是要在西方失败的,李安也没有因此把它舍弃。

几年前我见过李安一次,当时为了宣传别人给他写的传记,他被出版社忽悠到大陆,拉着转了几个城市,上了一些十三不靠的烂节目,最后那些节目还都没播出。他只带了一个老助理,提着一瓶胖大海泡的茶,没有专车,在北京要自己打车,去外地就坐火车,和我们一样从北京站进出。如果见识过比他无名到不知多少倍的演员的排场,你就会讶异李安的好打发。以他的聪明,已经知道被人利用欺骗了,但还是很无奈地配合,连发飙都不敢。那些节目的编导都可怜他,说他有一双小动物般无辜的眼睛,但边可怜还是边把生病的他按在那里,无休止地折腾。

看到那个场面,我会很信那本传记里的自述,他只有在拍电影时是那个小世界里的国王,他的气场才会吓哭章子怡。而离开了电影,他是个没有生活能力且无害的人,没有一般男人的攻击性,总是别人来侵略他。正因为如此,他比别的导演更纯粹,工作对他来说就是工作,不是孔雀的翎毛,为了求偶,为了炫耀;职业带来的虚名他也享受,但没有享受到那么夸张的程度,工作本身产生的快乐对他尤为重要,所以,有时候自由是自己争取的,不是审片委员会给予的。

没诚意的《非诚勿扰》

本来这大烂片不值一评,之所以想起来,因为看到一条新闻,《非诚勿扰》在香港票房150万,台湾的有两个数字,媒体说30多万,出品方宣称过了百万。电影票房、投资和杂志发行量一样,至少要打个对折,你姑妄说,我姑妄听。就算真过了百万,比起在内地“号称”过三亿的票房,也怪丢人的。

枪手赶紧替烂片找补,放映时间太晚,盗版猖獗,两岸文化差异,诸如此类的理由,并举出很有力的例子——《海角七号》不就内地票房糟糕吗?没错,这理由有它的真实性。《海角七号》只是个很普通的软性小品,它的性质就像岛内很红的另一部电视剧《眷村的故事》,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一个没有孤岛心态,没有经历过殖民文化的大陆人,是很难体会到日本文化对台湾人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挣扎的内心。这些最重要的符号对大陆人民如隔靴搔痒,《海角七号》剩下的只有平庸的演员和歌曲,有什么可感动的?

《非诚勿扰》的内地票房高也并不能证明它打动了内地观众。不可否认,它是一部很有效的旅游风光宣传片,无论是没付钱的北海道旅游局,还是付了钱的杭州市、某邮轮公司、某银行、某名牌车……他们都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首先你要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产品塞进一个核里,还要保证它不腐烂,能表面光鲜地端给消费者,这种难度只有冯小刚游刃有余。

它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在犬儒主义越来越盛行的中国,理想、高贵、纯洁、善良变成很扯淡的事,从褒义词变成中性词。对某些穿越道德底限的行为,如果你看不惯就是愤青,麻木不仁被称为宽容。小三越来越流行的今天,《非诚勿扰》不是第一次,但是很堂皇的以一种悲悯、怜惜的态度看待这个群体,把她们放在弱者地位。去除不看电影的婴幼儿和老人,中国有三种人,男人、大老婆和第三者,男人对第三者心存歉疚,对正室无奈,这电影一下子讨好了三分之二的观影主力,票房能不高吗?尽管它在深度、展示人心的腐烂程度上远不如《手机》,还是聊胜于无地解了一点痒。中国观众欠缺独立思考,喂什么吃什么,又容易受舆论影响。所以他们对名导的烂片有观影惯性,电影不能像电视剧一样,看几眼可以换台,50块钱买张票,情侣两个,再加上可乐、爆米花,进一次影院至少花上一百多块,总要心疼一下钞票。

冯小刚最聪明的地方是知道自己在透支观众对他的信任,他会在拍一部不用心的电影之后,再拍一部用心的补偿一下。如果连着两次糊弄观众,就会砸了自己的牌子。《非诚勿扰》的故事陈腐,但有这几年的舆论铺陈,《让爱作主》、《牵手》、《来来往往》等大量电视剧模糊了婚姻中的道德界限,第三者不再是负面形象,它的成功和《画皮》一样,只是商业,也只能是商业。媒体中像观众一样不思考的记者也很多,比如《无极》,并不比《黄金甲》差,更没有《黄金甲》的意识阴暗、狠毒,但因为一部讽刺短片和陈凯歌不谨慎的应对,导致他无法翻身,直到今天还跋涉在重拾自信的路上。

中国大片的票房,和片子的品质不一定形成正比,宣传投入、花里胡哨的外包装、正好契合当下某个热点话题,五年后不会有人再想起这些片子。能在内地骗个过亿,已经属于走了狗屎运,还好意思委委屈屈地叫唤,内心真是强大得可以。

亲密敌人

我不知道好莱坞碰到两部大片同时上映需不需要展开骂战,反正目前的中国特色是这样的。采访安乐电影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姜伟时,他说,好莱坞有一套宣传流程,不会有新意,就是钱铺路,各种路牌、灯箱、电视广告的投放,只要量上去了,不会出乎意料。宣传只能锦上添花,绝不会雪中送炭。

正因为中国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期,又没有所谓的全球市场,什么怪拳乱招使出来,兴许没用,兴许就打死了老师傅。于是有了抢档期,有了互殴。电影不是个闷声发大财的行业,是为了挣钱你要喊的行业。

前不久的《失恋33天》成了业内范本,但仔细研究起来,没有任何有新意的宣传发行,片子质量只能说一般,也是走着寻常路,电影的运气因素实在很重要,尽管大家不愿意承认运气,而是马后炮的各种总结归纳。

算一下这几年国产片的票房黑马,和影片本身都没有关系,而是和见缝插针的档期有关,而且所有的招数都只能玩一遍。《十全九美》够烂吧,恰逢奥运档,本以为没人看电影,谁知还是有人不看运动会,到了影院没选择只好看它;《大内密探零零狗》够恶心吧,又是烂片王的作品,也是在那个档期没有其他选择。今年的四匹黑马除了档期元素,硬要总结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全是现代题材。《孤岛惊魂》卖给中学生,《窃听风云2》是商战片,《将爱情进行到底》是都市爱情,《失恋33天》也是都市爱情,而且必须是大都市的爱情,不能离开帝都和魔都。

眼看着古装武侠并不能赚到钱,当代题材方有望以小博大,投资人似乎还没醒过神。与当下生活有关的,是一条相对比较安全的道路。

贺岁档火拼的几部国产片目前我只看过《亲密敌人》,坦白说,不过不失,肯定不算一部有内涵的经典电影,但作为职场片是合格的,有各种美衣、美景,过去也没有反映投行生活的题材。虽然这是一个很累、很枯燥的行业,但它的吸引力在于刚入行的新人就能赚到工薪族一辈子的薪水且不必承担投资失利的风险。就像片中的小年轻所说:有几个刚毕业的人能有他这样的收入,老板买的就是他们的睡眠时间。因此很多初入社会的人对这个行业抱有好奇和想象。

电影是做梦,没有人想在梦里看到比自己过得更贫困、更狼狈不堪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反映底层生活的艺术片再优秀也只有知识分子能够欣赏。真正的购票人群是中下层白领,富人和最穷的人是不会去电影院的。这些中下层白领中决定购票的又是女性,电影院是给约会男女准备的,通常男性会屈从女性的要求,这就造成《铁甲钢拳》再感人,女人一听这名字就会心生厌烦,《失恋33天》再平平,女人一听失恋二字就心痒难耐。

《亲密敌人》在选题上是贺岁档中最取巧的,如果说它吃亏,那就是亏在了和《金陵十三钗》档期接近,为了凑圣诞又不能再延后一周,如果放在情人节很可能又是一匹黑马。《龙门飞甲》都可以不予考虑。张伟平实在是个宣传大师,尤其摸准了媒体死穴,又敢于放炮,别人还要在电影圈混,不好意思得罪同行,他玩票性质无所谓,如果说国产片真有成功的宣传,那也是张伟平,可他的路子也是绝径一条。

那年我看过的电影

套句《甲方乙方》的台词:2010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过去我们单位发电影兑换券,从去年开始,这项杂费取消了,于是我看电影的数量锐减,中国每年有四五百部电影进入院线,我只在影院里看了九部,其中六部是媒体点映,所以绝不能代表真正的电影观众。

《唐山大地震》:当时面对着周围眼圈红肿的人们,我就暗暗地想:你们会为现在的眼泪后悔的,果然,如今再问这些人,都会不好意思地说:生理反应,看见折腾小孩忍不住掉了几滴泪,可真是个烂片呀!中国电影票房再怎么超过100亿,这种主题先行、政府投资的非驴非马的怪物能成为国产片票房冠军,就说明中国电影离走进新时代还远着呢!

《孔子》:又是一部没有搞清电影和电视剧基本区别就敢于冲上大银幕的片子,不得不承认人物传记是很难的题目,而且主人公又那么久远了,但在这部电影里既看不到思想性,也谈不上艺术美,白白给发哥增加了一笔巨额收入。发哥真是比猴还精,《黄金甲》骂片方,《孔子》坚决不出来宣传,《姨妈的幸福生活》却屡屡捧场,心里明镜似的。

《杜拉拉升职记》:别人请客,请客的人看了十分钟就气愤地要离场,他说:从没见过一个女人能膨胀到如此地步!他应该原谅女导演,尤其是从花瓶女演员转型的女导演,自己都恨不得分身拍拍自己的肩膀,说声“你真牛”。

《三枪拍案惊奇》:前半部分是小品,后半部分算电影,没有批评得那么糟糕,其实比《山楂树之恋》好些,可能跟原版的架构也有关系,硬插进去二人转是件挺难做到的事,张艺谋也算完成了。

《山楂树之恋》:和很多看《唐山大地震》的人一样,我也不争气地流了眼泪。但要说明,这眼泪是纯生理反应,没有回味感。这就是平庸和佳作的差别,论感动还不如《一个都不能少》,每次看魏敏芝在电视上呼唤张慧科,我都会控制不住。

《锦衣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烂片?为什么这么烂的片占据好时段,还敢叫嚣中国电影迎来了春天?

《大笑江湖》:烂中之烂,尿点奇多,令人中途不停地想上厕所,如果换个导演应该会好很多,小沈阳上了银幕魅力尽失,吴宗宪、曾志伟是塞进来的关系户吗?看不出他们的角色有什么存在必要。

《剑雨》:有游戏感的电影,可能因为导演对于我们是新鲜的,它的问题在于杨紫琼年纪太大了,演一个情窦初开的女侠有点太费劲,票房的失利再次证明电影的宣传之重要超过了内容。

《赵氏孤儿》:陈凯歌最近几年最好的作品,网上的评论显然不公正,按说人们很健忘,新闻是不会超过三天热度的,但《无极》居然能让他这么多年翻不过身,是因为网民记仇还是有圈内人要搞他,我不知道,或许是过去这两口子有点张狂,树敌过多,现在看见陈凯歌那么谦恭地上娱乐节目,感觉有点辛酸。导演这职业,不能要脸,要脸就要不了票房,知识分子不适合干什么,流氓才能如鱼得水。

以上刻薄话纯属个人意见。

新红楼硬伤

《红楼梦》之所以是一部巨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过了几百年尘世变迁,它依旧能映射当下现实。我看到过一个帖子,把鄢颇遇袭事件代入红楼人物,他是冯渊(虽然有点太美化他了),李小冉是英莲(也过于美化了),而砍人的主使,是薛大傻子,支应了几个钱,找了几个替死鬼,这事就算平了。

而当下的现实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例子还少吗?凤姐弄权铁槛寺那几招,多少官员依旧照搬不误?她作为大奶,怎么折腾尤二姐?利用秋桐,当下的正室有她这身本事,没有斗不过的小三!《秋水堂评点金瓶梅》里认为:《红楼梦》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少年世界,相对《金瓶梅》的故事,它是温情的,更易被读者接受。其实《红楼梦》里处处是冷酷逼人的现实,林黛玉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并不是无病呻吟,只是她作为一个闺阁小姐,很多丑恶看到了只能假装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