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今日不设防
3354300000020

第20章 亲密敌人 (2)

史书上记载,颜回是由于“箪食瓢饮”,饿得百病丛生,死后无力下葬。但在电影里,他是冻死的。在周游列国途中,穿越一道冰河,河面破裂,颜回与载满孔子著作的竹简一起落水,孔子众弟子在河边呼唤,捞他上来。但颜回像罗盛教一样,一次次潜入水底,坚持把散落的著作托举出水面,这时水下美得好像拍沐浴露广告,颜回在一次次托举中失去了力气和温度,死在了师傅怀里,孔子老泪纵横,徒唤奈何。

这样煽情桥段比比皆是,孔子和弟子合喝一碗汤,让我想起《铁人》里的王进喜,和徒弟们分吃一个馍馍。孔子坐化前仙风道骨,他的窗外仙鹤白云,瀑布山川,流水淙淙,景色好像动画片,让人感叹孔子的生活条件还是很好嘛,绝对的私家后院半山别墅观景阳台大飘窗,直接可以拿来做地产广告。

其实孔子的一生不需要虚构也很精彩,他身高九尺六寸(号称合如今的一米九),臂力过人,箭术精准,还是酒国英雄。电影中有一段讲述鲁定公去见齐王,在一座高台之上,孔子是这次事件的策划人。齐王想给鲁定公下马威,故意怠慢,孔子用礼仪规矩挤兑齐王,并要求他归还占据鲁国的土地。齐王准备好了千军万马,准备让鲁国君臣人头落地。这时,孔子安排好的弟子们使出了空城计,用72架牛车拖着树枝,在远处营造出大军压境、尘烟四起的氛围,使齐王屈服。

这段又是编剧虚构的,导演胡玫说:当时的史实是这样的,孔子拔剑而起,手刃了一个人,使得举座皆惊,众人臣服。我们都不明白,这样的场景明明很适合拍成电影,甚至可以用到武打特技,为了制造大场面,片子里插入了不少孔子指挥打仗的部分,那种战争规模比诺曼底登陆还壮观,绝对不是2500年前人类能整出的大场面。既然有现成的、以真实背景为基础的戏剧张力,为什么一定要学《三国演义》呢?孔子泉下有知,也会觉得纳闷吧。

老吾老

坦白说,我认为《桃姐》没有众人交口称赞得那么优秀。不从电影语言上讲,首先在背景上,香港或是西方国家的老年人更多的是面临子女不欲养、精神孤独的问题,中国大陆的底层老年人比他们还要多一项难题:没有钱住养老院。我们的晚年很可能还不如桃姐安逸。

中国的父母向来和子女同住,但实施计划生育之后,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小孩,如果老人曾经离婚并再婚,这个数字还要膨胀。房价快涨使得四位老人提前预支养老金为子女置业,这个经济负担使得独生子女即使不推诿,也很难做到三户同堂,届时除非老年人以房养老,不然以目前的物价涨幅,他们的退休金住得起养老院吗?

前不久我姥爷去世,幸运的是他早年以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块墓地,丧葬费由单位负责,并且他有四个儿女。就未来的归宿,我妈和她的两个侄女发生了争执,我妈说她将来的骨灰随便一撒即可,我的两位表妹急了,说即使她同意,我也不能这么不孝。我不了解我妈这代人的心态,或许他们对生前更注重,对死后比前一代更洒脱了。但同时我又悲哀地觉得,她想给我吃颗定心丸,希望不要因为她的后事花钱添麻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字在作怪。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如何,中国的老年人对金钱尤其没有安全感,总是听到各种骗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故事。有位收藏家的母亲,曾经被摊贩游说,在菜市场买了一个假古董,气得收藏家哭笑不得,他的母亲是老革命,缺这点养老钱吗?可事实就是如此,我的一位亲戚也是三八式老干部,他把所有积蓄用来购买电视购物上推销的各种纪念币、邮票、假金条,迄今已经花去几十万,家人拿去鉴定过这些东西,加起来卖破烂也不值几十块钱。我姥爷生前是另一种上当方式,他追求健康,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被骗子拉到各种保健品传销点,从净水器到床垫、乱七八糟的补药,只要能给他健康希望的,他照单全收,为此家里只要有别人,就不敢让他接电话。后来这些补药被证实无用之后,他想退回,人家也很“通情达理”,用十分之一的价钱回收,再卖给下一拨老人。

有时真恨那些骗子无良,去骗这些行将就木的老人,但为什么中年人、年轻人很少受骗呢?除了老年人思维迟缓外,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首先,我们的国家没有能提供增长超越物价涨幅的投资产品,老年人面对飞涨的物价,手里捏着数年不变的退休金,怎能不惶恐?

其次,骗子们长了一张油嘴,比起子女的呵斥,他们更有耐心,让老人们体会到短暂的温暖,迷迷糊糊就把身家交了出去。钱是能带给老年人安全感的东西,但比起温暖,他们宁愿拿安全感去换温暖。

养老院里的桃姐,比起这些空巢老人们,并不显得可怜,甚至晚年生活更丰富一点。不管是那些作秀的慰问者,还是管她借钱的老男人,起码她是有人陪着聊天,有世间百态可看的,这样的晚年生活哀而不伤,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算是可以接受的结局。不然还能怎样呢?四世同堂?给儿媳妇添堵?

只是我们的公立养老院能容纳多少老人呢?私立的养老院老人们能住得起吗?除了以房养老,还有一种据称的办法是五六十岁的人可以去养老院当义工,以换取自己在七八十岁不能自理时,养老院返还给他被照顾的钟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老有所养,希望不是一个梦。

饕餮之死

记忆里有个模糊的故事,不确定其真实性:军统要杀一个投诚者,醇酒、肉食、美妇人,不许喝水,不吃素食,这个人很快挂掉了。《双瞳》里有种致死病菌,能量让人持续高潮40年。听者在旁边喃喃地说:“真想知道这是什么滋味?”食+色,最极乐的死法。去请教电影《双食记》的中医顾问李杰,他毫无犹疑说:“从医学的角度,一切皆有可能。酒对肝脏的损害远胜于水对人体的补养,过度的性也能加速死亡。”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食物杀人的故事,《双食记》又是一个这样的故事。富商陈家桥送给空姐Coco一套房子作为他们的爱巢,女为悦己者做饭,Coco拜电台美食节目主持人顾晓繁为师,以食+性留住男人。陈家桥在汤水滋补下却日见委靡,脱发、掉眉毛、口吐白沫,医生诊断他食物中毒。陈家桥不得不回到原配那里,而他的妻子燕子正是假冒顾晓繁的女人,利用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以自己的菜配上Coco的菜谱,如果丈夫只吃一家饭,只会延年益寿;同时享用两个女人,结果是慢性中毒。燕子希望用这种方式告诉陈家桥,“一个男人不能吃两家饭”,自以为掌控一切的她却走向崩溃。因为丈夫花心失去孩子与子宫的燕子把陈家桥和Coco软禁,希望怀孕的Coco能把孩子留给她。但这时她又发现了丈夫与许多女人的艳照,他每有过一个女人,就送她一套房子,他像段正淳一样收集女人,每张照片后面记录着他自私的、孩子气的感想。一夫两妻平静地做饭,配合默契,陈天桥吃了很多虾,配上大瓶的维C,把自己浸在浴缸中,完成了不自由、勿宁死的仪式。燕子和她的偶像顾晓繁一样,选择了跳楼。只有Coco的生活还在继续,她没有打掉孩子。

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津津乐道那份有毒菜谱,心怀鬼胎的丈夫会担心妻子有样学样。一位观众形容他观影前后:看完《双食记》出来的男人们神色紧张,急促拿出一根烟点上,对老婆、女友呵护备至,穿衣服、系围脖。他在妻子强迫下也不幸成为其中一员,散场后他偷偷端详老婆的表情,发现她似笑非笑了很久。

Coco的第一道菜:椒姜羊排煲,易学易做,壮阳催情。燕子的第一道对应汤:仙茅牛子南瓜汤,目的壮阳催情。牛子即牛睾丸,和羊排有同样的功效,南瓜是温补食材。妻子为了取信于情敌,必须先煎熬自己的忌妒心。第二道菜:香酥脑花,以形补形、以脏补脏,补血健脑。芹菜香干、蚝油洋葱鹅翼、青瓜水蛋。 对应汤:花生乌鸡炖参汤,菜谱合成目的:伤肾伤元气,使他力不从心。脑花安神补脑,乌鸡止咳提神,但是脑花与盐、酒在一起会影响男子性功能,鹅翼洋葱有伤肾功效。其他的配菜目的是显得很家常易学,降低男主人公的戒心。第三道菜:清蒸大闸蟹,肉肥味鲜,通络固精,清热解毒。板栗咕噜肉、酥炸香蕉、杏仁双菇。对应汤:番茄芋头牛肉羹,菜谱合成目的:伤害脏器,针对胃、肝、脾等部位,让他肚子痛。

这里面有一个bug,螃蟹实际与柿子不能同吃,这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常识,柿子性寒,含大量的果胶和柿胶酚,未熟透的柿子还含有红鞣质,柿胶酚红鞣质遇到胃酸可凝结成块。柿子吃得过多,凝块可能变成硬块——胃柿石,对胃黏膜造成损害。蟹肉含丰富的蛋白质,柿子含许多鞣酸,蛋白质遇到鞣酸也会发生凝结。拟这份菜谱的导演赵天宇实在找不到以柿子为原料的菜,只好用番茄代替。有人吃牛肉、板栗引发过呕吐,因此这两种食物配在了一起。第四道菜:豉爆鲶鱼,味甘性温,补中益阳。韭菜木耳、皮蛋豆腐、胡萝卜肉丁。对应汤:麦冬菠菜猪肝汤,菜谱合成目的:烧心,针对心脏,让他心绞痛。第五道菜:田螺+鳖肉,菜谱合成目的:中毒。第六道菜:炖鸭+羊肉,菜谱合成目的:中毒。第七道菜:虾类+维生素C ,可生成砒霜,致死。

这份菜单让导演赵天宇费尽心思,特地聘请了中医顾问,大剂量的维C和海鲜才能生成三价砷,因此要先铺垫让陈家桥脱发的菜,维C可以治疗脱发。每个人的体质对食物的反应并不一样,《双食记》的原小说作者殳俏就尝试过相克食材一起吃食用,并没有出事。中医提到的禁忌食物非常之多,赵天宇说,他也是查资料的过程中第一次知道花生与黄瓜、菠菜与豆腐不宜放在一起,但这几样是非常频繁使用的搭配。一般情况下,只要两小时内不同时食用相克食物问题就不大。“东方哲学讲度,饮食、医学都要有度,食补、食疗、食毒,一线之间。”《双食记》中真正相克的不是食物,而是性。赵天宇说:“男人舍不得自己,总要给自己留些空间,哪怕只是一点点,美其名曰叫自我,不如说是自私。而女人褒扬的是牺牲精神,是死磕,是不要自我,其实这才是占有欲。饮食男女,说到底都是欲望,与爱无关。”

殳俏的小说是三段式的,男主角小时和爸爸一起吃两家饭,长大后继承父亲衣钵,两个情人为了教训自鸣得意的男子,联合起来捉弄他,而这个男人几年后发现妻子也在暗暗地做着两家饭,只是情夫的待遇比他好得多。殳俏想写饮食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因为贪婪,所以伤人伤己。

李安的自由

看金马奖颁奖上说起李安的新片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突然有一种感动的感觉。几年前我看过这本书,非常奇妙的作品。一个少年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共同漂流了227天,他没有被它吃掉,它也没有饿死,这本书包含的生存智慧是钢铁丛林中的人们闻所未闻的。

作为小说它有无限遐思的空间,拍成电影一定是个艰难的工程,动物、孩子、海是最不可控制的元素。没有明星,拍摄困难,注定这是块难啃的骨头。我所感动的是李安这些年来一直在拍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不可否认的,他是华人导演中拥有最大自由度的,其他导演不可能不考虑投资方,不考虑前途。张艺谋要挣钱,所以有了《三枪》;冯小刚为了拍大片,努出个《集结号》;陈凯歌想忘记《无极》,转回到《梅兰芳》;陆川八面玲珑,很精明地选择《南京南京》;贾樟柯也想有票房,拍了一堆没票房的片子。

每个人都揣着自己的小心思,我相信,他们手头都有很多本子,其中一定有自己最想拍的,也许因为审查制度,因为投资,或者别的,但不要总把原因归到他人身上,更多的是因为个人私欲,他们拍一些自己都不喜欢也不想看的题材,底气不足捏着鼻子上桌摆给观众,然后妄图用一通忽悠强迫观众相信那是盘佳肴,实际底下铺着烂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