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
3362400000001

第1章 诗歌 (1)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

康桥(Cambridge)是英国东南部的一座城市,在伦敦以北约80公里,现多译作剑桥。那里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剑桥大学。徐志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又来到这里求学,后经英国学者狄更生推荐,成为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特别生。当年,徐志摩结束了在这里的学业启程回国时,曾写下一首题为《康桥再会吧》的长诗,1926年还写作了题为《我所知道的康桥》的散文,在其他的文章中也屡屡提及康桥。在康桥的种种经历对徐志摩影响至深。1928年,诗人再次造访康桥,之后经印度回国。船行至中国海上时,他写作了这首《再别康桥》。此诗是徐志摩的得意之作,也是徐氏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阅读指导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美文解读

离愁别绪早已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写尽,这首《再别康桥》却仍然撩拨我们的心弦。与初试锋芒时真挚却略显青涩的《康桥再会吧》相比,这首《再别康桥》在艺术形式上可谓有登峰造极之势。诗行错落有致,首末两节回环复沓,遥相呼应。每行诗句两顿或三顿,每节偶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余音袅袅。全诗体现出的高度的建筑美与音乐美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诗中所传达出的真挚情感也是此诗广为传颂的重要原因。

康桥是徐志摩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他在《吸烟与文化》中深情地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的胚胎的。”康桥不仅教授诗人西方文明,更给予了他心灵的洗礼,性灵的启蒙。

经过多年的沉淀,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更加沉郁深刻。他以朝圣的心情面对康桥,生怕自己的到访与离去惊扰了康桥。诗人一开篇就连续使用了三个“轻轻的”,之后悠悠三个“悄悄”,就连夏虫都为诗人沉默。可以说这种静谧是全诗最主要的基调。诗中表达的情绪看似这般静静的,淡淡的,仔细品来便觉得静水深流,其中有多少欲说还休的离愁别绪,有多少历久弥新的经历,又有多少挥之不去,却又追不回来的情愫。以至于诗人让今晚的康桥沉默,让这最美最动心的记忆静静地流淌,铺陈出一幅世人心目中最迷人的康桥图景。

康河畔那位令诗人倾慕不已的可人儿再也无法成为他的新娘,而黄昏中河畔金柳在康河中的倒影还是令人神往。诗人对康桥的缱绻眷恋让他甘心做一棵水草,在康河中得到浸润滋养。回到魂牵梦萦的康桥,诗人自然要细细体味这梦的斑斓。诗人能满载一船星辉,却带不走一片云彩。云彩究竟是不带走,还是带不走,这要留给读者去猜想了。诗中绚烂多彩的想象,摇曳生姿的比喻让诗人内在的思绪与外部环境事物完美地契合,物我相忘,交融,沉醉……融入了诗人无限情思的康桥是如此柔美流丽——那是徐志摩的康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阅读指导

这首诗发表于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一号。此诗发表之后,给徐志摩带来了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徐氏的“标签”之作。全诗共六节,每节的前三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回到生命本体中去”的诗歌理想。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美文解读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一句反复吟诵,一咏三叹,所表现的情感却是似同实异。熟悉徐志摩情感生活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段罗曼史的影子。徐志摩与陆小曼饱受社会舆论指责的婚外热恋,历经波折,最终修成正果。然而这段罗曼史却并没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从这首诗中,不难体察徐氏对婚姻生活的悲观失望。但只是模糊,被这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吹来的风吹淡了。风是和煦,还是凛冽,“我”无从感知,“我不知道”,也并不在意。“我”所关注的是沉浸在梦中的感受。自我世界的悲喜决定着“我”或沉溺,或彷徨的心境。

全诗的情绪波荡起伏,在梦中由喜而悲,最终又在梦中得到释然的解脱。是情爱的困惑,还是政治的讽喻,抑或是世间种种,不得而知。人生的许多体验都在这几段回环往复中呈现。尽管书写的并非是积极的心绪,却依然以优美整饬的形式呈现。在徐氏的笔下,忧郁也是如斯美丽。

偶然

阅读指导

此诗写于1926年5月,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1928年,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五幕话剧《卞昆冈》时,又将这首诗作为第五幕中老瞎子的唱词。剧中主人公卞昆冈的爱妻病逝,为使孩子阿明有人照顾,娶李七妹续弦。之后,阿明为继母及其姘夫所害。临死前,阿明请赶来的老瞎子为其弹唱这首《偶然》,转达对父亲的爱,也表达了他对老瞎子的爱。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美文解读

徐志摩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与陆小曼热恋中最为煎熬的时期。他所面对的不仅是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更有陆小曼在困境中流露出的犹豫和退却。在这种痛苦与纠结的心境下,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篇。云映波心是转瞬即逝的交汇,不惊不喜。虽能海上夜逢,旋即却要各奔东西。然而纵使相忆或相忘,也不改偶逢一刻彼此的光亮。诗人以两幅偶会的场景,写出了世间情爱的种种微妙,于孤寂感伤的氛围中又透露出丝丝的豁达与释然。

这首诗每节第一、二、五行的长句押韵,中间两行的短句押韵,形成了aabba的韵式。长句几乎均是一行三顿,短句为一行两顿。全诗韵致协畅,极具音乐美。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朗朗上口。卞之琳赞此诗为徐志摩诗作中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

除了音乐美,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中,也堪称是别具一格之作。“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而诗人却能使之形象化,并置入象征性的结构之中,使得本诗清新隽永,余味无穷。

半夜深巷琵琶

阅读指导

这首诗刊载于1925年5月20日《晨报副刊诗镌》,后收入1928年出版的《翡冷翠的一夜》诗集中。半夜深巷的琵琶,在这荒凉沉寂的时空之间骤然响起,凄苦而哀婉。全诗整齐且富有变化,短句诗行押韵,并多次换韵,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悦耳,宛若一支琵琶曲,悲切而不沉寂,与诗既凄迷又冷艳的抒情风格相一致,达到了心曲与琴曲的统一,也使诗歌具有了形式上的美感。

又被它从睡梦中惊醒,深夜里的琵琶!

是谁的悲思,

是谁的手指,

像一阵凄风,像一阵惨雨,像一阵落花,

在这夜深深时,

在这睡昏昏时,

挑动着紧促的弦索,乱弹着宫商角徵,

和着这深夜,荒街,

柳梢头有残月挂,

啊,半轮的残月,像是破碎的希望他,他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

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

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等你去亲吻!

美文解读

“半夜深巷琵琶”是对特定时间特殊空间内声音的描绘。这深夜中骤然响起的琵琶声,不禁使人对此引发诸多的猜想。在夜半时分半睡半醒之间的惨惨戚戚的声响,听着不免格外惊心。紧促杂乱的旋律和着深夜中荒街的场景,更加剧了紧张的情绪。这时“他”出现了。他为何希望破碎,为何在这残月的深夜癫狂呓语?他是疯子,是囚徒,还是洞穿光阴世事的方外人?他和他背后的故事让人惊惶又令人好奇。坟墓是死与生的界限,使全诗更添了几分鬼魅的气息。“等你去亲吻”的连续使用,感情炙热、强烈而迫切,透露出“她”对于爱执着甚至偏执的追求。

渺 小

阅读指导

此诗最初发表于1930年12月《新月》月刊的第三卷第十期,1931年被收入徐志摩自编的最后一本诗集《猛虎集》,是徐志摩后期创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我仰望群山的苍老,

他们不说一句话。

阳光描出我的渺小,

小草在我的脚下。

我一人停步在路隅,

倾听空谷的松籁;

青天里有白云盘踞,

转眼间忽又不在。

美文解读

一人独听空谷松籁,群山静默,小草不语,有惬意也有禅意。碧海云天的景致转瞬即逝,云缥缈不定,显出自然之不可捉摸,也映衬出“我”的“渺小”。小诗清新隽永,余味无穷。

这首小诗每节一、三两行和二、四两行字数相同,第一行与第三行押韵,第二行与第四行押韵,两个小节形式结构相同,在结构上极其工整。全诗中除了“我”,余下的便都是大自然。犹如一篇短小的游记,“我”在与大自然接触中,表露出对自然的欣赏与敬畏,又透出些许人生的玄思。

乡村里的音籁

阅读指导

这首诗被收录在徐志摩自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中。全诗优美的景物描写和新奇独特的想象,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诗人对童年强烈的留恋。

小舟在垂柳荫间缓泛——

一阵阵初秋的凉风,

吹生了水面的漪绒,

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

我独自凭着船窗闲憩,

静看着一河的波幻,

静听着远近的音籁,——

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

这是清脆的稚儿的呼唤,

田野上工作纷纭,

竹篱边犬吠鸡鸣:

但这无端的悲感与凄惋!

白云在蓝天里飞行:

我欲把恼人的年岁,

我欲把恼人的情爱,

托付与无涯的空灵——消泯;

回复我纯朴的,美丽的童心:

像山谷里的冷泉一勺,

像晓风里的白头乳鹊,

像池畔的草花,自然的鲜明。

美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