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汉那些事儿
3369300000011

第11章 如履薄冰(1)

1、 邓太后执政

公元105年冬天,汉明帝病逝,空悬的皇位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刘隆继承。既然是刚出生不久的小皇帝,要他管理朝政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于是,和帝的老婆邓绥邓太后站了出来,一手揽下重任,说刘隆懂事之前,国家事务就由她代为处理。

说起邓太后,这的确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她虽然身为旧时代的女性,但从小就好学,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读史书,等到长大了,还经常和家里的哥哥们探讨问题,才华也远在他们之上。

邓绥十五岁的时候,便被选进宫给和帝当嫔妃。因为年轻貌美,又博学多才,很快得到了和帝的青睐。当时,和帝已经娶了大老婆阴皇后。阴后见老公的注意力被邓绥分去后,很不开心,暗地里咬牙切齿,“看着吧,全天下的小三都不是好东西!”

可惜的是,邓绥这个小三简直完美得无可挑剔。她不仅留住了和帝的心,还跟宫中的人关系都搞得很好。邓绥平易近人、勤俭节约,很得大家的喜爱。不仅如此,她对阴后更是毕恭毕敬。只要跟阴后一同晋见和帝,她从来不敢跟阴后并坐,就连走路说话都谦让不已。阴后看着更不爽了,她本来还想挑出点毛病,让邓绥的形象在众人心中来个大逆转,结果希望落空。

后来有一次,和帝生了重病,邓绥衣不解带地照顾他。阴后见了,便恨恨地说:“哼,等我老公死了,一定让你和你全家都活不了!”谁知这话被宫女们听到了,跑去告诉了邓绥。

邓绥悲痛万分,在众人面前哭诉:“我平日侍奉皇后也算尽心尽力了,怎么到头来还得不到好呢?唉,现在皇上卧病在床,反正我也活不了了,倒不如祈求上天,让我代他去死好了。”说着,她就要服毒自杀。

大家一见,连忙上前劝阻。有个宫女急中生智,便随口扯了个谎:“您别想不开了,太医们都说皇上病情已经大有好转,皇后娘娘是奈何您不得的。”邓绥听她这样说,才断了要自杀的念头。

说来也巧,和帝的病情在这之后还真的好起来了。当他听说邓绥愿意代他去死这件事后,对她更是宠爱有加。而阴后的泄愤之语也同样传入了他耳中,从此以后,他更不把大老婆放在心上了。

最终,阴后被废,邓绥顺势坐上了皇后之位。等到和帝病逝,她便开始执掌大权。邓太后刚上台没多久,便下令:“老百姓们的日子不好过,我既然身为国家领导人之一,更应该以身作则。从今以后,我的吃穿用度都要有所缩减,每顿饭只能有一个肉菜,绝不铺张浪费。各个地方每年要进贡给宫里的东西一律减半,而宫中人员太多,我也要精简一部分。”之后,她果真一切从简,遣散了很多宫女回家,宫中的花费也由此省下不少。百姓们见她说到做到,都对其交口称赞。

邓太后从执政开始,就力图做到明察秋毫。有一次,她去监狱视察,遇到一个被人冤枉的死刑犯。这个犯人看见太后来了,本想为自己申一下冤,可惜看管人员在场,他不敢乱说话。当邓太后看到他时,他只是直直地盯住太后,一言不发。

邓太后是个细心的人,看见这人这副模样后,就让人把他押上来,亲自审问。后来,又几经查实,才确定这个死刑犯是被冤枉的。于是,当即便给他平反申冤了。说来也巧,在处理完这件案子没多久,久旱的京城却突然下了场大雨,旱情得到了缓解。邓太后很开心,这是老天爷在奖励我呀,当下决定,从今以后如果再遇到旱灾,就去监狱视察。

阿龙记事贴

野生的娃子好养活

和帝皇子不少,但大都夭折。和帝以为宦官、外戚在谋害他的儿子,便将剩余的皇子都送到民间抚养。和帝死后,皇长子是刘胜。但刘胜有病,多年不愈。邓后便将出生才100多天的刘隆迎回皇宫即位。但皇宫就是有魔咒,刘隆继位不到一年就夭亡了。邓太后为继续把持朝政,与邓骘兄弟定策,立13岁的刘祜为帝,是为安帝。

邓太后虽然在治国方面很有一套,可毕竟是藏在深宫的女人,处理政事的时候有很多束缚。为了掌握大权,只好找可以信任依赖的娘家人,于是任命邓家的兄弟子侄为官,必要的时候还让他们做代言人。

但随着邓家的势力越来越大,邓太后也有些着急了,暗自说:“外戚乱政这种事可没少发生,我英明一世,千万不能让这事毁了我的名声。”为了抑制外戚的势力,她便开始重用宫中的太监,给他们官做,让他们帮忙处理国家大事。就这样,外戚、宦官、官员这三大势力的正式交锋由此开始。

从二十五岁开始,邓太后执掌国家大权长达十六年,公元121年,她病逝于洛阳,跟和帝安葬在一起。

阿龙辞典贤后邓太后

在东汉得势的几大外戚集团中,邓太后还算是贤后。邓氏在窦氏之后,外戚倾覆的教训使她时刻注意家族的影响。邓太后多次下诏,要求邓氏姻戚注意形象,严格要求自己。邓氏兄弟在此管教下也大都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邓太后哥哥邓骘之子邓凤曾私自接受中郎将任尚的马匹,后来任尚犯法,邓骘主动将妻子及邓凤送官请罪。这些都离不开邓太后对家族的严厉管束。

【阿龙看热闹】

权力面前人人平等

要说女权主义的代表,邓太后绝对当仁不让。她执掌政权的时候,虽不像武则天那样做了皇帝,但自称“朕”的时候并不在少数。在执政的十几年中,她虽然兢兢业业,但当有人劝她放手,把皇权交还皇上的时候,这个曾经在众人面前百般谦逊克制的女人,却毫不犹豫地狠起来,死抓权力,把持着政权。因为她的缘故,宦官和外戚更加嚣张。

可见,权势是诱人的,就是邓太后那样的完美女人,也因为舍不得权力,做了东汉政权混乱的始作俑者。

2、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东汉的皇帝们都信奉儒家治国,就是在邓太后这样的女子掌权时,儒家的老大地位也没有改变。既然领导们倡导儒家思想,底下的知识分子跟风的就不在少数,这当中最出名的就要属杨震了。

杨震的先祖当中有不少人做过官的,但这其中并不包括他老爸杨宝。杨宝是个知识分子,可他跟严子陵那些人一样,喜欢隐居避世。有一段时间他曾经以教书为生,从杨震的一生看,他受老爸的影响很大。

杨震从小就聪明好学,儒学方面的东西更是门儿清。然而,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朝廷征召人才做官,他却一口回绝了,并说:“当官就免了吧,本人从小便立志当老师,发扬儒家文化。”

说到做到,从这时起,杨震便开始自己办学校、收学生。杨震的私人学校开在华山一带,很多人听说后,都想来求学。他很开心,便当众许诺:“从今以后,只要是想学习的人,我一概接收,无论贫富、无关贵贱,所有人都是我的学生,我一定平等对待。”

杨震这一教书就教了整整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他的学生达到了三千多人,声名远扬,很多人都称他是“关西孔子”。由于他的知名度太高,朝廷的人再也不能置之不理了。有个叫邓鹭的将军因为欣赏他的为人和见识,就把他征召到自己手下。杨震很无奈,他本来想当一辈子老百姓的,结果到头来,还是离不开官场。

杨震虽然年纪大了,但自身的学识和名声很高,在仕途方面称得上平步青云,很多官员都羡慕不已,他无论走到哪儿,总有很多人想跟他结交。一次,有个叫王密的官员就去拜会他,两个人相谈甚欢。

到了晚上,王密又带着十斤黄金来见他,并说:“我知道你从来都不收礼,但我真的是有心跟你做好朋友的,这些黄金你就收下吧。”

杨震脸一沉,就说:“你既然是我的朋友,那怎么还不了解我的为人呢?”

王密嘿嘿一笑,“我知道你是不好意思,不过大晚上的,谁都不知道我来你家,至于收黄金这事,又有谁能知道呢?”

杨震把递到自己面前的黄金推出去后,便正色说:“这件事情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你怎么会说没人知道呢?你别再废话了,这东西我是不会收的。”王密见他义正词严的模样,立时红了脸,愧疚地抱着黄金离开了。

后来,杨震的官越做越大,他就不接受任何人的私下拜见了。他还要求自己的家人勤俭节约,饭菜也多是素食,出门逛街都是走路,从来不坐车。有人就劝杨震:“你现在当了官,闲钱也比较多,应该多买点房产土地,将来也好留给子孙后代不是?”

杨震当场回绝:“房产什么的都是浮云,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我的精神传给他们,让他们跟我一样,将来做个清清白白的官员,这不是更加重要吗?”

他的正直清廉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然而最后,杨震却被朝中的官员陷害致死。他死前告诉家人:“人的生死本来再寻常不过了,可我遗憾的是自己没能铲除朝廷的奸邪。我死以后,你们就随便找几块木板做棺材,用粗布给我做件寿衣好了,也不用专门给我埋在祖坟,祭祀之类的也免了,我实在是愧对先祖啊。”

杨震死后,百姓们都很伤心。后来他沉冤昭雪时,很多人都专门去参加他的葬礼,缅怀这个清正廉洁的官员。

阿龙辞典东汉士族

弘农杨氏自杨震以后,后代不断出现能人,出了很多高级官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文化传家的世代大家族——士族。东汉这样的士族还不少,如袁家,第一代是章帝、和帝时代的司徒袁安,后代几世公卿,地位显赫,直至袁绍给曹操消灭为止。士族以文化为尚,多家传六经,弟子、门生众多。与后世的王、谢等士族相比,东汉士族都是家族子弟一代接一代打拼出来的。

【阿龙看热闹】

人做事,天在看

总听人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其实这话无关迷信,而是告诫人们,人生环环相扣,你做的每一件事,汇聚成你当下的人生,也构筑了你明天的命运。因此,多做善事,总会有福报;而作恶多了,难免会被人嫉恨。

3、 虞诩增灶破羌兵

公元115年,东汉边境的羌族发生叛乱,冲击政府,驻守在边关的汉军遭遇连连惨败。身在后宫的邓太后着急了,便跟朝中的官员们说:“咱们大汉好容易混到今天这份上,怎能容许几个羌族人来搅局呢?我看虞诩这人还不错,就让他去平叛羌人吧。”

邓太后很有眼光,她深知虞诩是个有才能的人,尤其是他在边关混了很多年,从军打仗这些事更是了如指掌。其实,虞诩最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个读书人。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再加上天资聪颖,没多久,四邻八乡的人们都知道虞家出了个好儿童。

虞诩当官以后,有次被派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去平叛反贼。当地的官员见到他后说:“你一个知识分子,待在朝廷里给领导们出出主意就行了,怎么还跑到这种偏远地方来跟叛贼打交道呢?”

虞诩回答:“我虽然是个读书人,但现在既身为朝廷官员,就要听从组织调令。你尽管把朝歌交给我吧,我自有办法平乱。”

虞诩就在全城范围内招募勇武的人,并把他们分为三等:上等是一些打劫强抢的人,中等是一些善于偷窃的人,下等则是一些不务正业的人。他把这些人聚到一起,请他们喝酒吃饭,并说:“我知道你们都是有罪的人,但如果你们回去以后,诱使自己的同伙出来偷窃抢劫的话,我就免了你们的罪责。”

众人本以为这次必死无疑了,没想到虞诩这么通情达理,当下便喜出望外地答应下来。等他们回去后,果真鼓动同伙出来烧杀抢劫。而虞诩早已在他们出没的地方布下士兵,等犯罪团伙一出现,他一声令下,士兵们便全数冲出去,把人给抓住了。叛乱者经过这件事后,实力大减,就渐渐偃旗息鼓了,百姓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安定。

虞诩的政绩传到邓太后这儿,她就顺势把平叛羌族动乱这件事交给他处理了。虞诩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有干大事的机会了,忧的是朝廷只给了几千兵马。他很着急,暗地里说:“咱是去打仗的,羌族那边不知道有多少精兵猛将呢,我倒好,手中的兵马也就两千多。一个不小心,我和这帮兄弟都得葬身沙场了。”

阿龙记事贴

积善之家有余庆

虞诩的祖父虞经,在县里做法官,办案公正,且为人仁慈,每次要上报死刑犯的时候,会伤心得吃不下饭,为之流泪。老年时,虞经感叹说,我办了一辈子的案,只做好事没做过坏事,我的后代里也该出一个九卿级别的大官吧!所以给孙子取字为“升卿”,后来虞诩果然做了大官,官至尚书仆射。

他心里焦急,但表面还是很镇定,在临行的时候还胸有成竹地鼓舞士气:“你们尽管放心,羌族人根本不足为惧,我也已经想好对付他们的办法了。”

谁知,一行人刚出发没多久,便碰上了几千羌族士兵。虞诩立刻下令,让所有人停止前进,还马上写信给朝廷,说自己兵力不够,请求支援。羌族人知道了都说:“官军那边要派援军过来了,咱们现在才几千人,还是不要妄动为好。”之后,他们随便抢了点儿东西就撤了。虞诩便赶紧领着一帮士兵,偷偷地继续前进。

一路上,他告诉士兵们:“从现在开始,我们每天只走百里路。大家在停下来做饭休息的时候,要挖比前天多一倍的灶坑,让敌军产生错觉,以为我们正在扩充兵力,才不敢贸然攻击。”士兵们一听,都连连称这是个好主意。果然,尾随其后的羌兵见到官军留下的灶坑后,都觉得他们的兵马不少,便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等官军安然到达目的地后,虞诩又开始整编军队。他招兵买马,迅速组建起一只骑兵队伍后,就拉开了阵势和羌族的作战。起初,羌兵因为不了解他们的实力,只好试探着进攻。虞诩就让大部队的人马藏起来,还让负责射箭的士兵用小弓箭。羌兵一看,都哈哈笑起来,说:“我还以为官军有多厉害呢,结果不仅没人撑场面,就连射出来的箭都毫无威力。”

于是,羌兵这边的将领下令,让主力部队勇往直前,发起猛攻。虞诩一看,赶紧让射箭的士兵换上威力极大的强弩,以二十弩为一组,同时射向一个敌人。利箭离弦,箭无虚发,看着转眼之间就变成刺猬的同伴,羌兵都心惊胆战:“官军把我们骗了,他们就是要等我们全力进攻的时候,才杀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啊!”

想到这儿,羌兵纷纷掉转头,就要往回跑。虞诩见了,立刻率军追赶,见人就杀。当死伤过半的羌兵好容易逃到黄河边时,早就埋伏在这里的官军又突然杀出。羌人的将领们当场崩溃,大哭着说:“天杀的官军,还让不让我们活了啊!”

官军们可不理这些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家伙,都提刀拔剑地冲过来,奋勇杀敌。很快,这场来势凶猛的叛乱就告一段落,大汉的边关重新恢复宁静,虞诩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阿龙辞典羌族

羌族的历史和匈奴一样古老,传说是被舜帝远迁的三苗族的后裔,《后汉书》里就有专门的一卷来讲羌族。西汉最大的外患是匈奴,而对西羌作战就是东汉政府最大的军事支出之一。东汉初年,受马援镇抚,边境很安静。但随着后任者的强弱,诸羌叛服无常,就这样打打停停继续了数百年,直到东汉灭亡三国归晋,都没有彻底平定。

【阿龙看热闹】

假亦真时真亦假

战场如人生,对决时总是真真假假,虚实难辨。虞诩就是抓住了这点迷惑敌人,这才能以少胜多,以弱打强。看来,要想分辨战场上的真假,只有深入敌人内部调研,有真凭实据,才能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4、 命硬的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