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汉那些事儿
3369300000012

第12章 如履薄冰(2)

邓太后掌握大权的十几年间,有不少王公大臣都反对她执政:“政治是男人的事,你一个女人不好好待在后宫,出来凑啥热闹?”

邓太后是个女权主义者,她此时正在自己的事业平台上发光发热呢,怎么可能把手中的大权交出去?于是,她不仅紧握重权,更暗下决心:“咱这辈子就喜欢当政治家,不把这工作做到退休病死的一天,誓不罢休。哼,谁也别想阻挠我,从今以后,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她在维权方面的铁血政策,让很多想劝谏的官员都止步不前。然而,谏官当中有一个不怕死的二愣子,他便是杜根。杜根的老爸杜安很出名,十三岁时就进入国家兴办的太学读书,才华在很多成年人之上,那里的学生和老师都称呼他“小神童”。

既然是“小神童”的儿子,遗传基因就不会差到哪儿去。杜根的学问不差,可惜在为人处事方面,跟老爸差了十万八千里。他见安帝的年纪越来越大,而邓太后还在政界指手画脚,就不满意了。

为此,他专门写信给太后:“咱们的皇上年纪越来越大,太后您也应该让他学习一下怎么处理国家大事了。再说了,您在政坛都混了这么多年,难道就不想过过清闲日子?我看,您不如趁着现在还年轻,把位子让给后来人,自己也好享清福不是?”

邓太后当场就发飙了,怒骂道:“我虽然是个女人,但这些年来不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发牢骚!既然这样,就别怪我杀鸡给猴看!”说完,她就派人把杜根抓来,在大殿上审讯。

杜根是个硬脾气,见到太后还继续劝说:“您就是把我抓来也没用,俗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难不成您还真想干一辈子?”

邓太后怒不可遏,随即下令:“把这个二愣子给我打死!”侍卫们领命后,便匆匆找来一个白布袋,把杜根装进去捆上。还不等杜根反应过来,一通乱棍就朝他打去,没多久,布袋就从白变红,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血腥味儿。

行刑的人见布袋里没有动静了,便说:“太后,杜根已经被打死了。”

邓太后冷笑一声说:“那就把他扔出宫外吧。从今以后,谁还要再劝我交出大权的话,杜根就是个例子!”看着杜根的尸体被拖出殿外,官员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说来也巧,负责给杜根行刑的这位,是杜根的粉丝,一向很仰慕他,现在见偶像有生命危险,在下手的时候就用上了一些技巧。所以杜根被运出宫外后,便慢慢醒转过来。就在这时,太后派来验尸的人也赶到了。杜根虽然是个较真的人,但在生死关头,他总算把脑筋转过来了,心下暗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可不是硬碰硬的时候,先装死躲过这关再说。”

于是,当验尸人员过来时,他急忙屏住呼吸,骗过了在场的人。后来,等众人走了,杜根依然躺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他知道,邓太后现在正在气头上,说不准啥时又叫人过来验尸。如果自己现在逃跑的话,不就暴露自己没死的讯息了吗?

杜根为了活命,一直躺在地上装死。三天后,路过的行人见他满身血污,连眼睛里也生了蛆,纷纷叹息,说前几天还生龙活虎的人,现在竟然一命呜呼,真是生死无常啊!

阿龙记事贴

富贵是要付出代价的

有权有势是好东西,富贵是好东西,但不知满足,就要付出代价的。邓太后去世后,邓家失势,邓氏兄弟被撤官,没收资产田宅,有的还流放远方,很多子弟被迫自杀。东汉外戚多是如此下场,在台上时威风八面,一旦垮台,基本都被灭族。但外戚们还是以飞蛾扑火般的勇气往上闯,真是令人叹息呀!

邓太后听说后,便断定杜根魂归九天,这辈子彻底没戏了,索性就淡忘了这件事。而杜根在地上装了三天死人,估摸着自己应该没危险了,便趁着天黑爬起来,偷偷逃跑了。他这一逃,就是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中,他在宜城山里给人打工,做个酒保。日子长了,店里的人都觉得他品性很好,便对其尊敬有加。

后来,邓太后去世,邓氏家族也迅速败亡。皇帝想起了多年前正义直言的杜根,便下令说:“杜根敢于直言,虽然他早就死了,但咱也不能亏待他的子孙啊。要不把杜家人找出来,该封赏的咱都别吝啬。”

杜根听说这个消息后,便跳出来“自首”:“皇上,咱还没死呢,要不您连我一块封赏得了。”

天下人都大吃一惊,“这么多年,你既然没死,外人也就算了,怎么都不跟家里人联系联系?”

杜根便回答说:“我一直在宜城山里打工来着,怎么能算失踪呢?况且我的行踪一旦被暴露的话,亲人朋友不都要遭殃了吗?”之后,他得到了封赏,继续做官,直到七十八岁才去世。

阿龙辞典奶妈干政

小人物也有大历史,别小看了乳母(奶妈),在整垮邓氏家族的事件中,安帝的乳母王圣立了大功,从此深得安帝信任。于是,王圣和她的女儿伯荣勾结宦官,把持朝政,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安帝多次派她们母女前往甘陵扫墓,沿途前呼后拥,郡县官员夹道迎送,有的郡守和王侯还迎着她们的车子叩首行礼。把乳母这工作做得如此有声有色的,真是少见,怕是只有明朝熹宗的乳母客氏才有得一拼。

【阿龙看热闹】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惨遭灭国。但他忍辱负重,甘愿到敌国去当奴隶,鞍前马后地伺候吴王夫差。历经千难万险,他才得以回到故里,重整旗鼓,最终让夫差身死国灭,自己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杜根装死的故事却更能引起人的同情和共鸣。杜根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在危险面前“装死”十几年,等待时机,终于获得平反,并继续自己的事业,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5、 “十九侯”事件

公元125年,年仅三十二岁的汉安帝突然病逝,留下十一岁的独子刘保和老婆阎皇后。按理说,他的皇位应该由这个唯一的儿子继承,可阎皇后却不愿意。她说:“咱当个皇后不容易,结果还遇上老公早死,害我都没生下一儿半女。哼,既然现在要当皇帝的不是我儿子,那换谁当不都一样?”

她找来自家的哥哥阎显,“前边几个皇后都在大汉的政治舞台上玩了一把,要不我也上去混混?等我掌握大权后,咱们阎家还不平步青云,大出风头?”

阎显心动了,当下便找来一帮政界人士,想方设法地废了刘保的太子之位,把一个年纪更小的亲王之子——刘懿——扶上了皇位。就这样,阎家出头了,阎皇后在半夜睡觉时都会笑醒,而阎氏兄弟更是在朝中为所欲为,朝中的官员们都敢怒不敢言。

可惜,刘懿这人无福,只当了两百多天的皇帝,便骤然病死了。阎家人为了保住权位,不得不向全国发出诏令:“虽然小皇帝驾崩了,不过好在咱刘家的子孙遍布天下。要不你们带着皇子皇孙,来洛阳PK一下,咱们到时就选出最优秀的人做皇帝。”

阎家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不过他们忘了,朝中还有很多不服他们的官员,甚至就连后宫的宦官也心有不服。当时,有一个叫孙程的宦官很不甘心,“先皇死了,他阎家就敢为所欲为。那咱在宫里混了这么多年,还会没资格跟你们一较高下吗?”

于是,孙程私下里召集了一帮宦官,鼓动说:“现在大汉处于危难时刻,咱们好歹算是半个男人,难道不应该在这种时候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定尽一份力吗?”

宦官们见他突然小宇宙爆发,很是好奇,便说:“你有啥事就明说吧,只要有利可图,还怕我们不跟上?”

孙程便说:“安帝死后,本来继承皇位的应该是刘保,结果阎家人从中破坏,才出现现在的局面。如今他们又想重立一个傀儡皇帝,作为朝廷的一分子,咱们难道不应该拨乱反正吗?要我说,咱不如把刘保请进宫,让他当皇帝,一来了了先帝的遗愿,二来咱们也立了大功,到时候还怕没好处拿?”

阿龙记事贴

一夫一妻制的好处

东汉换太子的事情多次发生,往往是因为皇后和外戚势力从中作梗。安帝皇后阎氏,深受安帝喜爱,但阎后不育,安帝立李夫人之子刘保为太子。李夫人已被阎后毒死,阎后怕太子将来对她不利,就向安帝进谗言,安帝经不起阎后的枕边风,将刘保废去。出现所有这种情况的根源,就是从前皇帝的多妻制,哪个女人得宠,哪个女人就能左右下一任接班人的人选,要是及早实行一夫一妻制,事情就简单多了。

众人一听,都举双手赞成。于是,孙程、王康、王国、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十九个宦官经过一番商量,便开始了夺权之争。

他们因为身份特殊,进出宫门都很容易,便召集了一帮人马,手拿刀剑,气势汹汹地冲进金銮殿,发动政变。阎太后猝不及防,根本来不及找帮手,就被他们牵制住。而这十九个宦官趁机迎立太子刘保进宫,坐上了皇位,史称顺帝。

前一刻还风光无限的阎家就此衰亡,而孙程等人更是借用新皇的名义,把阎氏族人一网打尽,巩固了顺帝的政权。顺帝很开心,坐在宝座上连连夸赞他们,还说:“多亏有你们十几个兄弟,要不朕还不知道在哪儿混吃混喝呢。这样吧,为了表彰你们的功劳,朕决定封你们为侯,今后国家大事就靠你们了。”

就这样,十九个宦官同时位列王侯,他们从此后不仅把持朝政,还和外戚联合起来祸乱朝纲,东汉再也不复往日的辉煌了。

【阿龙看热闹】

“因为……所以……”靠不住

因为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太后要换太子;因为皇帝弱太后强,所以外戚家族要弄权;因为外戚太嚣张,所以宦官们想分得好处,搞了政变;因为在政变中出了力,是功臣,所以宦官们开始嚣张,走外戚弄权的老路……历史往往都是由这种“因为……所以……”在推动着前进,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其实为什么就不能反思一下这种做法呢?为什么就不可以跳出这种“因为……所以”的行为怪圈呢?成大事者须有大智慧,能反思,就是大智慧的一种。

6、 吃皇粮的隐士樊英

顺帝当上皇帝后,就把国家大权交到宦官手中,不过他又转念一想,“咱好不容易坐上皇位,也不能一事无成啊。虽然大事上做不了主,但好歹也应该给国家发掘一两个人才不是?”

打定主意的他便开始给朝廷物色人才,一个叫樊英的隐士就此进入候选名单。樊英跟光武帝刘秀是同乡,名声很大。他不仅书读得多,自己还创立了樊氏学说,很多知识分子都到他的门下学习。时间长了,他在东汉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就有很高的地位。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学者却对当官没兴趣,还在私下里说:“现在的朝廷乱着呢,又是太监又是外戚的,他们个个跟猴子似的在朝廷里活蹦乱跳,咱一个没靠山的小白兔进去以后,不是随波逐流,就是上台三天就被贬被杀,何苦呢?我现在活得够滋润了,才不跟自己过不去呢。”

当顺帝派人带着厚礼,手拿聘书来请他的时候,他就装病不接受。顺帝很没面子,“多少人想当官都没门道呢,我现在一个当皇上的前来请你,你还装腔作势。哼,既然软的不行,咱就来硬的,就不信你不来洛阳走一遭!”于是顺帝下令,派人强行把樊英带来洛阳。

进了首都的樊英依然如故,只要遇到顺帝派人去请他,他就病怏怏地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唉,咱身体不行了,怕是没几天可活了。要是进了宫,把病传染给皇上,那多不合适啊。”

顺帝彻底怒了,就让手下们把樊英抬进宫。他看见皇帝后,也只半躺在椅子上,丝毫没有起来行礼的意思。顺帝气得指着他怒骂:“你不过就是个臭教书匠,朕身为这朝廷里的老大,看得上你才让你当官呢,你有啥好拽的!我劝你还是识相点,要不你的生死就不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了。”

樊英不急不缓地回答:“你虽然是老大,但我可从来没想过要在你手下做事,要求一下平等有啥错?再说了,咱从小到大就只想当个好老师,贫穷和富贵、官位的高低,这些在我看来不过都是浮云。你身为皇上,也不能强人所难啊!”

顺帝听后,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只得压下怒火,暂时把他留在洛阳,希望他有朝一日改变主意。樊英在首都一待就是两年,顺帝为了改变他的想法,天天好吃好喝招待他,他住的地方也是五星级豪华宾馆,走到哪儿都有人伺候。樊英日子越过越惬意,态度也慢慢软化下来。

一次,顺帝又把他请进宫喝酒吃饭。席间,顺帝向樊英行礼,“我知道先生懂得比我多,又喜欢收徒弟,要不我也当个入室弟子得了。要知道咱在国家大事上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今后还要请教您呢。”之后,他就开始询问政事方面的东西,还嚷嚷着要封樊英做官。

樊英虽然想拒绝,但又暗想:“我都在他这儿吃喝了这么长时间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我现在吃也吃了,拿也拿了,咋还好意思说不啊?”他心中虽叫苦不迭,但为了顾全顺帝的面子,只得咬咬牙,勉强接受了。

顺帝很开心,当时就笑起来,“哈哈,先生这下终于能够在朝廷上发光发热了,今后朝廷方面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出力呢。”

樊英拼命咧开嘴跟着笑,私下却捏了一把汗,“咱后悔来得及不?”当了官后的他也无心处理政事,天天都在寻思怎么辞职。没过两个月,他就再也忍不住了,给顺帝打了辞职信:“咱其实也挺想当官的,又有钱拿又不愁没房子住。只是我现在身体实在不行,就是想发光发热也没这条件啊。皇上,咱老占着官位、浪费国家粮食也不是办法,要不还是把它留给有识之士吧。”

顺帝看了辞职信后,感觉很无力,说:“我这两年算是白招待他了,这家伙果真食古不化。咱起初还以为他名声远扬,能够大用,结果到头来却是中看不中用。”顺帝虽然很有挫败感,但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只好答应了樊英的请求,给他办了离休手续,封了个空头官衔,让他回老家去了。

樊英很满意,自己现在不仅能重新过回田园生活,每个月还有退休工资拿。有人见了,便跑去劝他:“你过去打死都不愿做官,后来碍于情面,接受了官位。然而你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对国家没有贡献,怎么还能享受俸禄呢?”

樊英一听,如雷轰顶,说:“你说得对,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咱既然不愿为国家效力,那还让国家养着的话,还叫什么隐居呢?”后来,他便再三写信,让顺帝收回官衔和俸禄,一门心思地隐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