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汉那些事儿
3369300000004

第4章 光武光芒(2)

要说赤眉军搞事业也有十来年了,从盛到衰,樊崇等人可能从没想到自己竟是被一帮山寨货给消灭了。这样看来,冯异玩山寨的确很有一套。

其实无论打仗,还是身处社会中,真真假假本来就不好区分。最重要的是要守住本心,不要被眼前的假象和利益所蒙蔽,才能看清虚实真伪,分清是非曲直,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4、 刘秀不如刘邦

乱世之中,争天下的各路英雄们最想要的就是人才和军队了,而驻扎在甘肃省的隗嚣大将军,要兵有兵,要人才有人才。万事俱备,接下来就是要找一个好领导了。可隗嚣很为难,这么多豪杰,看上去都挺有前途的,到底选谁好?

为了让自己押对宝,他就把手下马援叫来,说:“现在公孙述和刘秀都称帝了,我看他们两人最有发展潜力,要不你去帮我探探风,看谁能成大事。”

马援很开心地接下任务,并说:“您放心吧,刘秀那人我是不了解,但公孙述是我的老朋友了,要去见他还不容易?”

于是,马援带上几个人就出发了。他先来到公孙述的地盘,在办公室外求见。起初,马援以为,公孙述知道自己来了,多半会赶紧跑出来,屁颠儿屁颠儿地把自己迎进去,毕竟两人是多年的铁哥们儿了。可惜,马援在门外吹了几个小时的冷风,才有保安慢吞吞地过来领他进宫。一路上,士兵们摆出森严的阵势,四处插满了战旗,皇宫独有的威严气派让马援有点适应不了。

等走进金銮殿,公孙述就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看着他。马援一见,暗地里嘀咕起来:“这么久不见,没想到公孙述这家伙还喜欢上摆谱了。”虽然心里不爽,但碍于对方的面子,他只得按礼参拜了一番。

接下来几天,马援待在这里考察的时候,发现公孙述不管走到哪儿,都带着一大帮奴仆侍卫,坐着高级车,穿着锦衣华服,三天两头地戒严全城,好让自己过路。马援越发觉得不是滋味。

不过,公孙述这家伙虽然喜欢摆谱,但对隗嚣这支力量还是很重视的,转天就跟马援开出了蜜糖支票:“你们就来投靠我吧,保证让各位做大官,享清福。”

马援的手下们一听,都笑逐颜开,纷纷说:“我们看待在这儿挺好的,公孙述顿顿都是大鱼大肉地招待我们。要不就别走了,刘秀那儿也不用看了吧。”

阿龙记事贴

领导都爱玩谶纬

马援连忙摆手说:“现在大家都忙着争地盘呢,公孙这家伙却窝在自己家里吃喝玩乐,我看长久不了,这地方不能待。”

于是,马援带领众人继续上路,去找刘秀。等他们到了洛阳的皇宫,刘秀亲自站在殿外等候。马援看对方一身布衣,满脸笑容,也不由得笑起来,跟他打招呼:“我想着跟公孙述的关系很好,所以就先刘秀很迷信谶纬之学,公孙述也是,一有点什么事,就要占卜算卦折腾一番,还特别爱在预言书里找真理”。书上说“废昌帝,立公孙”,“西太守,乙卯金”,卯金为刘,指汉朝,他姓公孙,为西方太守,可见,书上都说了:汉朝要完了,是我公孙述当家做主的时候了!公孙述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自称西方白帝(“白帝城”的名字就由此来),吃喝玩乐,坐等老刘家的江山送到自己碗里来。可惜,“天算”不如“人为”,公孙述最终输了。

要想成功,预言书上写得再漂亮也没用,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啊!

“去他那儿看了看,发现他的皇帝架子十足,早就不是以前的好友了。而到了您这儿,却发现您平易近人,难道您都不担心我别有所图,会加害于您吗?”

刘秀哈哈一笑,“这洛阳城到处都是我的人,有你这样大张旗鼓来害我的吗?你啊,不过是来跟我谈结盟的事罢了,我干吗防备你?”

马援当即对他恭敬地行了一礼,“在乱世之中遇到您这样的领导,真是不容易啊。说句真心话,我看您气度不凡,恐怕和高祖刘邦不相上下了吧。”

马援在这里也考察了一段时间后,就回去找隗嚣汇报情况,并大力推荐刘秀这个人,“刘秀不管对谁,都态度平和,为人很亲切,而且凡事不拘小节,一看就是个豁达的人。他不仅每天处理很多公务,有空的时候还要学习。依我看,他虽然以前读的书不多,但现在绝对够得上高级知识分子的水准了。”

隗嚣见手下这么抬高刘秀,就问:“你把他说得那么好,那你觉得他和刘邦相比怎样呢?”

马援想了想说:“刘秀不如刘邦。刘秀凡事中规中矩,勤于处理事务,而且不喜欢饮酒作乐;反观刘邦,他虽然对美酒美人来者不拒,但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

隗嚣听了,琢磨了半晌才说:“照你这样说的话,其实刘秀比刘邦来得强啊。”

【阿龙看热闹】

保持平和的心态很重要

现代的社会,是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人们身处其中,难免会变得浮躁市侩起来。其实,金钱固然重要,地位也能彰显一个人的成就,但只有人的品格才是真正要经受考验的东西。人活一辈子,潦倒落魄的时候有,飞黄腾达的时候也有,无论何时,无论处在什么地位上,我们只有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才能以最好的姿态去改善自身、面对他人。

5、 刘秀不疑冯异

崤底之战后,将军冯异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光武帝见他才能卓著,就给他委派了新任务,让他去治理关中。

冯异很有本事,到了关中后,又是平定叛乱,又是收买人心,没几年,关中就得到了很大改善。当地的百姓们都很待见他,而光武帝看他政绩卓著,口头表扬什么的也不在话下。

冯异虽然很开心,但也是个识时务的人。他知道自己虽然对朝廷和光武帝有功,但这个老大说到底,已经不是以前刘玄手下的打工仔了,如果自己功高震主的话,早晚有一天会遭逢祸患的。所以,他一有空闲,就会给光武帝写信,说自己在关中这个地方待得不习惯,一直想回中央效力。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不是没来由的。果然,时间一长,就有官员不服气了。本来,要是一个天天跟在皇帝身边混的官员,经常被表扬还说得过去。可冯异你一个隔着千山万水的家伙,怎么皇上还总是惦记着你的好处呢?到这时候,读了再多圣贤书的官员,也都难免不厚道起来。

他们中有人索性直接给光武帝写信,美其名曰“告发”。信里面说,冯异有叛逆之心,不仅私下里乱杀官员,还常常以权谋私,百姓们都被他暗地里收买了,称他为“咸阳王”。这话可不得了,关中的人只知道咸阳王,不知道光武帝,那冯异不就等于谋反了吗?这样的罪名够大,如果光武帝相信的话,冯异就算侥幸不死,这辈子也别想当官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光武帝收到这封检举信后,看完了就搁在一边,并没有大搞血风腥雨式的肃反工作。他先想到的是,自己发达之前,冯异的誓死追随。想当初,刚刚创业那会儿,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有段时间,刘秀被人通缉,悬赏十万两黄金。迫于无奈,他只好带着几十个手下,白天东躲西藏,晚上才敢出来活动活动。

阿龙记事贴

回不去长安

刘秀以“汉”为国号,表示自己的政权是继承西汉而来,但对于西汉的国都长安,刘秀却有些回不去的感觉:西北不安定,还有好多反对势力,像隗嚣、窦融、公孙述等,就围在长安旁边;长安经过多年战乱,也残破了,又加上离刘秀的老家南阳太远。所以,刘秀就以洛阳为国都,而把长安作为东汉的西都。

逃命的日子不好过,众人都忍饥挨饿,有了这顿没下顿。有一天,天寒地冻,众人又冷又饿,再加上身上没钱,大家都快撑不住了,这时候,冯异便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要去给大家找吃的。说是找吃的,其实就是去百姓家里要饭。等他回来时,还专门为光武帝带回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豆粥。

光武帝喝着豆粥,心里很感动。很久以后,回忆起这件事时,他还直说这是他喝过的最香的一碗粥。后来,光武帝四处征战,冯异一直不离不弃,帮他打江山。没想到,这次居然有人告发,说这个忠心耿耿的冯异有谋反之心?难道有些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光武帝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但是随后,他就把这封检举信交到了冯异手中。冯异看后,连忙惶恐不安地解释:“皇上啊,我都跟了您这么多年,在工作上一直兢兢业业的,从来不敢有半分疏忽。就算我现在身在关中,也时刻没有忘记您和大汉。况且现在百姓们都想过好日子,全都指望您呢,我就算有谋反之心,又有几个人愿意答理我呢?您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的话,我一定一一言明,绝不隐瞒。”

光武帝见他态度诚恳,便安慰他说:“咱俩是这么多年的老战友了,朕怎么会随便怀疑你呢?况且这么多年来,你为大汉立下了不少功劳,如果朕怀疑你的话,也不会把这封检举信拿给你看了,不是吗?”

领导这么说了,冯异才放下心来,被领导的信任感动得痛哭流涕。他知道,这事儿要搁在别的什么皇帝身上,恐怕不等有人“检举”,自己就成头号恐怖分子了,光武帝真是个好领导啊!

之后,冯异继续镇守关中。某年回首都汇报工作时,光武帝亲自接见,当着众多干部们的面,对冯异大加赞扬:“冯异同志是个好同志啊,从朕落魄的时候,就一直追随左右,为朕排忧解难,现在又帮我安定了关中,朕有这样的好干部,深感欣慰,很是感激啊。”

光口头表扬还不够,光武帝又拿出来一堆奇珍异宝、绫罗绸缎,奖励给冯异,并说:“你当年的一粥之恩,朕至今还铭记于心,这些东西是你应该得的。”

冯异感激涕零,当场就跪倒在地,千恩万谢,“皇上还记得以前的事,对臣来说就是死也无憾了啊。您放心,臣一定誓死效忠于您,绝不辜负您的厚望。”

冯异终其一生,和光武帝的关系都很融洽,君臣不相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阿龙辞典云台二十八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有一批跟随着出生入死的好干部,光武帝刘秀手下也有这样一批人,后世称为“云台二十八将”,一共二十八位高级将领,凑成二十八星宿之数,冯异就是其中之一。

【阿龙看热闹】

善待人才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很多,善用人才的不少,但能做到善待人才的却是少之又少。无疑,光武帝算得上个善待人才的人。他贵为一国之君,手下文臣武将如云,和他的老祖宗刘邦相比,也算不相上下了。可是刘邦手下的功臣们,却没几个能有好结局,原因在哪儿?无非就是做领导的大权在握后,担心周围有人觊觎自己的权力,从而有了防范之心。

这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防范过度,就有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甚至于使自己的地位受到真正的威胁。反之,如果当领导的能善待人才,不仅能赢得人心,还会使手下的人才甘心为自己卖命,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善待人才、用人不疑呢?

6、 光武帝“强睡”严子陵

光武帝小时候,家里虽然没啥钱,不过读书这事还是没落下的。当时,他的同学中有个叫严子陵的,头脑聪明不说,还是班里的尖子生。

后来,光武帝当上了皇帝,急需治国方面的人才,就想到了这个昔日的同窗好友。当他派出使者去找严子陵的时候,发现就算是皇帝要找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几年过去后,才有人寻访到严子陵的行踪。原来,早在汉武帝东奔西跑,忙着跟人争地盘的时候,严同学已经隐居起来不问世事了。

光武帝很是郁闷,心说你既然无心做官,当初干吗那么用功读书,跟人争第一名呢?再说了,这年头想要借隐居造声势、提高知名度的人多不胜数,莫非这老同学也是其中之一?无论如何,人既然都找到了,自然是要拉到自己名下好好重用一番的。

于是,他派出使者带上一堆金银珠宝,去给老同学下正式聘请书。这时呢,严子陵正在浙江一带隐居,闲来没事就钓钓鱼,养养花。收到皇帝的聘书后,他当场就回绝了:“我现在的日子过得挺舒心的,出去当官虽然钱挣得多,可是太累,我看还是算了吧。”

光武帝不信邪,连着派使者前来了三次,还带来了领导的亲笔信:“我知道就算是圣主明君,民间也有不肯出来做官的高洁隐士,更何况是我这种庸庸碌碌没什么用的领导呢。不过,现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国家很多地方都需要改革和休养。你是个人才,如果不出来为老百姓服务的话,不是可惜了你读的那些圣贤书了吗?”

严子陵无从辩驳,一个人的本事越大,肩负的责任就越大,所以,光武帝说的没错。就这样,严子陵跟着使者来到京城,为了迎接老同学,光武帝特地安排了一座别墅给他住,从吃穿住行到日常家具,一应俱全。当时,朝廷里还有个叫司徒侯霸的人,跟严子陵也做过同学,见老同学跟光武帝关系这么铁,就有心来拉关系。他先是派人捎来几句话,说:“我实在是不知道老同学您远道而来,要不一定亲自去迎接您。要不我今晚就来向您赔罪?”

阿龙记事贴

征召隐士是一种秀

但凡一个王朝统一后,总喜欢把前朝遗贤、归隐高士找出来,礼遇一番,好宣示全国的知识分子,看,你们尊敬的前辈都承认我们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你们赶快归心于我吧!所以征召隐士的价值不在于发现一个两个人才,而在于它是一种秀,既是一则绝好的招聘广告,又是领导软实力的形象宣传片。西汉初,刘邦一看太子刘盈请出了著名隐士“商山四皓”做顾问,顿时感叹:“这孩子翅膀硬了,我拿他已经没什么办法了。”

严子陵嗤之以鼻,回绝说:“你不用来了。老实说,我很怀疑你的人品问题。能让天下百姓都高兴的仁人之心,不知道你具备没有?至于逢迎拍马、见机行事,我看你倒是学得驾轻就熟了吧?”司徒侯霸很没脸,对严子陵恨得牙痒痒。

却说严子陵天天享受着五星级待遇的服务,但对是否出来做官一事却闭口不提。光武帝没几天就按捺不住了,亲自上门拜访。他一见到老同学,就忙笑着打招呼。

严子陵眼皮都不抬一下,只自顾自地装睡。光武帝是出了名的有耐心,见到这种情况也不生气,只是径直进了他的卧室,坐在床边,拍拍老同学的肚皮说:“子陵啊,现在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朕知道你才干卓著,要不你出山来帮帮朕吧。”

过了半晌,严子陵才懒洋洋地睁开眼,慢吞吞地回话:“就算是唐、尧那样的圣主贤君得了天下,说要找人才帮忙治国,都有隐士听到后,专门跑去洗耳朵。咱虽然读过书,但从来都不想做官,你又何必苦苦相逼呢?”

光武帝见他还是这态度,只好悻悻然地离开了。没多久,光武帝还是想念老同学,便索性把他接进宫里,跟自己一块儿住。严子陵能说会道,再加上装了一肚子的才华,光武帝只要跟他聊天,准保废寝忘食。一天,他俩又聊到很晚,便睡在一张床上。睡梦里,严子陵一脚就搁到了光武帝的肚子上。光武帝醒后,也丝毫不介意。

谁知,这么私隐的事情,竟被司徒侯霸知道了。他暗道:“哼,咱总算抓着严子陵的把柄了,看我怎么收拾他。”于是,他指使史官告状:“昨天晚上,客星侵犯帝座,应该是有人冲撞皇上的威严。”

这话一出口,官员们都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说要把那人捉拿问罪。光武帝却哈哈一笑道:“你们想多了,哪里有什么冲撞?不过就是朕强拉着严子陵聊天,后来太累了,就凑合睡了一晚上来着。”司徒侯霸见皇上都这样说了,也不好追究,只得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