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子陵在得知这件事后,心道:“咱还没开始做官呢,就有这么多人在背后诋毁我,如果真要做了官,凭我的性子,估计也没几天好活了。”他越发坚定了不做官的决心,任凭光武帝怎么劝说,他都坚决回绝,离开了京城。
多年以后,光武帝又一次聘请严子陵出来做官,严同学依然隐居起来,坚决不出山。光武帝总算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严子陵便终生隐居起来,一直活到了八十岁,寿终正寝。
阿龙辞典两汉太学
光武帝认识严子陵的地方,就是在长安的太学里。西汉太学是汉武帝时设立的,第一批学生共五十人左右。后来大家说孔子开办私人学校,还有弟子三千呢,堂堂国立大学,怎么可以输给民办学校呢,于是开始扩招,到王莽时达到一万多人。公元29年,新建国不久的东汉,继续这项教育事业,恢复太学招生。
【阿龙看热闹】
人各有志
中国历史上,隐居的人多不胜数。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真隐士和假隐士。所谓真隐士,就是严子陵这种,无论当君王的怎么劝说,他始终如一,坚持走隐居路线不动摇;另一种假隐士,其实更多的是想借助隐居来提升知名度,从而走上仕途。但无论哪种,都是当事者自己选的路。
7、 小心两个姓鲍的
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就要属唐太宗时期的魏征了,不过光武帝手下,也是不缺这种犯颜直谏的大臣的,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鲍永。
鲍永小时候家境很好,是个有名的官二代。可惜自从他老爸被王莽杀了后,一家人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王莽为了斩草除根,还专门派人追杀鲍永。鲍永一直东躲西藏,直到后来国家爆发了农民起义,他才借机加入,给更始帝刘玄打工。
刘玄死后,光武帝就想把鲍永招到自己旗下打工。当使者前来招降的时候,有人就劝他说:“更始帝这人没啥大出息,既然现在刘秀想要用你,你就抓紧机会,别不识时务了。”
鲍永是个犟脾气的人,他说:“我以前落魄的时候,多亏更始帝收留,就算他没出息,咱也不能没义气,不是吗?在没确定老大是否真的死亡之前,我是不会投降的。”于是,他把光武帝的使者关押起来,又派人去打探消息。直到确定刘玄老大死了,他才答应这件事。
阿龙记事贴
硬骨头了不起
汉光武帝刘秀,本身是南阳一带数一数二的大家族子弟,按今天的话来说,刘秀的成分就是大官僚地主,刘家政权背后的支撑力量也是全国的大地主大家族,所以在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特别嚣张。而鲍永等大力打击豪强权贵,其实就是顶风作案,这样的硬骨头,真是了不起。
鲍永决定投降了,便特地把自己的军队遣散,只带了几个随身跟班来找光武帝。本来光武帝还等着接手军队呢,结果见鲍永“裸奔”而来,不由得大失所望:没有军队了,你一个光杆司令,还有什么价值?
鲍永也是个直肠子,还大咧咧地说:“俺把以前的队伍都解散了,他们从前跟着我混,挺不容易的,现在我要转投您的旗下了,如果利用他们来为我自己谋好处的话,那就太不厚道了。”光武帝随便应酬了几句,心里暗骂,这个呆子,你觉得对不起他们,那我千辛万苦地把你挖过来,谁知到头来不仅要供你吃住,还要重新给你分配手下,我难道就容易?
光武帝不开心,从此以后,就对这个榆木疙瘩爱答不理的。鲍永可不管这些,照样该管的管,该骂的骂。当时,光武帝的叔父刘良,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气焰不是一般的嚣张,不论见了谁,多大的官儿,说骂就骂,一点面子也不给留。一天,刘良跟官员张邯在城门相遇,各开着一辆车,路窄,就堵在那儿了。
刘良一看就来气,破口大骂道:“你不过就是一个小芝麻官,咱可是皇上的叔父,怎么,你还敢跟我抢路?告诉你吧,这京城到处都是刘家的地盘,你再有本事也就是一打工的!”
张邯气得浑身发抖,刘良见了,更是嚣张,索性把看守城门的官员也叫过来,一同修理了一顿。这件事情很快传开了,很多官员都是敢怒不敢言,只有鲍永站出来,跟光武帝说:“皇上,您的江山得来不易,不能因为在亲戚关系上牵扯不清,就导致人心离散,国不像国啊!”
光武帝无言以对,鲍永就趁机打报告说刘良这人一向为非作歹,不干好事,要严肃处理,还警告光武帝,一定要谨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条原则。皇帝很无奈,只好把叔父刘良交给相关部门依法惩处。
当时,朝廷上敢说真话的人,除了这个鲍永外,还有一个姓鲍的,叫鲍恢,也是一个较真的主儿。这两个人都属于正义感超级强烈的人,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犯了法,他们都一视同仁。
对这两人的行事作风,光武帝也是很无奈,有一次,就在一帮亲戚面前感叹说:“你们呀,平时做事还是收敛点儿吧,要是犯了什么事,让这两个姓鲍的知道了,那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光武帝尽管这样说,但心中也很明白,正是有了“二鲍”这样的人物,自己的政权才能真正得以巩固,而鲍永等人的美名也一直流传至今。
【阿龙看热闹】
容忍不畏强权的人
当一个人事业获得巨大成功,地位得到提升的时候,身边说真话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其实,并不是人们畏惧你,而是畏惧你的权势。越是这种时候,敢对你说真话的人才越是难能可贵。因为众人为了有好日子过,自然免不了要讨好你,渐渐地,真情会离你越来越远,谎言倒是跟你只有一步之遥。历史无数次证明,只有容忍不畏强权、说真话的人,身后的事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8、 公孙述之死
新莽末年,群雄四起,大家不仅忙着抢地盘,还忙着自立当皇帝。刘秀的手下见状,着急了,便对他说:“这种时候您就别玩谦虚了,赶紧做皇帝吧。您看公孙述那家伙,名不正言不顺,人家都知道当仁不让,您怎么就不着急呢?”
说起公孙述,这人的确称得上是刘秀统一天下前的强劲政敌之一。此人是个从小不愁吃穿的官二代,等到长大以后,他老爸又凭借自己混迹官场多年的关系,给他找了份差事。
公孙述可不是个败家的官二代,他上任以后,做了不少实事。开始的时候,老爸担心儿子没能力,还专门派了个秘书时刻提点他。谁知没两天,秘书回来了,汇报说:“您儿子太有才了,处理公事上简直就是一把好手,根本就不用我在那儿碍手碍脚的。”
他老爸很开心,从此就让儿子放开手脚做事。没多久,公孙述就闯出一些名声了,不但上司很重视这个能干的年轻小伙,就连当地的老百姓也对其交口称赞。领导们一高兴,就把公孙述调到四川去当官。大家都知道,四川是个好地方,被称为“天府之国”,公孙述被调往这儿,也算是一项美差了。
如果是一般人,到了这种纯粹吃喝玩乐的地方,恐怕都会想先过上几年的逍遥日子再说,但公孙述到底不是一般人。他见自己现在事业有成,便按捺不住了,想寻求更高的发展。当时国家动乱,凡是有点本事的人都起兵造反了,公孙述不甘寂寞,也摇着旗子站起来了。
他先是派了一帮手下,扮成中央代表,装作来出差的样子,大张旗鼓地说是请公孙老爷继承皇位。那会儿没有电视、网络这些玩意儿,信息比较闭塞,老百姓也十分淳朴真挚,好骗得很。本来他们心目中就拿公孙述当父母官看待,现在有人说,父母官可以升级了,还能一升成为皇帝,大家自然没话说。
公孙述自立为帝后,为了好好体会一把当皇帝的感觉,特地派兵驻守在四川边界。四川是出了名的山多,本来古时候人们想要入川,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又依据地势驻兵把守,这里还不是固若金汤吗?就这样,誓与外界隔绝的他关起门来,开始享受当皇帝的滋味。
阿龙记事贴
死于安乐是历史常态
蜀地富裕,生活在这里,安逸、富庶,也就消磨了斗志,所以历史上,极少有以蜀地为根据地,而能最终统一全国的。相反,历史上多的是像公孙述这样,偏安在天府之国,吃吃喝喝一年又一年,最终被竞争者消灭的政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可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啊!
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公孙家的人看自己家出了个皇帝,便按捺不住了,纷纷嚷着要做大官。公孙述很大方,当时就说:“你们放心,既然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大了,自然不同于以前给人打工的时候,别说封你们官位了,就是封个王爷当当都不是问题。”
于是,他先封了两个儿子为王,接着又把家里的亲戚全都安插在政府各部门。然而,公孙述的亲戚实在太多了,很多郡县都有公孙家的人当官。到了最后,大事小事的决策都是由他家的人管,其他官员根本就插不上手。有的官员不服气,站出来据理力争,公孙述也没好脾气,下通牒说:“咱现在是当皇帝的人了,哪还能由你们说三道四呢?今后你们只要听我的命令做事就行了,别发表太多意见。”
当老大的都这样说了,底下的官员们又都是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从此以后,对着老大只拣好听的说,有什么怨言都憋在心里闭口不提。就在公孙述享受当皇帝的好日子的时候,刘秀一看有人居然走在自己前面称帝,心里不爽,心想我一个姓刘的,在称帝这种事上都要谦让一下,你姓公孙的居然还这么嚣张!哼,早晚把你给收拾了。
刘秀的决心可不是下着玩儿的,他从来就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在这一点上,公孙述是没法相比的,自从安守在四川以后,就不思进取,只想着过好日子。终于,在当了十二年皇帝后,公孙述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公元36年,四川的险要地势再也不能阻止汉军进攻的脚步,而公孙述在当地的人气早就跌落谷底,百姓们都盼着刘秀大军来解放自己。几个战役下来,公孙述身受重伤,死了,他建立起来的政权也迅速瓦解,公孙述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阿龙辞典得陇望蜀
32年,大将岑彭攻下天水(今属甘肃省)后,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隗嚣,驻扎在上邦,也被汉军包围起来,光武帝在洛阳给岑彭写信,鼓励前线将士们要继续努力,攻下两城,然后去把公孙述的老巢蜀地解决了,“即平陇,复望蜀”。这就是成语“得陇望蜀”的典故出处。可见,知足还是不知足,这事儿也是因人而异,得陇望蜀式的不知足,也是美德。
【阿龙看热闹】
权力之争是一场淘汰赛
公孙述和刘秀都是在同一年称帝的,前后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差,但其身后的王朝却是云泥之别。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公孙述的实力并不弱,但自从当上皇帝后,他就安于现状,关起门来享受好日子。反观刘秀,他就算称了帝,依然南征北战,四处收买人心,终于成就了一番霸业。如果把双方看成两家公司,那么在这场占有市场的销售大战中,不进则退,谁要是躺在以前的成绩上睡大觉,谁就要被淘汰出局。作为个人,也是如此。
9、 河南、南阳不可问
光武帝刘秀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好皇帝,这可不单单体现在他力挽狂澜、统一天下上,其中还有他在治国方面的举措。这些政策措施使得国泰民安,重现了大汉朝曾经的辉煌。
然而,在他当政之初,国家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不理想。首先,多年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土地没人种,生意没人做,就连首都也是百业萧条的凄凉景象。其次,因为战争频繁,不说人民的口袋了,就是连国库里都没什么余钱。光武帝见到这种情况,便发布命令:“要想人民富裕,国家创收,咱们先要做好普查人口和土地的工作。”
按理说,皇帝都发话了,下面的官员应该赶紧行动起来,到时也好邀功,以后升官发财也容易些,不是吗?可出乎意料的是,官员们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等到落实工作的时候,南阳这个地方的事情和工作汇报有很大出入,当地的百姓也对这事很反感,屡屡提出抗议。
光武帝很生气,暗道:“不就是让这些家伙查个户口、登记一下土地使用面积吗?怎么能搞得百姓叫苦连天的?难道这其中有猫腻?”
说来也巧,在查看各地的工作报告时,刘秀在河南陈留郡的公文袋里,发现了一张指条,上面写着:“颍川(河南禹州一带)、弘农(河南灵宝市一带)这些地方能问,但是河南南阳不能问。”
光武帝觉得很奇怪,便找来陈留郡的办事官员,询问是怎么回事。办事官员摇摇头,跟领导打马虎眼:“这可不是我写的,我是在洛阳的大街上捡到的,不小心就夹带到公文袋里了。”
这时候,光武帝十二岁的儿子刘庄,正在做家庭作业呢,从里屋搭了一句话:“你们别猜了,这纸条说的肯定是查户口和土地这件事。”光武帝一听,有这回事?你怎么知道的?
刘庄正色回答:“老爸,其实这件事情再简单不过了。这南阳是您老发迹的地方,姓刘的亲戚可不在少数。您现在当了皇帝,南阳自然是不回去了,而这帮亲戚除了那儿,也没别的地方可去了。但现在他们好歹是皇亲国戚了,占用一点土地,欺负一下老百姓,还会是什么难事吗?再说了,他们有您当后台,一般官员就是有心要查清楚,恐怕也不敢妄动不是?”
阿龙记事贴
不是每个硬骨头都有好结局
丞相韩歆是个硬骨头,说话也特直接,为此多次得罪过光武帝刘秀。公元39年,刘秀在上班的时候读隗嚣和公孙述的来往书信,韩歆撇撇嘴,说了句:“这两位亡国之君都有才啊,当然值得学习。”刘秀一恼火,将他撤职,又下发公文大骂他,韩歆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
光武帝连连点头,直夸儿子说得有道理,转过身来对办事官员一顿大棒伺候,官员见糊弄不过去了,只好照实回答,说刘家的亲戚在南阳那儿为非作歹,无论什么官都拿他们没辙。光武帝听了,十分震惊,当下就命人彻查此事。果然,他的刘姓亲戚们在南阳这个地方胡作非为,压根儿不把当地百姓当人看。
这下光武帝急了,暗道:“我为了当个好皇帝,在这儿累死累活的。你们倒好,在南阳这地方窝着,用我的名声享受好日子,拖我的后腿。哼,朕这次一定不会放过你们的。”光武帝一道文件下去,命令严加查办,结果处理了一大批皇帝家的亲戚。
阿龙辞典光武新政
光武帝刘秀大搞改革,对王莽时代的政策进行拨乱反正:第一,释放奴婢、刑徒。这使得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荒芜的土地有人耕种了。第二,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经过整顿之后,西汉末年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风气为之一变。第三,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戚。第四,提倡儒学,表彰气节。对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
【阿龙看热闹】
一人得道,鸡犬也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