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着需要点哲学
3369800000017

第17章 快意的生活(3)

性格急躁、粗心大意的人,难以办成大事;性情温和、内心安详的人,必然万事顺利。不善于掌握自己情绪的人,必定要被命运所捉弄。

有位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上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转而开始哀求,高僧仍不听。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受罪呢?”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生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没有消,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还知道不值得,可见心里还有衡量的标准,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口时,妇人问他:“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到地上。

妇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她叩谢而去。

“气”,便是一种需要上的失落。生气就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既然如此,又何必生气呢?

当我们容许别人来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本身就已经成了一个受害者,当对发生的现况无能为力的时候,抱怨与愤怒便成了唯一释放的选择。

莫生气,因为生气伤身又伤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否则,有些过分的语言和行为会误事,更会伤人。稳定情绪,解脱自己,乃当务之急!

贝多芬曾说过:几只苍蝇咬几口,绝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每一位优秀人物的身旁总会萦绕着各种纷扰,对它们保持沉默要比寻根究底明智得多。

任何人都会生气,生气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对适当的人生气。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高度的自我判断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作为哲学大师的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关于人性的论断,他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就在于人具有理性思维。人能从理性出发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失控的情绪除了能伤害他人外,更多的反作用力会指向自己。

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做事的大忌。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必须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成熟的心态。情绪不稳定的人对于自己确立的目标常常不能坚持到底,做事容易情绪化,朝三暮四,丝毫没有计划和韧性。

情绪失控只能把事情越搞越糟,对事情的解决是无济于事的。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感情的冲动,不做情绪的奴隶,而做情绪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一个人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才能享受健康的人生。

10 顺应天意,静守自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之止而神欲行。

——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那么如何在无限的“知”里安放有限的生命呢?庄子在此谈到的“知”是心智,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顺从自然之道作为生活的根本。

庄子以庖丁解牛而刀不损,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庖丁给文惠君宰杀牛,分解牛体时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发出霍霍的声响。快速进刀时刷刷的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曲的乐律。

文惠君说:“嘻,妙呀!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规律,比起一般的技术、技巧又进了一层。我开始分解牛体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来,而精神世界还在不停地运行。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节间大的空处,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优秀的庖丁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庖丁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

如今我使用的这把刀已经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上千头了,而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乃至各个组合部位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是多么宽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锋仍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然后我提着刀站在那儿,擦拭好刀收藏起来。

在庄子的笔下,庖丁简直就像一个艺术家一样,达到了通神的境界。庄子以庖丁解牛来比喻养生之理,以养生之理来比喻处世之道。牛体的交错筋骨就是世事的繁复,“因其固然”,循其自然而不鲁莽妄为;但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要“怵然为戒”,凝神专注,警惕专注行事。一旦成功,就要善刀而藏,不可过于张扬。

11 放宽自己的视野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

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能否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关键还要看你的眼光有多远。你能看多远,你就能够走多远。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戴晋人平息一场战争的故事:

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过盟约,齐威王背弃了盟约。魏惠王恼怒了,派人去刺杀齐威王。将军公孙衍听说这件事情,感到可耻,就对魏惠王说:“君王是一个大国之君,怎能派一个平民去报仇。我愿意领军二十万,为君王去讨伐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走它的牛马,然后倾覆齐威王的国家,将大将田忌赶走,再打伤他的背部,折断他的脊骨。”

魏臣子季子听到公孙衍这番话,对之持反对意见,就对魏惠王说:“譬如筑十丈高的城墙,已经筑好了七丈,可是又把它毁坏,这是劳役们最痛苦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七年不打仗了,这是我们国家兴旺的基础。公孙衍是个昏乱的人,他的话是听不得的。”

贤士华子听到公孙衍和季子的这番话,感到都浅薄,就对魏惠王说:“花言巧语地说讨伐齐国的,是昏乱的人;花言巧语地说不要讨伐齐国的,也是昏乱的人;花言巧语地说讨伐和不要讨伐的都是昏乱的人。”魏惠王说:“那么,怎么办呢?”华子说:“君王只要追求‘道’就行了。”

惠施听说这件事,就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了戴晋人。

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做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做角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做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魏惠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说:“如果心神遨游于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魏惠王说:“没有分别。”

戴晋人走后,魏王就不知所措地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魏惠王因为他和齐威王之间的私人恩怨,就想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很多大臣都用不同的方式劝谏,最后,神秘人物戴晋人在惠施的推荐下隆重登场,化解了一场战争。戴晋人通过把魏惠王的心界拉高、拉远,使魏惠王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这场战争和恩怨,最终使得“魏王就不知所措地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一场浩劫就此化解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说,一个人的眼界随着他的心界而不断扩大,“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眼界、不断获得成就的过程。

12 有缘即住无缘去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百丈禅师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天同样拥有二十四小时,有的人活得很惬意,有的人却过得很苦恼。如何随性洒脱生活?星云大师为困惑中的人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惧不迷。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这是百丈怀海禅师做的一首禅诗。在乾坤天地之间,有一个清闲自在的人,沐浴阵阵清风,仰观缕缕白云,随性而来,随缘而去,多么潇洒自在!此中情境,令人向往。

什么是真正的自在?

唐代有一位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的声音,他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为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做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饭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有人谓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胤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

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内心的快乐才是永远。生活本身是很简单的,快乐也很简单,只是人们把它想得很复杂了,或者人们自己太复杂了,所以往往感受不到简单的快乐。生活中如果我们都努力地放下沉重的包袱,不为贪婪所诱惑,择精而担,量力而行,这样的人生自然也就是轻松快乐的。

人生如水,去如苦多。在短短的人生之旅中,人人都有所求,有的人求富贵满堂,即得满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深得幸福;有的人求无上智慧,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甚为欢喜。如果就表面看来,他们所求各不相同,但万涓细流,汇聚成海,归根结蒂,他们所求的仍然是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