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未有绝对的自由
方向盘对车轮的限制、约束,是为了不让它走错路,以至于跌入深渊。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约束是为了塑造它们美的气质,让它们供人观赏。因此,约束是必要的,而且对人对事的成就具有促进作用。放任自由只会导致泛滥成灾,只有约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谐,成就圆满的人生。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的意思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本质,其本质是在生存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先存在,后本质。那么,所谓本性,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的关键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在每一次选择中,每个人的本质就出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占领了法国,有个法国青年前来请教萨特,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个年轻人面临着两个选择:是选择参加抵抗运动,离开自己年迈的、需要照顾的母亲,还是选择留在母亲的身边,而听任德国人在法国肆虐。二者只能选择其一,一经选择,这个青年就会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因此希望萨特能给他指点迷津。
听完青年人的陈述,萨特给他分析了两种选择的后果:如果选择抵抗运动,他就成为了面对侵略奋起反抗的英雄,但失去了做一个孝子的可能;相反,如果留在母亲身边,他就可以服侍母亲,全尽孝道,但却成为没有血性的懦夫。然后,萨特说,这两种选择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完全是不同的选择而已,选择不同就是不同的人生,他就成为不同的人——英雄或懦夫,孝子或不孝。最后,萨特说:“你是自由的,所以你自由选择吧。”
萨特的自由选择强调人在选择面前的自由,坚持不屈服于传统、权威和说教,无疑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但是,每一种人生选择都是选择,都有其理由,都是人的本质形成的过程,那么,杀人越货与舍生取义在实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好坏之分,因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显然,这种自由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是行不通的。
自由选择之后呢?萨特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选择是自由的,没有人逼迫你选择。这样一来,无论一个人的人生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抱怨,怪只怪自己的选择。这种观念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也是冷酷无情的。
按照这种逻辑,人世间的不幸都是个人造成的,社会就没有任何责任了。一个人出生的时候,父亲是酒鬼和小偷,母亲是妓女,他从小在妓院长大,社会抛弃了他……最后他成了一个罪犯——难道悲剧的所有责任都该由这个可怜的人来负吗?如果是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社会对个体的帮助,比如慈善活动、公益事业甚至包括政府履行的社会救助职责都不需要了。实际上,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归结到个人的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萨特的自由选择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逃避。
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他们的活动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趋向和自由的范围等各个方面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现实中的人的选择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社会关系内的选择。选择是有限的,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02 约束的身后才是自由
如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德】歌德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就是生物链,而生物链就是自然界中自由与约束的关系。没有一种生物是没有天敌的,它们在和同类生活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防天敌的袭击。假设哪天狮子不吃羊了,豹不吃兔子了,所有动物都安乐地繁殖,那么终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会越来越多,那么除了“人口危机”外,还会出现“牲口危机”,到时候动物们是不是也需要找一个星球来移民呢?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便在于,人有一种非凡的能力,那便是:人懂得自我约束。
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约束,所以佛法中存在十分严格的“持戒”。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的确,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自由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
车轮对方向盘说:“你总是限制我的自由。”
方向盘说:“我若不限制你的自由,你就会跌到深渊中去。”
汽车不能离开方向盘的限制,人也离不开社会的约束。
只有有约束的自由是常态,世上并没有无约束的自由,而只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自由。自由与约束是相对的,自由和约束总是在变化,约束少一点,自由就会多一些;约束多一些,则自由便会少一点。
生活中,很多人都崇尚自由,反对约束,但世界上有绝对的自由吗?
贾平凹笔下的云雀总以为笼子是它的束缚,想方设法地逃离那里,飞向心中的自由之所——天空。后来,它发现笼子外的世界有太多危机,有太多的艰辛束缚着它,使它疲惫,于是它回到了那个原本是约束,现在又成为它眼中自由的地方——笼子。
从这只平凡的云雀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约束和自由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了约束才会有自由,因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缚,没有各种各样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约束和规定,或者各种人为的规则和要求,自由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没有自由,约束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所以,自由和约束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
其实,人类是经过了无数次“包装”的,约束就是那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没经过包装的人做起事来随心所欲、无法无天,这种人将无法立足于社会。
我们,不愿被别人抛弃,不想被社会淘汰,那么,我们必须约束自己。
方向盘对车轮的限制、约束,是为了不让它走错路,以至于跌入深渊。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约束是为了塑造它们美的气质,让它们供人观赏。因此,约束是必要的,而且对人对事的成就具有促进作用。放任自由只会导致泛滥成灾,只有约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谐,成就圆满的人生。
03 自由就是随心而动
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
——【德】海德格尔
《庄子·内篇·养生主》曰:“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在庄子的眼中,野鸡为了生存,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一天到晚四处找食。虽然如此,但它觉得很快乐,因为野鸡没被关在笼子里。而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虽然不必四处觅食,可它们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由是珍贵的,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回,这也是做人的道理。
戴晋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魏王听说后,便把他请到王宫中面谈。谈话间,魏王见他气度不凡,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赐给优厚的俸禄。
戴晋生却拒绝了,他说:“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十分丰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飞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弥漫在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无拘无束地来往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现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力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必然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垂头丧气,叫声也不雄壮了。”
“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自由是比任何物质的享受都要珍贵的,野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在生活中,自由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一个身陷囹圄的人来说,想去哪就去哪,就是自由;对于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拥有健康就是自由;对于一个为高考埋头苦读的学生来说,不再有考试就是自由;对于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有钱就是自由……
同时,自由也是珍贵的,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对于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来说,做一只自由游走的野鸡远比困在樊笼里的孔雀要幸福,因为自由永远都是无价的。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
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野外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安逸。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的老虎也十分快乐,他再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中走出来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而觉得别人的幸福却很耀眼。实际上,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并不适合,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这个世界多姿多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幸福,何必去羡慕别人?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幸福,才是快乐之道。
04 最大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德】黑格尔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从重重束缚和限制中摆脱出来,达到自由的境界。这自由是怎样的自由,如何获得自由?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告诉我们的自由方式是精神的自由,一个人人身的自由算不上自由,只有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无论如何,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自由精神,否则,就只能拾人牙慧,成为别人的精神附庸,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又何谈自由?
普鲁斯特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所开创的意识流写作方法已成为现代小说一大奇观。
普鲁斯特是一个家境富裕、体弱多病然而有才华的年轻人,他酷爱书籍和绘画,经常出入巴黎社交场合。他在一次疗养过程中爱上了一个叫阿尔贝蒂娜的姑娘,初时遭到拒绝,后来姑娘态度有所改变,他更狂热地爱恋着她,想将她迎娶回家。但是那位姑娘却不告而别。他到处找寻,最后得知她已突然死去。
普鲁斯特深感绝望,在绝望之中,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一生经历的悲欢苦乐。由于他身患疾病,所以他几乎足不出户,一生都幽居在他的病榻之上,连阳光都极少见。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思想在精神领地与语言疆土上自由驰骋,在他的病榻上开创了意识流的写作方法。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派文学作品《追忆逝水年华》就是这样在病榻上写就的。
普鲁斯特因疾病困在病榻之上,从来不能自由行走在繁华的世界中,但是普鲁斯特有一颗自由驰骋的心灵,所以他就能够依靠心灵在世间飞驰。
庄子曾经用一个很动感的词来描述精神自由:坐驰。怎样才能坐驰呢?坐在那里,身子不动,心灵在宇宙之间自由飞翔驰骋。一个人的肉体是可以被羁绊的,但是一定不要给你的心灵戴上枷锁。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心灵的自由飞翔驰骋,那他在人间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05 自由的价值高于名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放眼古今中外,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很少,追逐名利的人很多。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古今中外,为了生命的自由、潇洒,不少智者都懂得与名利保持距离。
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恐慌,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不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惠子十分羞愧。
庄子不慕名利,不恋权势,为自由而活,可谓洞悉幸福真谛的达人。人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
《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在《庄子·列御寇》篇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黄河边上,有一户家庭贫穷靠编织苇席为生的人家,一天,这家的孩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回到家后,父亲对他说:“快点拿过石块来锤坏这颗宝珠!价值千金的宝珠,必定出自深深的潭底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轻易地获得这样的宝珠,一定是正赶上黑龙睡着了。倘若黑龙醒过来,你还想活着回来吗?”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往往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楚?其实大家都一样,希望能活出自我,能活出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06 在束缚中寻找无限的自由
做个正直的人,就必须把灵魂的高尚与精神的明智结合起来。
——【法】爱尔维修
人生不是自由的,有环境束缚着你,道德规范着你,与其去追求绝对的自由,还不如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这些束缚的必要性。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相对的自由,实现灵魂的升华。
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实验:
让一群儿童分别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里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块软糖。测试教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来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把这块糖吃掉,将再给你一块软糖。就是说,你将得到两块软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叫就把糖吃掉了,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走进大厅,结果发现:有些孩子没有控制能力,因为大人不在,他又受不了糖的诱惑,把糖吃掉了。还有一些孩子,知道了刚才提出的要求后,认为只要自己能坚持一会儿,就能得到两块糖,于是尽量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看那块糖,一直等到老师来,这样他就得到了奖励,有了第二块软糖。
专家们把孩子分成两组:能够坚持下来得到两块软糖的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并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只得到一块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说,凡是小时候缺乏自制力的孩子,长大后做事就不太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