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着需要点哲学
3369800000002

第2章 哲学的用途(1)

01 哲学:爱智慧的学问

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顿……哲学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哲学教人如何思考,教人勇敢,教人提升个人气场,教人明白了解自己与他人,教人们快意生活,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古希腊】苏格拉底

在很多人眼中,哲学从来都是一副繁琐、纠结的面目。那些似乎离我们很远的智慧既高深又令人难以接近。而只要想到哲学家,人们多半想到的也是一个个凝视星空、沉默幽闭的老人形象,他们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对世人没有太多的感情。然而,大家知道哲学真正的含义吗?实际上哲学从它的命名开始就没有下过远离世人的定义,它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爱智慧”。智慧没有等级,爱智慧就是要人懂得以智慧之光照亮人生。

中文“哲学”的英文词根是philosophy,这个词是从希腊语philo-sophia转变而来,philo意思是“热爱”,sophoia意思是“智慧”,哲学因此被称为“爱智慧的学问”。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

这里我们需要界定区分一下两个比较容易被混淆的概念,“爱智慧”和“有智慧”。“爱智慧”与“有智慧”不是同一个概念。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举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和“智者”的故事来说明两者的区别:

在古希腊前期的城邦中出现了这样一批“智者”,他们自称是有智慧的人,通过传授给别人辩论和修辞技巧来获得报酬。“智者”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却不是以智慧为追求目标的“爱智慧的人”,与其说他们传授的是“学”而不如说是“术”,智慧只是他们用来达到使用目的、获得报酬收益的手段。柏拉图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把“智者”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哲学是不计较功利目标的,真正的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典型的代表便是他的导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父亲是塑料作坊主,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传说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这与“智者”温文尔雅的形象相去甚远。他平时像一个“智者”一样生活,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但他与“智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从不收取学生的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个人私事,而是他对当时自己所生活的城邦和时代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苏格拉底的言论使有些人感到了恐惧,为此他遭到了所谓“有智慧”的“智者”的反击和污蔑,同时很多雅典人也不理解苏格拉底的意图,认为他既然没有智慧又为何来教导雅典民众呢?苏格拉底最终被诬陷“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而入狱,尽管他在法庭上发表了义正词严的申辩,仍被雅典民众以公投的方式处死。

“爱智慧的人”与“有智慧的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相差千里。前者是指那些从内心深处不可遏制地想要追求真理光辉的人,后者的追求却局限在以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谋取一己之私,或者仅仅是炫技而已,满足知识渊博带来的虚荣心。毫无疑问,苏格拉底自然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一方面不断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进,另一方面不夸夸其谈卖弄炫耀。

“哲学”的本意是教我们要“爱智慧”,虚心求教,崇尚智慧给人生带来的恩惠,而不是将智慧仅仅看作满足虚荣心的冰冷工具。

02 哲学:带你走出黑暗的洞穴

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渴望求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哲学和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在于告诉你人生的真相,揭开掩盖事实的幔布,批判谬误的论调,以真知照耀大地。其中最典型的也是我们最常听说的就是哲学的批判精神,它是指哲学敢于置疑一切,批判一切的勇气和本质。在哲学的范围内,一切所谓的权威、信条都是可以被怀疑的对象;而哲学的求真精神,是指哲学不会满足于停留在事物表面,而是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写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中。从出生起,他们就像囚犯一样,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方,甚至连脖子也被套住,不能转动,更不能回头,只能直视前方。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篝火,在火与囚犯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犯对面的洞壁上。就这样,这些囚犯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这些影像是如何形成的。于是,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并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

囚徒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感到命运的悲惨,也没有想过挣脱束缚他们的锁链。然而,有一天,一个囚犯偶然挣脱了锁链,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直接看到了炫目的火光,这使他感到刺眼,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子。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眼睛逐渐适应了火光,终于能分清影子和雕像,明白了雕像比影子更真实,于是,他不顾眼睛的难受,朝火光走去,走到了洞口,被人一把从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

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真实的事物时,再次感到眼花缭乱,比先前见到火光时更为痛苦。所以,他只能一步一步适应洞外的生活:先看阳光下的阴影,再看水中事物的倒影,再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最后,他终于能直视太阳,才明白太阳是岁月和季节变化的原因,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

然而,解放的囚徒并没有得到一个好归宿。这个走出洞外的囚犯,回想起往事,在庆幸的同时,开始怜悯他的同伴。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的,也不过是善于捕捉倏忽即逝的影子,善于记住影子的形状,善于推测即将出现的影子而已,所以仍然只是一个可怜虫。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再留恋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再也不愿回到洞中做囚犯。但是,为了解救他的同伴,走出洞穴的囚犯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洞穴里。可是,他从光明的地方重返黑暗的地方,已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别人因为他看不清影子而嘲笑他,说他在外面弄坏了眼睛。没有人相信他在洞外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到处和他们争论幻觉与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别,却因此激起了众怒,大家恨不得把他处死。

柏拉图把世人比作洞穴中不明真相的囚徒,他们一般只把眼前看到的现象当作真理信奉。而哲学家就是囚徒中贸然走出洞穴并获得真相的人,尽管他在解脱束缚的过程中经历了痛苦,但是还是收获了不可替代的自由和真相,而不是像其他拒绝走出洞穴的同伴一样甘愿安稳的生活在黑暗中。

也许掌握真理的人永远都是少数人,所以走出洞穴的哲学家也只是少数人,他们必然会肩负鼓励他人走出洞穴的任务。

03 请不要挡住我眼前的阳光

肉体快乐是不足道的,要紧的精神安宁。

——【古罗马】塞内卡

哲学的原则是尊重真理,这里必然包含着对自由的崇拜。智慧没有标准答案,每一个经过苦苦挣扎得到的令人过的开心的结论都是智慧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按照自己的内心,过着单纯自在的生活。他认为除了人生而就有的自然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物质和欲求都是需要怀疑的,对他来说甚至都是无足轻重的。他强调禁欲主义的自我满足,鼓励放弃舒适环境。他居住在一只木桶内,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关于第欧根尼有一则很著名的故事:

冬天清晨的阳光出奇地刺眼,第欧根尼的眼珠在眼皮底下骨碌转了两下,猛地睁开了。

“不错的早晨。”第欧根尼开心地对着空气说着,爬出了他的屋子。也许我们应该说得更准确一点:第欧根尼爬出了他居住的……木桶。

第欧根尼吃完他的早饭,把头伸到广场上的水池里喝了个饱,然后靠着水池躺了下来。太阳暖洋洋地照在他身上,第欧根尼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可是很快阳光就被一片阴影挡住了。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第欧根尼睁开眼睛,一个身披紫色斗篷、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轻人站在他面前,而在此人身后,是黑压压的人群。

“这是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皇帝,希腊的征服者。快起来向他行礼!你算是走运啦!”一个穿着金色铠甲的侍从在第欧根尼耳边说。

“第欧根尼先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亚历山大俯下身子,微笑着又问了一次。

“能。”这个衣衫褴褛、肮脏邋遢的人懒洋洋地说:“请往边上站一点,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短暂的惊愕之后,亚历山大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他知道,这世上,只有征服者亚历山大和乞丐第欧根尼是自由的。

第欧根尼的价值观里面,看不出一点玩世不恭和消极厌世的情绪——恰恰相反的是,他对“德行”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他认为和德行比较起来,俗世的财富是无足计较的。而这种德行在他来说就是完全可以自我满足的一种价值观。他所追求的这种价值体现就是无害他人的自由,是从欲望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只要你对于幸运所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下解放出来。在以第欧根尼为代表的犬儒主义者看来,享受权利从来不分乞丐与皇帝——如果你挡住了我享受的阳光,那么请你让开。

04 哲学究竟有何用

一切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

——【德】歌德

从表面看,哲学确实不能给我们带来实用的、立竿见影的功用和利益。它甚至很难让人通过它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例如它从没告诉你该怎么做才能烤出一个面包来。如果谁告诉你说有一门哲学称自己能够用以获得金钱,那么这门哲学肯定不是真正的哲学。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就说:“如果非要逼问我哲学的用途,我只能说哲学无用。”

下面这则故事正说明了这点:

古希腊时,一个青年来找苏格拉底,说:“我想跟你学哲学。”

苏格拉底问他:“你想学到什么呢?学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经商,可以赚钱。学了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

青年无法回答。

确实,哲学能做什么呢?哲学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既不能带来日常的吃穿用度,也不能当作才艺展示给观众观看。马克思也讲过一个关于哲学无用的故事。

一个哲学家坐在船上,他问船夫:“你懂哲学吗?”

船夫说:“不懂。”

哲学家说:“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

船夫沉默不语。这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在水中挣扎的哲学家,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说:“不……会……”

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哲学真的没什么具体用途,关键时刻连命都救不了,还不如去学习一项具有实际用途的技能实在。但是“无用之用,乃大用”,越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往往越有大的用途,哲学家不会烤面包,但却有经世济民的大用。《说苑·杂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比上面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更深入一步。

梁地的丞相死了,哲学家惠子想要去梁地出任丞相,在过河的时候太匆忙不小心掉到了河里,路过的划船的人把他救起来。

划船的人问惠子:“你要去做什么啊?怎么会这么匆忙呢?”

惠子说:“梁地没有丞相,我想去试试看。”

划船的人又说:“你只是在船上那么小的地方都会遇到困难,要不是我的话你就死了,你哪来的本事做梁地的丞相呢?”

惠子说:“说到在水上驾驶船只纵横穿行我是不如你,但是说到治理国家,保全人民社稷的安康,你和我比起来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