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着需要点哲学
3369800000003

第3章 哲学的用途(2)

看似在平常起不到作用的哲学,其实在每个人的价值观里默默地工作着,是它一直在指引、照明人类的道路。人无面包不能活,人无思想同样不能活。正是哲学和哲学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除生存之外的更多意义和景象。

05 哲学的无用之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在了解了何谓哲学之后,哲学何用便成为最迫切的话题。如果非要给哲学找出用处来还真有困难,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说,哲学的用处在于它的“无用”。这里的无用自然是指哲学的无功利色彩。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的感官欲望被不断打开的时代,“哲学无用”更是发出了历史的最强音。确实,哲学确实是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但正是这种你拿它无法下手的无用之物给人的一生带来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正如老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哲学有什么用处?惠子和庄子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段对话,被记录在《庄子·逍遥游》中。

梁国的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对庄子说:“国王赐给我大葫芦种子。我种在后院内,结了个大葫芦。匠人加工成容器,容量五大斗。用来盛水盛浆,担心容器薄不坚固,容易破碎。纵剖成瓢,仍嫌太大,因为舀水舀酒舀汤都用不着那么大。能说这大葫芦不够大吗?不能。可是大而无用,我就把它砸了。”

大葫芦者,太糊涂也。庄子心头明白,一点也不生气。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中国人从古代至今在社会生活方面往往容易注意到事物实用的一面,那些更加悬浮的、形而上的思考不是那么容易被世人注意到。因此传承下来的实用性认知习惯也让现在的人们产生了太强的功利心理。人们对待知识也是一样,有用的学科总是热门专业。像哲学这样的学科,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作用,只好坐冷板凳。哲学虽然“无用”,却得以长存——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哲学是一切学科价值导向的关键,最终谁都离不开它。实际上,正如庄子所说,哲学不是没用,而是没有直接的用处。

06 哲学家的兴趣不在赚钱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德】黑格尔

哲学的实用性一直是被经常问经的问题。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显然也被问到了同样的问题。在泰勒斯的时代,哲学家被认为思考的是世界本源的问题,但真正的意义在于改变世界。仅仅靠思考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谋生、发财吗?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吗?到头来还不如脚踏实地地赚钱实在。仰望星空还是脚踏实地?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哲学家通常都被认为(抑或是嘲笑)是仰望星空的思考者,但是没有仰望星空的哲人,那些所谓脚踏实地的人就不会得到什么生活的真相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哲学家不是不会赚钱,只不过他们选择了另外的生存方式。

哲学家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而他却预言第二天会下雨。正在他预言会下雨的时候,没有留神脚下的一个坑,他就掉进那个坑里摔了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不过,你知道明天会下雨吗?”

人们因此常常嘲笑哲学家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而另外一则关于泰勒斯的故事,则有力地回击了这种嘲笑:

人们嘲笑泰勒斯是一个商人却不好好经商,不好好赚钱,老去探索些没用的事情。泰勒斯决定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证明自己可以赚钱。

根据对天象的观测,泰勒斯预测到当年雨水颇丰,那一年雅典人的橄榄肯定会丰收。于是在天还很干旱的时候租下了全村所有的榨橄榄的机器。当时大家以为我们的哲学家又发疯了,因为明明是旱天,当年的橄榄肯定会歉收的。但是随后的时间里风调雨顺,橄榄大丰收,大家不得不到处去找橄榄机来榨油,但是所有的榨油机都在那个只知道看天的哲学家的手中。泰勒斯于是乘机抬高了机器的租赁价格,狠狠地挣了一大笔钱,以此来证明自己只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有更乐于追求的东西要去追求,如果自己想赚钱的话,是可以比别人赚得多的。

哲学家常常对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到惊诧,习惯关注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问题。他们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更多的是为了内心的满足和人类认知的进步。他们常常像掉进坑中的泰勒斯一样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嘲笑。对于租用榨橄榄机的例子,亚里士多德的结语是:“这件事情表明,哲学家如果想赚钱的话,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07 哲学教人勇敢

哲学不是别的,只是为死亡做准备。

——【法】蒙田

死亡,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一个终极问题,也是哲学的一个永久话题。谈论哲学离不开死亡这个根本问题。在死亡面前,所有的意义都将消解,如果说人生还有什么巨大的疑惑,那么就是这个问题了。海德格尔说,人们为了躲避责任和恐惧,争先恐后地躲避到人群中取暖,但无论如何逃避,也逃不过人生大限——死亡。而死亡是无人能代替的,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都不得不独自面对。也许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世界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子,它本来有着众多的可能性。在死亡的最深处,这个世界的“意义”才开始像泉水一样向我们涌现,所以,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痴迷于死亡,柏拉图甚至将哲学称为“死亡练习”。

在《费德罗篇》中,柏拉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宙斯率领诸神去赴宴,次等的神和灵魂跟在后面,装载他们的马车由一些顽劣的马拉着,御马者也缺乏技巧。在经过悬崖时马车失去控制,被顽劣的马拽落到地上。灵魂被折断翅膀,不能上升到天国,而只能寄居于肉体当中。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是高于并且由于现实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纯粹和美好的。灵魂在未跌落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着天赋的知识。灵魂在附着在身体上之后,由于身体的干扰或污染,它忘记了过去曾经观照过的东西,只有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理念。这个过程就是回忆,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天然地随着理性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而学习的过程只不过是让我们回忆起曾经经历的理念。而哲学,便是最好的训练回忆的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说,回忆是“死亡练习”。他的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既然是灵魂在降落到肉体之前获得的,那么,只有尽量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意味着个人声明的终结,灵魂重新回到对理念的关照,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达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也许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才能够破除一切成见,真正看向自己的内心,可以摒除世间成规纷扰,听从内心看透生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才得以彰显:死亡,在其最深处终于暴露出了人的自由。

哲学是一种死亡练习,经过哲学思考的人,最终可以坦然面对死亡的事实,对死亡的认知也会有十分贴近内心的感受。能够平和的面对生死大事的人将是多么勇敢的人!

08 哲学教人认识世界

自然哲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英】培根

哲学是一门系统的学问,一般来说它会散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为我们所熟悉,而总结起来我们会发现,哲学存在于我们对世界最基本的认识当中。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人内在的思想,还有外在于人的世界。如何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而哲学便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观赏游乐的富豪人家和种树卖果盈利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橐驼种的树,即或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它的天性是舒展它的根部,它的培土要均匀,它的土要用原来的土,给它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不再回头看。栽种时就像对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就像丢弃它一样,那么它的天性得到保全并且它的本性能够充分地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上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不同的人,却又太过于溺爱它们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甚至有人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验察土的松与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与本性逐渐地一天天地相背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

了解认识世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还要对事物本身的发展和规律做出深刻的透视,因律而为、因势而动方是明智的选择。哲学就提供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它教会我们的更多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价值取向。更多的角度和发现是不是让生活更有意思,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