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着需要点哲学
3369800000030

第30章 自然的喝问(3)

对生命的关怀并非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完善,也并非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它是生命对生命的平等的尊重和深切的关怀。人与自然本身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赋予我们作为人的身份并不是让我们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而是为了让我们与其他生命和谐、友好地相处,让世界在这种和谐相处中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其实,即使只是一只毫不起眼的小蚂蚁,也是造物主的恩赐,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命,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也应该享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很多时候,我们在关怀其他的生命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关怀与尊重。

《圣经》记载,当诺亚按耶和华神的吩咐造方舟时,耶和华对他说:“凡有血肉的动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当面临天灾人祸的时候,人和动物之间还会有怎样的区别?自然之魂在上界看到的不是万贯家产和高官厚禄,而只是蕴涵着灵性的有血肉的相同的生命而已。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动物也能感受到。即使人类作为高级的生命形式有支配管理其他动物的权力,但绝没有任意虐杀和捕食的权力。

09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孔子的自然观强调“知命畏天”的伦理意识,身体力行,培养起一种“乐山乐水”的伦理情怀,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限魅力。这是一种士人修养、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

《论语·先进》中曾记载: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在此不难看出,孔子为什么赞成曾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想契合了孔子的“乐山乐水”情怀。孔子要培养的理想君子,既有仁者胸怀又能治世,而且具备“乐山乐水”的伦理情怀,从而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

10 所谓自然而然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

老庄强调因顺自然,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他们认为,人也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物。自然本身有内在的活力,而人如果总用自己的很狭隘的规范给它条条框框,就会把这个活力封死。老庄也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对于自然的规律横加干涉和改变。庄子讲过的一个寓言就反映了这种因顺自然的必要。

南海之帝批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告别之时,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浑沌。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可独独浑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浑沌打开一窍。七天后,七窍是开了,而浑沌却因此而死去了。

人为地改变自然,不仅无益,甚至会置自然之物于死地。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反对异化,回归自然。人从自然中来,人还要回到自然中去。我们往往就觉得无非要清心寡欲,降低物质生活要求,总之,就是履行“苦行僧”式的生活,至于为什么如此,却总是难以理解;对这样做的效果,更是不知所以。

庄子有一次在钓鱼,他已经钓了一桶鱼了,好友惠施来看他,惠施那时候在魏国做了大官,很威风,他自己坐了一辆车,后面还有一个车队,一行浩浩荡荡。庄子一看到惠施这样子,只做了一件事:把一桶鱼全倒进河里,就剩了一条回家去了,不理惠施。

庄子是什么意思呢?他就拿一条鱼,实际上首先是对惠施的夸张炫耀行为的一个讽刺。人根本不需要坐十几辆车,但人在文化习俗里边养成的人和世界关系,它就是一个占有的心态,但不是说占有了要用,他还要在占有里边对比。

一个人占有的越多,似乎就表明他越成功。而事实上,正如庄子自己做的那样,人占有那么多是没有必要的,一条鱼就足够吃了,何必要一桶?庄子觉得人要从这种占有的心态中退出,要回到自然。回到自然不是去隐居,与禽兽同群,而是说人要摆脱外在的诱惑和负累,随意自然地生活,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他是修身,他和儒家的修身不一样的,他最后表现出来的是非常率真的真性情。回到自然,也就是回到人的真实存在。

11 人类的惩罚与救赎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

上帝造了亚当、夏娃之后,由于他们犯了原罪而将之逐出伊甸园,他们的后代子孙传宗接代,不断繁衍,逐渐遍布整个大地。但是人类打着原罪的烙印,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因此怨恨与恶念日增。人们无休止地相互撕杀、争斗、掠夺,人世间的暴力和罪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帝看到了这一切,非常后悔造了人,对人类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忧伤。上帝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为了惩罚堕落的人类,上帝制造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洪灾,但是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毁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够比较听话,悔过自新,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只有善良的诺亚得到上帝指点,制造了一条巨大方舟,当洪水到来的时候,他一家人上了方舟。船上还有狮子、老虎、兔子鸽子等动物以及种子和粮食。诺亚带着家人和这些无辜的动物从大灾难中幸存下来。大雨直下了40个昼夜,雨停后,诺亚方舟在汪洋中飘浮了整整7天,最后停泊在亚拉腊山脉。诺亚和他一家人走出方舟,把方舟上的动物也都放了出来,重新开始建立一个世界。

上帝惩罚人类的罪恶而制造如此大的灾难,但是他的目的是期盼人类能由此而改恶从善,安居乐业,因而他不会真正毁灭世界。他保存了人种的同时却也不忘动物、植物。

人与大自然的其他一切生物是共存的,生命是人与自然界共同孕育的。甚至这场灾难之后,上帝向诺亚做出了承诺,说今后无论人类的行为多么坏他永远不会再用洪水毁灭地上的生物了。

在古代中国,也早就有以自然为母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天下之人皆我兄弟,天下之物皆我同类,我对他人他物均应待之如兄弟。上帝又何尝不是自然的使者,在向人类对自然的罪恶作出惩罚呢?

12 鸟儿关于回归的约定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

——【法】雅克·贝汉

“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雅克·贝汉将镜头对准我们头顶共同的蓝天,以细腻而优美、自然且浪漫的笔触讲述了大自然中一个永恒的传奇。在他的镜头下,候鸟们的每一次振翅、每一次飞翔都那么真实可触,原野大江、冰山峡谷都是那么瑰丽多姿。

故事重点围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战胜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浩瀚海洋中如何猎食……

影片中,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寻找出路,既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它全都默默承受,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

一群迁徙的鸟准备中途歇息,望着高耸入云的大厦却无从落脚。一阵探寻之后,它们只能歇息在满布污垢和油腻的下水道中。无意间,一只鸟迈进了厚浊的油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鸟群目睹着眼前惨烈的一幕,在惊慌中争相逃命。而那只可怜的鸟,只能在徒劳的喘息声中哀鸣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