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着需要点哲学
3369800000005

第5章 哲学的思辨(2)

二律背反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简单解释起来,二律背反意指依据同一个问题或现象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理论,虽然两个理论都各自成立,但是放在一起却又是相互矛盾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令康德的批判深入到了理性的深处,可以解决形而上学在某些问题上的困境。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绝对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要发生的。虽然康德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日后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06 囚徒的困境

哲学是博弈的路标。

——《博弈圣经》

思想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它也并非无所不能。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不会直接给人们带来什么害处,它只是一些言语,听信与否全凭自己,那么我们就不妨放任于新鲜大胆的思想中。可是,从另一个维度上来说,我们的所思所想又不知不觉地决定了我下一步做出的行为,行为导致的结果却很有可能是谁都预料不到的事情。那种深信只要通过纯粹的思想,不依靠任何客观经验和实践,人们就可以捕获人生真理是什么,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原则的想法,其结果很可能严重地影响到我们自身与生活的关系。伴随着逻辑的进步,思维和思维形式在现实世界里成为一种力量,产生异常之大的影响。那么你可曾想过,也许思维并非具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巨大的力量,也许他还有未能完成的工作?

带着这样的质疑和思辨,我们来看看关于囚徒困境的悖论: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囚徒困境,非常耐人寻味。

有两个坏人,一起做了违法的事情,结果被警察抓了起来,被分别关在两间不能互通消息的牢房中。在这种情形下,两人都可以选择与警察合作,背叛同伙,也都可以选择不与警察合作,拒不认罪。如果两个人都保持沉默,警方找不到证据,就无法给两人定罪。于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告发同伙,就可以无罪释放,还可以得到一笔赏金,而同伙就要被重判,还要被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嫌疑犯会怎么做?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相互合作,保持沉默,这样两个人都可以得到自由。但是,在实际中,两个人都会考虑对方会怎么选择。两个囚犯都是道德败坏的家伙,相互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信任可言。所以,囚犯会想到:对方可能选择告发自己而获得自由和赏金;并且,对方也会这样来估计自己。在这种情形下,理性的囚犯们都会选择和警方合作。于是,结果总是两个囚犯都坐牢。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情感和道德的原因,人做选择的时候并不完全出于理性。这时候,很多囚犯因为江湖义气之类的东西选择了拒不交代。也就是说,囚徒困境中囚犯的决定往往比纯粹理性的分析要复杂得多。

但是,囚徒困境至少告诉我们,选择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与他人有关,对他人行为的预计往往对我们的决定有很大的影响。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了人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个人最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并非团体的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却具有实际意义,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事实上,我们在处理大量复杂的现实事务时,总是持续不断地遭遇囚徒困境。那么这种囚徒困境能够得到避免吗?

威廉·庞德斯通曾在他的著作中,以一新西兰的例子来说明囚徒困境。在新西兰,报亭既无管理员看管,门也不上锁,买报纸的人只需自行放下钱后便可拿走报纸。当然很有可能有某些人会不付钱就拿走报纸,背叛了整个隐形契约,可是基于公平买卖和方便生活的原则,如果每个人(包括自己)都偷窃的话,就共同背叛了这一契约,便会带来生活上的不方便。由于有了这样的意识,这种偷窃情形反而很少发生。

这例子特别之处是新西兰人并没有被任何其他因素影响而能脱离囚徒困境,并没有任何人特别去注意报亭,人们守规则是为了避免共同背叛带来的恶果。这种避免囚徒困境的大家共同的推理或想法被称为“异想”。

07 一块让上帝为难的石头

上帝是全能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法】安瑟伦

逻辑是哲学思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我们知道在逻辑论证过程中,有一种可能的结论结果是两个相互矛盾理论,但是它们自己内部又都可以自圆其说。这样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悖论。悖论的成因原理虽然十分复杂,但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入所致。

在中古时代的欧洲,人类理性和思辨的火花仅存于教会所办的学校,也就是经院之中。那时的哲学,正是以神学的姿态面对世界的。但是,自从哲学试图摆脱神学的那一刻起,对于上帝是否全知全能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全能的创造者可以创造出比他更了不起的事物吗?这一直是哲学上著名的悖论之一。

安瑟伦是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被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经院哲学家”。他宣称上帝是全能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不仅认为上帝的存在是超然的和不可辩驳的,仅仅从“上帝”这个概念就可以推出上帝的必然存在。他同时认为上帝的是我们凡人无法理解的。他称赞上帝说“主啊,我并不求达到你的崇高顶点,因为我的理解能力根本不配与你的崇高的相比”。

安瑟伦从“上帝”观念的意义出发分析出上帝必定存在且全能的方式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当时,有位法国僧侣高尼罗对他的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在《为愚人辩》中,高尼罗问安瑟伦:“上帝能否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的石头?”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却是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不论怎么回答,都会陷入困境。如果上帝是万能的,就应该能够创造一块这样的石头。但是,如果上帝创造出一块这样的石头,他又举不起这块石头,那他就不是万能的。所以,高罗尼说:“或者上帝能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上帝不能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总之,上帝不是万能的。”

安瑟伦陷入两难困境,无法回答高尼罗的问题,“上帝万能说”因此被动摇了。

就理性与信仰的关系而言,安瑟伦认为理性的思考必须符合信仰的原则。“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决不会理解。”安瑟伦坚信,所谓的上帝就是“无法设想比它更伟大或更完美的那一位存在者”,而一块石头,便让他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或许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悖论的无奈和魅力。这块令上帝为难的石头就是全部悖论的所在,这是典型的用结论来责难前提。这是逻辑学领域最广为流传的悖论形式之一。

08 “未名”还是“有名”

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像剥葱一样,将葱皮一层又一层地剥掉,但原来的葱已经不在了。

——【德】黑格尔

你是否知道北京大学校园里有一个湖,名曰“未名”?意思是说,没有名字。然而这里的“未名”本身已然是一个名字。这里,语言作了一个游戏,它提醒我们注意语言的迷宫和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