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着需要点哲学
3369800000004

第4章 哲学的思辨(1)

01 脚踏实地还是仰望星空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正因为如此,哲学是曼妙的,哲学的思辨是迷人的。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德】康德

那些痴迷于哲学研究的人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不苟言笑的古板形象,事实上真正的哲学家往往都非常严肃甚至生硬,还有一些不懂世故、不解风情的学究气,不是那么令人感到亲近,也许还会因此招致世人的不解。康德便是这一类哲学家的典型。

康德的一生几乎都没离开过他出生的地方。1724年,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在一个贵族家庭担任了9年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担任了哥尼斯堡大学讲师,后被提升为教授、校长,一直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于1797年退休。直至他去世,他到达的最远的地方仅仅是离哥尼斯堡50公里的一个城市。

在平常人看来,康德的生活非常准时,甚至显得过于呆板和枯燥。康德日常生活安排十分有规律,就像时钟一样准确。据说,无论冬夏,5点差一刻,他会准时起床。起床后,喝一杯茶,吸一袋烟,康德就外出讲学,或者开始哲学思考和创作。

下午3点,康德按时出门散步,散步的路线是固定的,因为康德的许多哲学思想都是在这条路上产生的,这条道也被称为“哲学大道”。他散步时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戏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只有一次,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不过,在数十年间,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准时出现。

康德终生未娶。康德有过想娶妻的冲动,一次当他还在盘算自己的财产时,就被人捷足先登,另一次则是偶然邂逅了一位来柯尼斯堡旅游的年轻女子,当他还在对是否求婚进行哲学论证的时候,这位女子离开了柯尼斯堡,从此芳踪难觅,只能不了了之。海涅对此评价说:“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之后,康德就没有与任何女性有过密切接触。对此,康德曾经自嘲地说:“未婚的老年男人往往比已婚的男人更能保持年轻的风貌。已婚男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画着的不是一只负重的老牛吗?”

德国诗人海涅这样评价康德:“是康德将德国的哲学引上了道路,这个民族从此走上了哲学思考的光辉道路,思考成为了整个民族的事业。我们所熟知的众多大哲学家一下都在这片国土上涌现了出来,如同被魔法召唤了出来。”海涅所说并不夸张。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先河开拓了德国哲学的新境地,他是做任何哲学史研究时都不能跳过的伟大哲学天才。他创建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体系几乎成为古典哲学的最高峰,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哲学的发展。他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和高度。

我们不得不感叹,康德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远游经历,更没有到过其他国家留学学习,而是一直呆在出生地哥尼斯堡,但是他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为无论什么遭遇和经历都很难动摇和改变他对于哲学的热爱,而热爱所带来的激情成为了他取得哲学研究成就的最终动力。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康德对自己在哲学世界里遨游的一生的最好的诠释。

02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这世界没有一刻是停息不变的,我们所面临的每时每刻都跟上一个时刻是不同的所属。你所有经历过的时刻在下一刻都成为了历史,这一刻已经不同于上次,没法重合。人们努力找寻一种自身之外的人生的确定感,然而变化总是带来不安的焦虑。这也是每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话题。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非常强调变化的观点,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意思是,世界是永恒变化着的,运动是绝对的,即“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他说:“除了变化,我别无所见。不要让你们自己受骗!如果你们相信在生成和消逝之海上看到了某块坚固的陆地,那也只是因为你的目光太仓促,而不是事物的本质。你们使用事物的名称,仿佛它们永远持续地存在,然而,甚至你们第二次踏进的河流也不是第一次踏进的那同一条河流了。”

但是后来,赫拉克利特的一个学生克拉底鲁把他的观点绝对化、教条化,提出了一个极端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认为当我们踏入“这条”河流的时候,它已经不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那条”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的话,世界上不会有确定性质的事物了,整个世界将成为混沌一团。我们既不能认识事物,也不能解说一个事物是什么了。因为,当我们还没有说完“这是一张饼”时,饼已经变成其他东西了,当我们把饼吃到肚子里的时候,它又变成了另外的东西。因此,克拉底鲁主张用动手指代替说话,因为一开口就过时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强调运动具有绝对性,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而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就割裂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但绝对运动的物质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如果连相对静止都否认了,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是可以认识的了。

有一个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狡辩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只好干瞪眼。

上面的这个小故事,将克拉底鲁的错误体现得更加直白。

赫拉克利特指出运动的永恒性,但也没有否定静止的相对性。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火,这是万物的本性和来源,这一点是确定的;而火本身的形态又总是变动不居的,未有一刻停止变化。这就告诉我们要看到事物静止的一面也要看到运动的一面。这个早期朴素的世界观在日后研究者的眼里有着重要的开拓性意义。

03 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

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德】莱布尼茨

赫拉克利特强调一切皆流,而近代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则指出了万物皆异的道理。在他看来,世间万物没有一样不是独特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彼此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有再多的相同点,他们也不能被混为一谈,绝对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对事物要区别对待。

莱布尼茨可以说以为举世罕见的天才,出生于德国的他几乎研究了当时人类所了解的一切领域,力学、逻辑学、化学、地理学、解剖学、动物学、植物学、气体学、航海学、地质学、语言学、法学、哲学、历史、外交,等等。他甚至还尝试创造一些自己的小发明,而他最重要的成就可能就是先于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为近代数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还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莱布尼茨被称为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使莱布尼茨的哲学显得卓尔不群。他不但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他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十分惊人。

莱布尼茨的博学使他名噪一时,当时的德国贵族都非常希望结交这样一位学术之星。据说,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有一次,皇帝让他解释一下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性。皇帝不信,叫宫女们去御花园找来一堆树叶,莱布尼茨果然从这些树叶里面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皇帝很佩服。这时,莱布尼茨又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听了这番话后,再次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大失所望,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都一样,但仔细一比较,却是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宫女们累弯了腰,也没能找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形态等完全相同的树叶。

这个故事揭示了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原理。我们所面临的物质世界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而它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同一的可能性。物质世界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个体,每个个体有着成为自己而区别于别个的特征,但事物与事物之间又有着普遍的联系,存在着许多共性。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就是这样展现出来。这要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盲目随从。因为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原封不动地按照所谓经验进行下去。

莱布尼茨的观点给我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而这就如同世间存在的你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谁能够代替你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大胆的为此而感到骄傲,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仅这一点就足以令我们感到有精彩地活下去的勇气。

04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古希腊】欧几里得

哲学这个总领学科下面还有很多分支学科,逻辑学可以说是其中最难的一种,因为它所涉及的素材,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直观接触的东西,它研究的往往是抽象但最终又为人所用的概念和理性元素。但是,逻辑也没有那么困难,因为各种逻辑元素都是潜藏在我们自己的思维中的,所以我们研究的就是自己的思维本身。思维的边界在哪里,逻辑的疆域就在哪里。而思维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最终要熟悉了解的还是自身。

但是,逻辑并不就仅仅意味着对于思维技巧的训练。逻辑因为附丽着思维,显得更加高贵。然而,我们的思维也会欺骗我们。比如,当有人告诉你他正在对你说谎时,你该怎样判断自己获取信息的可信性呢?好在这只是一个逻辑学上的问题。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也许是最简单的一个悖论,却仍然是无解的悖论。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这个悖论,至今还在继续困扰着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因为,如果你说它是真话,那么按照话的内容分析,它就应该是一句谎话;反过来,如果你说它是谎话,由于它说自己在说一句谎话,当然它就应该是一句真话了。那么,这句话到底是真话还是谎话呢?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

类似的悖论最早是在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当时克里特岛哲学家爱皮梅尼特曾说过:“所有克里特岛人都说谎。”这句话就有两种理解。假如说他的话是对的,那么作为克里特岛人的爱皮梅尼特就是在说谎,他的话就是错的。反之,假如说他的话是不对的,那么克里特岛也有人不说谎,他的话就是对的。因而,无论怎样都无法自圆其说。

说谎者悖论还有许多变化形式。例如,在同一张纸上写出下列两句话:下一句话是谎话。上一句话是真话。或者写出一连串的“下一句话是真话,下一句话是真话……”,最后标明“第一句话是谎话”。

更有趣的是下面的对话。同学甲对他的朋友乙说:“你下句话要讲的是‘不’,对不对?请用‘是’或者‘不’来回答!”如果乙回答说:“是!”这就表明他同意了问话人的预言。也就是他要讲的是“不”,因此他的回答是与自己的本意相矛盾的。如果乙回答说:“不!”这就表明他不同意问话人的预言。因此,他就应当回答“是”,因而又与自己的本意相矛盾。究竟如何回答,这是数学家正在研究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哲学家罗素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个悖论,他说:“那个说谎的人说:‘不论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事实上,这就是他所说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是指他所说的话的总体。只是把这句话包括在那个总体之中的时候才产生一个悖论。”罗素试图用命题分层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事实证明,从数学基础的逻辑上彻底地解决这个悖论并不容易。

05 康德的梦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法】拉美特利

思想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真理是哲学的终极追求。但是并非每一个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具有系统的哲学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有了那些专门的哲学家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先天禀赋。但是,就像世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人的思维层次和特征都有差异。因此,每个人在运用自己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状况都有所不同,而至于达至超感官的世界,探讨这超感官的世界亦即遨游于超感官的世界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种精神意义上的崇高追求润养了我们的心灵,提升了我们生存的品质,完善了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

思考着的人是高贵的,康德正是最高贵的思考者之一。

有一次,康德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在梦中,他独自划船漂到了南非一个荒芜的岛上,他在海上远远就看见那岛上有两根高耸入云的石柱,于是想凑近去看个究竟,谁知道刚一靠岸就被岛民给抓住了。没等开口,那些人的首领就告诉康德:如果说的是真话,就要被拉到真话神柱前处死,如果说的是假话,就要被拉到假话神柱前被处死。反正是死路一条了。

康德想了一想,说:“我一定会被拉到假话神柱前被处死!”

如果康德说的是真话,他应该在真话神柱前被处死,可按照他的话又应该在假话神柱前处死。反之,如果康德德说的是假话,他应该在假话神柱前被处死,可按照他的话又应该在真话神柱前处死。于是,岛民们傻眼了。他们犹豫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把康德给放了。

岛民们要杀康德,完全还可以再立一根石柱,专门杀说背谬话的人,或者说杀真假难定的话的人。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话很难简单地说它是真话还是假话。非真即假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幼稚的。康德的梦至少说明了人类的理性并不是清晰明确的,在很多时候会陷入自相矛盾的陷阱。据说,康德醒来后受到启发,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人类理性二律背反”的章节,指出了人类的理性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