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经常带着铁拐杖去各地阅兵。这一天,他来到了淮东神劲军。
看到士兵们身强体壮、精神饱满,他非常高兴。就对将领说他想看看士兵们的操练。
有将领让带队的将佐去指挥操练。
将佐一声命令,千万只箭飞上了天,随后齐刷刷射向了目标,把它射成了马蜂窝。
“好。”孝宗兴奋地叫起来。神劲军刚恢复建制,就训练得这么好,看来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孝宗想道。
原来,神劲军起初是一支民兵组织,叫万弩手,在抵抗金兵的过程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后来由于主和派的主张,朝廷不允许如此强大的民兵组织存在,就解散了万弩手。1169年,孝宗看到朝廷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无法满足他的要求,贯彻他的意志,就开始把目光投向民间。他恢复了万弩手,更名为神劲军,规定每年八月到次年二月集中训练。这样,就为两淮前线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孝宗看着看着来了兴致,走下看台,叫人拿来铁拐杖,脱下衣服,当众舞了起来。士兵们停止了练习,围上前来观看。
只见孝宗稳稳地舞着拐杖,一会儿速度就快了起来,到后面,变成一团黑影,罩着孝宗前后左右和头部。孝宗在黑影中跳纵腾挪,进退自如。舞了一阵,只听得孝宗大喝一声,跨步收手,把拐杖用力地插进了地里,地上腾起了一层黄尘。
阿龙记事贴
多做实事少喊口号
1171年,孝宗在重用虞允文的同时,也想起用另一名主战派大臣刘珙到中央主持军务,但刘珙不接受,上书论述说,现在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恢复,根本问题在于皇帝要加强自身学习,寻求贤才,选拔优秀的将帅,加强军队训练、提高战斗力,不要空喊恢复口号,要做点实事,少扯淡!1179年,刘珙在南京市长岗位上去世,临死前,还为国仇未耻而愤恨。
士兵们齐声大声欢呼万岁。
孝宗微微喘着气,摆摆手,示意士兵们继续训练。
孝宗在练兵的同时,大力重用主战派将领虞允文。1167年,孝宗任命虞允文为枢密院知事(总参谋部委员),让他主政四川。1169年,孝宗把虞允文召回朝廷,让他当宰相,处理军政大事。虞允文在财力、物力、兵力方面作着积极准备,计划再次北伐。
但同时虞允文又顾虑重重。1163年北伐时,孝宗对和战摇摆不定,最终接受了屈辱的和约。再次北伐,孝宗会怎样呢?虞允文心中没底。
而且朝政上也潜伏着危机,孝宗对当太子时的一批旧人十分宠信。但这批人除了捞钱就是整人,既非能臣,也非干将,唯利是图。一旦北伐出师不利,虞允文担心平时看不惯这些人的自己会陷入朝野上下的重围,如果孝宗不听他的而相信这些人呢,到时说不定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1172年,虞允文辞去相位,又去了四川战区担任司令。他刚走,孝宗就任命了坚决反战的一位大臣为宰相。这样的人主政,肯定会对虞允文的行动进行千方百计的阻碍和牵制,这又怎么让虞允文放手大干呢?
所以,尽管虞允文在临去四川时,孝宗要求他到四川后立即出兵,与江淮军队会师河南。虞允文的回答是忧心忡忡,他担心孝宗到时会不配合他。孝宗虽当即就作出了慷慨激昂的保证,但虞允文还是有顾虑,到四川后,虽积极准备北伐,但又一再以没准备好为借口推迟出兵时间,甚至劝说孝宗等待时机。这等于拒绝了孝宗的北伐要求,孝宗恢复中原的计划又一次落空。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因病去世,孝宗深受打击——名将陨落,后继乏人,他只能徒叹奈何,到后期,他更感觉力不从心了。不过,也正是虞允文的离世,才让孝宗彻底灭绝了北伐的念头,宋金和平长达四十多年。
阿龙看热闹
做一个更坚强的人
整部南宋的历史,就是在战还是和的摇摆中,以及打又打不过、求饶又不甘心的又痛又恨中,抑郁而终。南宋的挣扎让人读起来压抑、沮丧,但这实际上就是普通人的人生:没人替你做主,没有强大的依靠,一切都要靠自己;生存环境险恶、生活压力大;可能经历痛苦与挫败,如被欺负而无力反击,内心彷徨,软弱;人性复杂,一路上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南宋最缺的一种品质是坚强,如果想要一个更好的人生,那么,请一定要坚强!
11、 几时真有六军来
时间到了1170年,孝宗派范成大出使金国。
“前头就是旧都东京城了。这真是东京?为何如此荒凉?”范成大激动的心情变得悲怆起来。
残破啊。范成大的心越来越往下沉。“这就是往日的大都会?简直就是废墟啊。”
进了城门,他看到的是几堵破墙,风刮过来,尘土也扑面而来。尘土中,走来几个金人模样的人,一问话,才知道是汉人,不过是剃了头而已。
走过几个村庄,碰到几位老人,才感觉这里曾经是汉土,是皇城。老人看见他穿着汉人官服,拉着他的手,一路相送,一路感叹:“现在的孩子,都学金人去了。唉,金国仔啊,金国仔。”又不停询问:“咱们的人马什么时候打回来?皇上什么时候回来啊?”
阿龙记事贴
皇帝也需要减压
1175年,孝宗亲自主持举人考试。四川考生杨甲在国策考试答卷中说:“朝廷恢复中原的意志不坚强,原因有两点:第一,后宫多佳丽,皇上的意志被美女消磨了;第二,国策考试以来,不谈军事等实际问题,只研究些虚泛空洞的话题。”孝宗看了这份卷子,很生气,但后果不严重,杨甲还是名列第五。杨甲说得有道理,但皇帝不是铁人,国家压力大,皇帝扛不住,热爱美女就是一种减压办法。
范成大无语。他这次出使金国,任务有二:一是恳请金国归还皇陵所在的河南巩洛一带的土地,二是重议两国交换国书的礼仪。前者写在国书里了,后者需要他去积极争取。
范成大特意去看了看北宋皇陵。神道前的双阙还在,但大半遭到了破坏,不是檐角掉了下来,就是檐顶秃了,或者是长满了野草。琉璃剥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草木倒是很茂盛,正好是孤魂野鬼玩耍的好地方啊!
“这样子下去真是不行啊。这次一定要要回皇陵,不然再过几年真不知会成什么样子了。”范成大觉得责任重大。
有多少把握呢?范成大理了理思绪,想起了临行时和孝宗的一番对话。
范成大当时向孝宗表示自己绝对能圆满完成任务。但孝宗说:“巩洛形胜之地,金人轻易不会放手。至于礼仪,倒是可以争取一下。”
原来,金宋两国交换国书,金国使者到南宋,捧着书上殿,南宋皇帝要走下御座来接。到孝宗初年的时候,这些规矩作了些改变,使者上殿,让跟从的人把国书进献上来。后来,孝宗北伐失败,汤思退为相,又恢复了以前的礼仪。这几年,孝宗有些后悔,希望改成最初即位时的礼仪。金人虽比不得汉人视礼仪如命,但对这种高规格场合的细节,还是挺注意的。所以,孝宗虽后悔,但也感觉有没多大把握。
到了金廷,范成大秘密撰写了一道奏章,塞在袖子里,来见金国皇帝——金世宗完颜雍。
范成大递上国书,一边慷慨地说:“我们汉人崇拜祖宗,所以祖宗死后必厚葬。葬后还得定期洒扫,视死如生,不可怠慢。所以,我们才一再提出要求归还巩洛之地,至少得允许我们去祭拜、洒扫。这次我路过东京,见陵园残破,感觉实在是愧对祖宗。”
金世宗很理解祖坟被人家挖掉的心碎,于是同意商量。
范成大登鼻子上脸,拿出秘密奏章,大步向前,递了上去,说道:“我再奏上一章。两国既然是叔侄,接受国书的礼仪很不合理,请给予考虑,修改一下。”
金世宗一愣,见范成大递奏章,又有点吃惊,还从没见过外国使臣给自己上奏章的,便答道:“你在这里上奏章,不大合适吧?”说完,把奏章扔回给了范成大。
范成大也不管那么多,捡起奏章,又递了过去。
金国太子见状大喝一声:“你再无礼,就拖下去砍了。”
金世宗摆摆手,只是叫人把范成大拉了下去。第二天一大早就给了他回书,让他赶紧走。在回书中,金世宗还是那个意思,归还巩洛之地的事可以商量,但礼仪绝不可更改。
范成大的出使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他的风骨、忠义把金世宗打动了——弱国也只能这样,去争取一点精神上的尊严。
阿龙看热闹
几时真有六军来
在出使途中,范成大写下了一首诗来抒发心情: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旧都城的街道上,已经做了亡国奴的百姓们年年在这里等啊盼啊,等着大宋皇帝的车驾再从这里经过,盼着大宋的军队来收复故土、解救百姓,这回真的见到了使者,便赶紧问一声,什么时候祖国军队真的会打过来啊?国难民苦,一个人的命运是和时代、国家的命运分不开的,只有国家富强和谐了,人民才能有好日子过。
12、 辛弃疾盖军营
“雨,又是雨。”辛弃疾看着檐外的雨帘,一阵烦闷。
时间是1180年,潭州州长辛弃疾正在想着心事。
辛弃疾曾在北方领导义军抗击过金国,失败后来到了南方。虽一直在几个地方轮换做着地方官,但他始终没放弃过抗金事业。
到潭州后,他见当地民风剽悍,夫妻吵架都以命相搏,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招募当地人,创建一支军队。名字嘛,就叫“湖南飞虎军”——潭州在洞庭湖之南,属南宋湖南路。
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谁都知道朝廷最厌恶的事就是地方官拥有军队,厌恶它超过挨金兵的打——也就是说,朝廷宁愿被金人打得到处跑,也不愿一个地方官或某位将领多年带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宁予外人,不给家奴”,朝廷的心思从来就是这样,对自己人的防范胜过对外人的防范。
但辛弃疾管不了那么多,他之所以做官,全是因为要北伐,而北伐必须有兵。
但他还是低估了朝廷的另一派——主和派的力量。在接到辛弃疾的报告后,他们立即作出激烈的反应——极力反对,并以辛弃疾聚敛民财为罪名向皇帝控告他。起因是,当时辛弃疾要在一个旧营垒上建造一个规模很大的新营房,这绝对是笔极大的花销。
孝宗皇帝对贪污最反感,于是命令辛弃疾立即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