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那些事儿
3373200000010

第10章 天上人间——唐玄宗的辉煌与迟暮(3)

大家都很怀疑,但是也只能听命行事。没多久,他就调集了十五万兵马,连夜出发。第二天,安禄山在军中誓师,下令道:“军中如果有异议的,有煽动士兵的,斩三族!”将士中再也没有敢说别的话的了。之后,他领兵一路奔长安而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拉开了序幕。

阿龙看热闹

生活选择了安禄山

有句话说得好:人在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生活同时也在选择人。甚至,后一种情况更常见,安禄山就是“被选择”了。起兵之前的安禄山,作为封疆大吏,在自己的地盘上,那真是“风能进雨能进,皇帝的势力不能进”,所以何必跟皇帝过不去呢。就算他真起了心思要造反,也可以从容地挑个更好的时机。但生活逼着他在这个时候匆匆地和朝廷摊牌。

7、 潼关之战

“安史之乱”开始后,安禄山西进长安的雄心在潼关受挫。驻守潼关的是当时的名将哥舒翰,他为大唐立下过赫赫战功,深受唐玄宗的器重。

此时的哥舒翰已经年老多病,奉玄宗之命驻守潼关,只守不攻,让安禄山很头疼,急得抓耳挠腮。这个时候,安禄山的敌人杨国忠,正在以一贯超低能的智商来帮助他:杨国忠三番五次地在玄宗面前极力鼓动,说要哥舒翰出潼关,主动攻打叛军。唐玄宗听信了他的话,派一批批使者来催促哥舒翰出兵。

一天,哥舒翰又接到玄宗的命令,让他尽快出击。他拿着诏书哀叹道:“安禄山本来就是以反叛之名出兵,不得人心,所以他才急于攻进长安。老夫一直觉得只要守好潼关,按兵不动,时间一长,叛军就会自乱阵脚。可谁知陛下如今屡屡催促老夫出关,这该如何是好?”

旁边的将士们听了,都跟着叹道:“陛下多次催促,使者一拨接一拨的,将军虽然为难,还是要尽早作决定啊!”

哥舒翰沉思良久,眼中竟不觉流出了两行热泪,哽咽道:“出关吧。若是不出关,老夫只怕下次收到的就是要将我等斩杀的命令了。”将士们听到他这样说,心中也是悲痛万分。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迫于皇命,领兵出关。叛军得知消息后,就提前作好了准备。唐军出关后,要经过一条狭长的山道。这条道长达七十里,险峻狭窄。

哥舒翰到达这里时,先去察看了周围的情况。当他看到叛军后,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宽慰不少。原来,叛军将领崔乾带来迎敌的士兵不仅少,而且队伍松松散散,没有秩序可言。哥舒翰微微笑道:“崔乾这厮,怕是想到老夫年老体迈,竟然这般轻敌。也好,也好。”

久经沙场的哥舒翰这一次放松了戒备,命令队伍继续前行。将士们领命后,就纷纷走进了这条狭长的山道。因为山路崎岖狭窄,士兵们没有办法排成队列行走,而且行进的速度也很慢。

突然,山顶上人声鼎沸,战鼓声震天。众人抬头一看,只见无数的叛军高居山上,大声叫嚷着,巨大的滚木、石头应声而落。唐军大呼中计,连忙择路而逃。然而山路狭窄,实在进退两难。大家你推我搡,还没走几步,滚木、巨石就砸了下来。转眼之间,唐军死的死、伤的伤,哀号声、叫苦声连绵不绝,就是幸存的人看见眼前这般景象,心中也是惊恐不已,抱头逃窜。

哥舒翰此时悔恨不已,心中又怒又痛。他好不容易稳住了心神,忙命队伍继续前进。然而世间的事,都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叛军的滚木和巨石不再滚落,他们又背来柴草,堵住道路,趁着风势放火,一眨眼的工夫,山谷中烟雾弥漫。唐军看不清四周的情况,为了防止叛军攻上来,慌乱之中就开始胡乱射箭砍杀,不敢停手。等到烟雾散去,叛军就开始前后夹击,全力进攻。而唐军中活着的人此刻才发现,刚刚杀的都是跟自己一路走来的战友。

队伍霎时陷入了恐慌,战士们都丢盔弃甲,自寻出路。绝望的叫喊声传遍了整个山谷,山路上到处都是尸体,血流成河,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血腥味,曾经打过无数胜仗的哥舒翰彻底输了。他带领着几千残兵,匆匆逃了出来,准备继续镇守潼关。

他的部下中有个一脸忠诚相的叫火拔归仁的,眼见形势不对,就临时起意,绑了哥舒翰前去投降叛军。等哥舒翰见到安禄山后,知道大势已去,只好跪在地上请罪:“陛下万安。以前是罪臣老眼昏花,不知您是拨乱反正的天命之主,还望您见谅。我现在愿替您招降李光弼那些人,以此来赎罪。”

哥舒翰的临阵投降不久就传遍了整个大唐,唐玄宗和杨国忠除了怒骂,毫无办法。而哥舒翰的投降也没为他换来晚年的安乐,一年之后,他就被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害。

阿龙辞典 老对头:哥舒翰与安禄山

这两人同朝为官时,就一向不对付,甚至惊动过玄宗皇帝,他还专门为此安排了一次饭局,陪客的是当红宦官高力士。安禄山向哥舒翰套近乎,说:“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可见咱俩很有缘,应该多亲近才是。”哥舒翰回了句掉书袋的话:“谚云‘狐向窟嗥,不祥’,所以,人不要忘本;老兄既然这么说了,我哪敢不多亲近啊。”“狐”和“胡”同音,安禄山以为哥舒翰在骂他,张嘴就骂了起来,两人不欢而散。

阿龙看热闹

在压力面前,谁扛得久谁就能活下来

杨国忠逼迫哥舒翰出击,相似的情景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古有燕太子逼荆轲提前出发,后有慈禧逼曾国藩兄弟俩尽早攻下南京。而结果多数是:没扛住压力的,不但事情办不成,还得搭上自己的性命;而不管上级怎么逼怎么迫,就是死死扛住,仗该怎么打还怎么打,事情该怎么办还怎么办,这种情况反而能峰回路转,结果圆满。其实,哥舒翰他没弄懂领导的心理,无论领导有多着急,给你施加多大的压力,甚至撤你的职、追究你抗命的责任,但他无非就是要你成功或胜利。“结果决定一切”,只要你扛住,并且成功了,过程当中你曾怎么得罪他,都会变得不重要。

8、 “马嵬驿兵变”

安禄山的大军进入潼关后,长安城的失守已是必然。无奈之下,玄宗决定带兵出逃,就这样,他做了大唐帝国立国百年来第一个逃出长安的皇帝。

玄宗的这次出逃是在晚上进行的,他带着自己的皇子皇孙、数位大臣和杨贵妃,一行人悄无声息地出了长安城。他晚年沉迷于酒色,朝政长期由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整个朝廷和国家早就怨声载道。而这次逃亡更让随行的将士们觉得愤愤不平,每个人心中都憋着一把火。一场兵变就借着这个契机,悄悄地展开了。

这一天,队伍到了马嵬坡这个地方时,将士们饥渴劳顿,抱怨不断,玄宗只好让大家停下来休息。等到大军都安顿好后,有人看到有吐蕃使者与杨国忠谈话。当杨国忠送吐蕃使者出来时,唐军中突然有人高喊:“杨国忠和外族勾结,要造反了!”

杨国忠听见后,本想阻止这些人胡言乱语,岂料还不等他走近,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叫嚷着说他要谋反。杨国忠终于意识到形势不对,再看看眼前的将士们,怒目圆睁,群情激愤,他的脸顿时吓得惨白,慌忙策马准备掉头离开。士兵们再也不能容忍,立即有人把他从马上射了下来。

看到向他步步紧逼的将士,他就忙不迭地从地上爬起来,灰头土脸地往前狂奔。士兵们看他逃跑,紧随其后,追到西门把他抓住,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乱刀纷纷砍下,将他杀死。众人看杨国忠没了气息,忙一拥上前割他的肉,争抢着几乎要把他吃完才停下来。接着,将士们又割下他的头颅,悬在驿门上示众-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人们喜欢生吃祸国殃民的人的尸体。

玄宗听到外面的吵闹声,忙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身边的人就告诉他,杨国忠造反,被将士们杀死了。玄宗骇然。

和皇帝一起逃出京城的官员魏方进自认为可以拨乱反正,就出去阻止道:“现在兵荒马乱的,你们为什么还要杀宰相?”将士们看不惯他在这个时候还大言不惭,于是把他杀掉了。

这场兵变并没有因为杨、魏二人的死宣告结束,护卫队大队长陈玄礼接下来又带兵围住了玄宗的驿馆。他向玄宗上奏:“杨国忠意图谋反,我等将士忠心护主,已经将他斩杀了。贵妃跟他是兄妹关系,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将士们现在来要她的命了。”

玄宗又惊又怒,虽然他意识到了事态严峻,但还是不愿答应。等他回到屋内,一下就跌坐在椅子上,悲痛万分地叹道:“朕跟玉环情深意重,怎么能把她交出去呢?况且她久居深宫,宰相就是想谋反,她也不可能知道啊!”

高力士看他伤心,又犹豫不决,就上前劝慰他:“陛下,您如今深陷险境,只有靠外边那些将士才能保住性命啊!他们现在杀了宰相,如果留着他妹妹,也就是贵妃娘娘,一定会担惊受怕,不会尽心保护您的。现在形势危急,陛下,您要以大局为重啊!”

后来,玄宗见事情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只好在跟杨贵妃诀别后,命人将她勒死在佛寺下,接着又把尸体陈放在天井中,让将士们来验明正身,之后就把她草草埋葬了。

在“马嵬驿兵变”中,杨国忠的妻儿、虢国夫人等也先后被杀,历史学家终于可以如释重负地说:奸臣杨国忠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同时也要说一句:唐朝已经开始走向毁灭了。

阿龙辞典 美女杨玉环

杨玉环和西施、王昭君、貂蝉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其中又以杨玉环的故事最多、最为人津津乐道。唐代数得出的大诗人,很多都写过关于她的诗,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动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阿龙看热闹

女人总是代男人受伤

唐玄宗(明皇)和杨贵妃的这场爱情,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爱情故事之一,但可惜的是,关于爱情主角的报道,仍然脱不掉明星新闻的味道:只有绯闻,没有真相。除了收安禄山为干儿子、在华清池和玄宗洗鸳鸯浴之外,她还做了些什么,性情如何,她的内心生活……都不清楚。从历史记载来看,杨玉环并没做过多大的坏事,她最大的罪就是有杨国忠这样一位兄长,而这份罪一半应由杨国忠来承担,另一半得由唐玄宗来承担,不是唐玄宗的纵容,一个杨国忠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马嵬驿兵变,杨国忠死有余辜,杨玉环则是替玄宗受死。

“安史之乱”,好比平地一声惊雷,震醒了唐玄宗,也震醒了“开元盛世”的迷梦。唐朝的苦难由此开始。

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跑的这场接力赛,始于755年,结束于763年。在八年的时间里,唐朝中央先后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杨国忠、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权臣,当然,也涌现出了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军事奇才。

在这场力挽狂澜的斗争中,皇帝与大臣同心协力,试图将大唐拉回当年的辉煌盛世中。但是,因为太急于平定“安史之乱”,唐帝国跟藩镇妥协,跟宦官和近臣也妥协,又给自己培育起了两个新的敌人,比“安史”二人还要麻烦得多的势力。

唐帝国如同冰山,“安史之乱”的热力虽然散去,但余热已足以让它一点点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