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万义军同日死
诗人杜甫在《悲陈陶》中写道:“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四万义军同日死”,说的就是公元756年的陈涛斜之战。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迫切希望能尽快平定叛乱,重回长安。
这时候,宰相房琯提出要带兵出征的要求,得到了肃宗的全力支持。房琯是当时的名儒,喜欢佛、道之学,自觉博览群书、无所不通。他向肃宗上疏,说要一举收复长安和洛阳,这个上疏很对肃宗的胃口,因此,房琯很快就接到了命令,允许他领着数万大军出征。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天气已经越来越寒冷了。这一天,数万大军在房琯的指挥下往长安进发,当到达陈涛斜这个地方时,就跟叛军相遇了。
房琯看到双方陈师阵前的情景后,很是自信,就发号施令,要众将士按他的意思摆开阵形。在房琯的心中,自己博古通今,打仗对他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于是,唐军以两千辆牛车排在中间,两边是步兵和骑兵依次拉开,全力冲向敌阵。
房琯看见唐军将士向前冲的场面,心中十分自得。这其实是他遍读古书后,偶然间获得的春秋时期的战法。此刻的他心中暗赞道:这一仗之后,本相的古战法一定会万古流芳,收复长安、洛阳指日可待。
叛军将领在看到唐军的阵形后,迅速作出了应对。他们敲响战鼓,鼓声如雷鸣般响起。那些本来驾着车的牛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在听到鼓声后都惊恐万分,四处乱奔,驾车的将士们也控制不住它们。而夹在两边的骑兵和步兵因为阵形出现混乱,也难以守住阵脚。
接着,叛军的将领又让手下的士兵朝唐军这边丢草料,再用火点着。当时天刮着大风,火借着风势,迅速蔓延开来。这一下,本来就有些混乱的唐军更是溃不成军。牛、马被火烧着后,互相踩踏,骑兵们纷纷从马上坠落,步兵们成了火人。军队士气本来就不高,现在又混乱不堪,四下奔散,哪还有心思去迎击叛军?房琯琯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大骇,只能一个劲地高呼撤退。
叛军没有“穷寇莫追”的风度,于是,撤退的唐军士兵也遭遇厄运。战场上到处都是唐军的尸体,四处流着鲜红的血,这一刻,天地也乍然变色。
房琯惊惧不已,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是催人驾着马车狼狈万分地逃离了战场。等到他后来收拾残部时,数万将士也只剩下了几千人。他领着残兵,逃回了肃宗停留的地方,向肃宗负荆请罪。肃宗最终原谅了他,心中却是万分悔恨。
房琯一介儒生,居然妄想领兵收复长安和洛阳,结果导致四万将士枉死,而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乱”的路还遥遥无期。
阿龙看热闹
房琯亮错了武器
读书人的长处是讲道理、搞学问,而绝不是舞刀弄枪、带兵打仗,并把自己想象成诸葛亮再世。房琯就是弄错了自己的身份,亮错了武器,结果损国害民,几万士兵白白牺牲了。做人要多多发扬自己的长处(优势),把自己的短处(弱点)藏起来,这不是虚伪,而是生活的必要策略,也是做事情的正确态度。
2、 唐朝版的地道战
公元757年,史思明率领十万叛军进攻太原。当时驻守太原的是大将李光弼,他手下的精兵已经调到其他地方去了,整个太原城中可用的兵力不足一万。
李光弼精通战事,智计百出。眼见兵临城下,他不仅不害怕,还胸有成竹地鼓励众将士好好守城。他带着官兵拆毁民房,用房子的建筑材料做成抛石车。车子巨大,需要两百个人才能操作。
叛军很快发动了攻击,城门上的唐军就操作着抛石车,往城下抛射大石头。石头如冰雹般砸下,一个石头就砸死数十人,地上轰隆隆作响,史思明的军队很快败下阵来,纷纷嚷着撤退。唐军看到巨石车击退了敌兵,不由得在城楼上欢呼雀跃起来。
然而史思明进攻太原的心意坚决,面对巨石车,他很快就想出了对策。叛军又一次攻城了,这一次他们专门造了飞楼,用木板作为屏障,以便士兵顺利登城。史思明还让叛军在靠近城墙的地方建造土山,只要土山堆到城墙那么高的时候,士兵就可以从土山上往城里攻。
李光弼看到城外的土山后,仍然机智应对。他号召士兵在城内挖地道,直通城外的土山。叛军看着山越堆越高,正因为胜利在望而窃喜的时候,土山却轰然倒塌了。史思明这个气呀,冲着城上的李光弼叫骂不止,却又无可奈何。
后来,为了打击唐军的士气,史思明又想出一个办法。他让人在城外设下酒宴,搭上戏台,又把自己的将士聚在一块儿喝酒看戏。叛军喝的是美酒佳酿,看的是专门嘲讽唐玄宗的戏。戏子在台上肆意丑化玄宗,引来台下叛军阵阵哄笑。
众人举杯共饮,欢闹声一刻不停。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台上的戏子形同鬼魅一般地消失,没了踪影。大家正觉得奇怪,就听到太原城那儿有动静。走近一看,原来是刚刚消失的戏子不知被谁割了脑袋,又扔在了城墙下,那一双眼睛还大大地睁着,看上去狰狞恐怖。
叛军见了,有好些都吓得尖叫着跑开。史思明好容易才稳住了心神,让士兵把自己的大帐从那里移开,众人酒也不喝了,席也匆匆地散了。
一天,史思明收到李光弼派人送来的投降书,上面写着太原城中的粮草都吃完了,将士们不想再打下去了。史思明一看就哈哈大笑起来:“太原城马上就要落入我手中了,我等统一江山的日子还会远吗?”
史思明同意了对方投降,到了约定的日子,双方在城外会合。李光弼派了一些士兵守在城墙上,又让偏将手持白旗,领着数千人马一起出城。叛军在远处看到后,都笑逐颜开,丢下武器争相观看,等着入驻太原城。
就在这时,他们所在的地方猛然塌陷,数千叛军还来不及呼救,就全都掉进了坑中,不过一瞬间就被土掩埋。幸免于难的叛军惊恐地叫着,想动又不敢乱跑,不动的话又担心自己会像伙伴那样深陷土坑里。
出城投降的唐军见状,连忙握紧手中的兵器,奋勇上前,一同冲杀过来。叛军还来不及拿起武器,就被迫与唐军来了个正面交战。唐军有备而来,士气高昂,叛军连连后退,战斗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直到这时,史思明才明白自己中计了,悔恨不已。
原来,李光弼早在诈降之前,就命人日夜不停地挖凿地道,一直挖到了敌军阵营。为了保证地道在挖掘过程中不塌陷,他又让人用木头支撑。直到这一刻,支撑地面的木头一抽开,敌营便逐渐塌陷,此时,曾经征战四方的叛军也和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一样,毫无招架的能力。
李光弼就这样凭借地道战守住了太原城,作为当时的名将,他为平定“安史之乱”贡献了全部智慧。
阿龙看热闹
智慧是最强的力量
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很容易对人类的智慧油然生出一种敬佩,那是一个大脑的力量远胜过蛮力和物质的时代,讲兵法、用谋略,谁能取胜,就看谁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不像今天的战争,高科技武器一发射,胜负就定了。那时的战争也常常更戏剧化,永远不乏人的故事。
3、 广平王复两京
公元757年,急于收复长安的肃宗集结大军,作好了准备后,他任命广平王李豫为统帅,打响了收复长安的战斗。唐军势如破竹,一直推进到长安城下。
李豫是唐肃宗的长子,这一次肃宗派他做收复长安的统帅,一来是想提振军中士气,二来也想让他锻炼一下。李豫和他父亲一样,怀念着长安城中的繁华安宁,更忘不了大明宫中的美景如画,所以这次收复长安之战,他是抱着必胜决心的。
双方在长安城外拉开架势,战斗开始。叛军那边首先出阵的是安禄山手下的猛将李归仁。他一马当先,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冲杀过来,唐军这边连忙迎战。谁知素来勇猛的李归仁今天似乎状态不佳,没几个会合就败下阵来。他一边大声嚷嚷着回头再战,一边策马疾驰返回阵中。
唐军看他灰头土脸的样子,心中都大为振奋,叫喊着追过去。就在他们快追到叛军阵前时,刚刚还士气低迷的叛军突然发起猛攻,急冲过来。唐军连声叫苦,这时才明白过来,刚才李归仁不过是佯装不敌罢了。但他们太过急进,现在想退也没那么容易了。
面对叛军的猛烈攻势,唐军边战边退,眼看就要阵脚大乱,在这危急关头,前军的李嗣业大吼一声:“将士们往前杀啊!如果今天再不拼死一搏,我等都要身首异处了!”他怒目圆睁,策马冲在最前面,挥着武器就朝敌军身上砍过去。众人一看,不过眨眼的工夫他就斩杀了好几个敌兵。
唐军见将军以身作则,勇猛无畏,全都稳住阵脚,在他的带领下重新排好阵型,如铜墙铁壁般继续冲杀。唐军士气如潮涨,刚刚士气如虹的叛军渐渐处于下风,叛军的正面进攻也开始失去作用。
这一次,唐军还借了不少回纥的兵力,所以在叛军突袭后方时,他们遭遇了仆固怀恩率领的回纥骑兵。回纥是马上民族,他们的骑兵战术非常高超。来偷袭的叛军遇上他们,那可真是倒霉了。骑兵们纷纷跨上战马,舞着大刀,大叫着投入战斗。剽悍的回纥骑兵在战场上飞驰,轻而易举地闯入敌方阵营,见人就砍,一个个杀得兴奋不已。
另一边,大将郭子仪也率领所部有条不紊地作战。他纵观全局,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战场上处处是厮杀声,双方陷入混战,这场血战一直持续到了夜幕降临。最终,安史叛军渐渐不支,相继撤退,唐军收复沦陷了十五个月的长安。
回纥的兵马跟着唐军进入了长安城。原来,他们这一次之所以出手援救,是因为肃宗答应收复京师后,他们可以任意劫掠城中的财富。李豫看他们迫不及待的样子,恨得咬牙切齿,但还指望着他们帮忙收复洛阳呢,只好忍下一口气。
他劝阻道:“当初许诺你们攻下长安和洛阳后,便让你们劫掠。如果你们现在动手的话,恐怕会扰乱民心,到时打洛阳就没这么容易了。诸位不如再等等吧。”回纥的将士们听了,都骂骂咧咧,但听他说得有理,也只好暂时罢手。
没多久,李豫率领的大军继长安之后又收复了东都洛阳,唐军终于赢得了“安史之乱”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洛阳城中的百姓们像长安城中的百姓那样欢欣鼓舞,夹道欢迎得胜归来的唐军。然而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前一刻还帮他们打仗的回纥人刚进城,就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抢夺。百姓们叫苦连天,却又无可奈何。最后,众人筹集了很多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送给回纥,他们的贪欲才暂时得到满足。
无论如何,这次收复两京的胜利的确是让体力不济的大唐吃了兴奋剂,后面的路虽然还很长,但大唐有信心走下去。
阿龙看热闹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第一次大劫。大诗人杜甫曾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还曾从叛军中一路逃到后方,回忆逃难生活时,他后怕不已,写下很多触动人心的诗句。战乱,对老百姓来说,永远是伤害最大的。今天的人会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着,钱没了;洛阳人民则会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说唐军、盼唐军,唐军来了更凶狠。
4、 睢阳保卫战
睢阳地处今河南商丘,是黄淮平原的腹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联合罗、突厥、奚等部族的十几万精锐兵力,进攻睢阳,睢阳军政长官许远惊恐万分。这时,睢阳治下的一个叫张巡的县长来到睢阳,与许远所率部众会合,决定宁死守城。这时,睢阳城里的兵将合在一起也不过六千余人,在对方十几万兵马前,不值一提。
许远深深信任张巡的军事才能,就让他来指挥守城。一场异常艰苦的睢阳保卫战开始了。
张巡做人非常正直,当初,杨国忠在朝中最红的时候,有人劝他去拜拜码头、疏通下关系,张巡大义凛然,坚决不干这种投靠权臣的勾当。但这个人直则直矣,打起仗来却很狡猾,很懂得兵不厌诈的道理。一天晚上,守城的士兵半夜里突然敲起战鼓来,城外的叛军听到鼓声都很慌乱,以为城里的人要来打仗了,连忙从睡梦中挣扎着起来,拿刀拿枪,摆开阵势,准备迎战。哪知一直等到天亮,也没有看见守军出战的踪影,士兵们这才明白:上了张巡这家伙的当了。紧绷了一夜的心放松下来后,他们就纷纷丢盔弃甲,倒头大睡。张巡瞅准对方松懈这个时机,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各带着五十名骑兵,同时从各个城门冲出来,奇袭敌营。叛军没有准备,方寸大乱,这一回合,叛军稀里糊涂地就损失了五千多人。
当然,光靠睢阳城里的这点兵力,不可能一下子打跑对方这十几万大军,张巡玩一点这种小计谋,也就是打击一下对手的士气,造成一些混乱,算是教训一下对方。如果对方觉得这仗打得心烦气躁、没什么好处,也许就会自动撤走了。
就这样,张巡率领着将士日夜苦战,有时甚至一天迎战二十余次,城中的将士越战越勇,士气高昂,十六天下来,叛军竟然损失了两万多人。尹子琦一看,形势不利呀,于是真就带着大军撤退了。
不过,睢阳城太重要了,不打下来不行,两个月后,尹子琦与前来支援的兵力会合后,又率领大军前来攻城了。张巡很明白,这次敌人是下了决心,不打下睢阳不罢休。这次卷土重来,情况恐怕要比前一次凶险得多。好在城里军民团结一心,愿意誓死保守城池。
这场艰苦而漫长的守城战再一次展开,尽管张巡屡出奇兵,睢阳城的坚守仍然日益困难。城外叛军的数量越来越多,粮食物资也源源不绝;而城内的士兵越来越少,粮食物资更是匮乏。到了后来,城中能吃的东西都被找来吃了,就连树皮,纸,铠甲、弓箭上的皮子,也被拿来充饥。但是没多久,城中所能吃的东西都吃完了。
饥饿是最恐怖的力量,接下来发生了让现代人大惊失色的一幕:人不能不吃东西,于是,张巡先是献出自己的爱妾,将她杀了,煮熟后分给众人吃。他对将士们说:“我现在杀了我的爱妾来犒赏你们,就是希望大家能竭尽全力为大唐百姓守住睢阳城。只恨我尚未报效国家,不能自割肌肤来犒劳大家,现在以我的爱妾代替,希望大家至此一心无二,专心守城。”将士们听了都不忍心吃。张巡见状,强令众人都得吃这碗肉。但这不过是杯水车薪,接下来,张巡命令:将城中的妇女、老幼弱残尽数杀了,分而食之。据说,在整个睢阳之战中,被吃掉的人数达到了三万。
在守城期间,张巡曾派部下南霁云率领三十名骑兵冲出重围,去临淮讨救兵。此时临淮的守将叫贺兰进明,他一来害怕叛军,二来一直嫉恨张巡的名声,在南霁云来求援时,他绝口不提借兵之事,还设了酒宴试图拉拢南霁云。南霁云气愤不已,怒骂对方:“我从睢阳城中出来时,城中的人都一个多月没吃东西了。你们这些人却在这里花天酒地,我岂是同流合污之人?”说着,他抽出佩刀削断了自己的一根手指,以此明志。最后,只有驻守真源的李贲援助了百匹战马,宁陵的守将给了三千士兵。南霁云带着这些兵马回睢阳城,等到冲出敌军的阵营进到城里时,三千士兵也只剩下一千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