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错误具有冲击性,可以引导人想出更多细节上的事情,只有多犯错,人们才会多进步。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极高,你犯的错误就可能很少。但是如果你从未做过此事,或正在做新的尝试,那么发生错误在所难免。发明家不仅不会被成千的错误所击倒,反而会从中得到新创意。在创意萌芽阶段,错误是创造性思考必要的副产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准备。”
自我调试
现实生活中,每当出现错误时,我们通常的反应都是:“真是的,又错了,真是倒霉啊!”这就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逃避“倒霉”、“失败”等,总是对自己心存侥幸。殊不知,错误的潜在价值对创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充满了利用错误假设和失败观念来产生新创意的人。哥伦布以为他发现了一条到印度的捷径,结果却发现了新大陆;开普勒偶然间得到行星间引力的概念,却是由错误的理由得到的;爱迪生也是知道了上万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后,才找到了钨丝……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你的侥幸心理,加强你的冒险力量。遇到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尝试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05 基利定理:失败只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名词解释
基利定理,指每个人要想干出一番惊人的业绩,一定要具有面对失败坦然自如的积极态度,千万不可一遭挫折便落荒而逃。否则,你永远都会与成功无缘。容忍失败,这是人们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极为积极的东西。
定律由来
基利定理由美国多布林咨询公司集团总经理拉里·基利提出。意思是要容忍失败,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灯泡时,经历了多次失败。一天,有人挖苦他:“先生,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爱迪生笑笑说:“不,我已经成功地发现有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再比如爱因斯坦,他的办公室里总是备有一个特大的废纸篓,有人问他:“废纸篓为什么这么大?”爱因斯坦回答:“为了装失败的教训。”
现实演绎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激励演讲家安东尼·罗宾曾说过:“成功很难,但不成功更难,因为你要承受一辈子的失败。”“这世界没有失败,只有暂时不成功,因为过去并不等于未来。”所以,失败只是暂时的,只是走向成功的一个必经之路,或者说是成功路上的一段过程。走过它,你就会拥有成功。
人生99%都是失败,所以每当你开始干一件事的时候,失败可能随时伴随着你。如果你害怕失败,那么你就将一事无成。每一个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不摔几跤是学不会走和跑的。所有人都是这样摔着长大的,你也不例外。人生逃不开失败,只有在失败中,你才能真正学到本领。想长大成人,想实现梦想,那么就必须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在走路的时候,因为路不平而摔了一跤,他爬了起来。可是没走几步,一不小心又摔了一跤,于是他便趴在地上不再起来了。有人问他:“你怎么不爬起来继续走呢?”
那人说:“既然爬起来还会跌倒,我为什么还要起来,不如就这样趴着,就不会再被摔了。”这样的人,摔两次就怕得不敢再起来继续往前走了,那么他肯定永远也无法到达他的目的地了。
如果我们都像这个趴在地上不起来的人一样,在一两次失败后就选择放弃,那么我们也就永远也不会得到成功的眷顾。对于“成功”和“失败”,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它们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是可以互相依存的,我们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体会到“成功”的珍贵;也只有在“成功”后,才会知道“失败”的意义。
“成功”的背后是用“失败”砌成的台阶,如果没有这一层一层的台阶,我们可能永远呆站在原地,无法迈出任何一步。“成功”是“失败”永远的灯塔,只有在历经艰难困苦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去接近灯塔,获得光明。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失败过后,只要我们永不放弃,最终会见到美丽的彩虹。失败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信心,这一次失败,可以换来下一次的成功。
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虽终身从事对平行公理的求证,最终也不得不成为那失败者中的一员。似乎这是无解的问题,平行公理根本无法证明。但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后,潜心思考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从而取得了成功。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要把失败转化为成功,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分析,找到失败的原因,吸取其中的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会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
应该说,失败不可怕,它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失败不可悲,它意味着你又有了重新开始的理由。因此,当一切可能的失败都尝试过之后,拥抱你的一定是成功。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不允许失败,无异于拒绝成功。
自我调试
事实上,得失本来就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共同体。有一本杂志曾归纳出关于失败的优胜面: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位失败者——失败只是表明你尚未成功;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一事无成——失败表明你得到了经验;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不知灵活性的人——失败表明你有非常坚定的信念;失败并不意味着你要一直受到压抑——失败表明你愿意尝试;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不可能成功——失败表明你也许要改变一下方法;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失败只表明你还有缺点;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失败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永远无法成功——失败表明你还需要一些时间;失败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你不公——失败表明命运还有更好的给予。
那么,期待成功的你,不要再被一时的失败所左右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吧!
06 韦特莱法则: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名词解释
韦特莱法则,指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做的往往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敢想别人不敢想的,才能成就别人不能成就的。
定律由来
美国管理学家韦特莱提出韦特莱法则:成功者所从事的工作,是绝大多数的人不愿意去做的。要先有超人之想,后有惊人之举,才能不落俗套,才可不同凡响。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在真正面对现实时,许多人却又表现得无所适从。慢慢地,他们会觉得成功是非常人才能办到的事,自己没什么指望了。因为有很多人都这样想,就注定了成功只属于少部分人。其实,成功者与其他人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他做了,而且全身心地去做。所以,成大事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勇气。
现实演绎
生活中,大人都喜欢问小孩一个问题:长大后想要做什么,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问题,更是测试志向的问题。如果小孩回答以后想做国家主席、科学家或富豪之类的,大人会说他有志气、有出息。敢于为自己设计远大的理想,才能成就大事业。像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最终也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敢于想象。
这个想象,不是空想,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勇敢。每个人都想成功,但很多人都缺少这种自信和勇气。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多的也就是这点儿自信和勇气。就像在美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林肯总统,在被记者问到他之前的两届总统之所以没有签署《解放黑奴宣言》是不是要留给他来成就英名时,他说道:“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儿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敢想敢干,是在成功者的评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没有想法就不会有作为。人生就好比一个“梦工场”,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可能有惊人的举动。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与你没什么两样,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他们想了你不敢想的事,做了你不敢做的事。
20世纪初期,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为了使汽车具有更好的性能,决定生产一种有8只汽缸的引擎,而这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亨利·福特却不这么认为,他给工程师们下达了完成“不可能任务”的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生产这种引擎,去做,直到你们成功为止,不管需要多长时间。结果,8只汽缸的引擎真的被工程师们给制造出来了,福特的想法得到了实现。
足见,只要你敢想,就有可能会成功;如果你连想都不敢想,那今生肯定与成功无缘。
自我调试
有这样一句话:“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先要敢想,才能做大事。换而言之,先有超人之想,才有超人之举。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能成就大业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出乎意外,才能得乎意外。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说天底下最难的事,都是从最容易的事开始做起的。所以,想要成功,就从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做起吧。
07 布利斯定理:事前想清楚,事中不折腾
名词解释
布利斯定理,指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作做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做事没有计划,行动起来就必然会是一盘散沙。只有事前拟定好了行动的计划,梳理通畅了做事的步骤,做起事来才会应付自如。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始。
定律由来
布利斯定理由美国行为科学家艾得·布利斯提出,指用较多的时间为一次工做事前计划,做这项工作所用的总时间就会减少。
《礼记·中庸》里有这样一句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里的豫,亦作“预”,是预先的意思。讲的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全文后面还有四句:“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是对“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展开,讲的是: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
做一件事,只有美好的设想是远远不够的。计划可以对你的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让你知道你的设想是否可以实现。计划可以作为你实现设想过程的指导,大大节省你的时间,减轻压力。有了好的计划,你就有了好的开始。
现实演绎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是先哲在几千年前说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受用。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做什么,都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如果总想着“临场发挥”,很可能会发生现场“抓瞎”的局面。所谓:胸有成竹,方能妙笔生花。道理亦是如此。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明确目标和详细计划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和详细计划都属于事前的计划,而事前的计划可以帮我们对自己的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预见我们的设想是否可以实现。同时,在做计划的过程中,也是在梳理自己实现设想的思路和方法,这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宝贵时间,同时减轻压力。
美国的几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学生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巧训练。第一组在20天内每天练习实际投篮,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第二组学生也记录下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做任何练习。第三组将第一天的成绩记录下来,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投篮不中时,他们便在教练的指导下在想象中做出相应的纠正。
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的投篮技巧在20天里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进球率上涨了24%;第三组进球率上涨了26%。心理学家由此得出结论:行动前进行头脑热身,构思要做之事的每个细节,梳理心路,然后把它深深铭刻在脑海中,当你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这个实验要讲的其实还是计划的重要性。一个人做事如果没有计划,行动起来就会像一只迷途的羔羊,到处乱撞以致伤痕累累。一个人做事如果事前拟定好了行动的计划,梳理通畅了做事的步骤,做起事来就会应付自如,迅速高效。
计划,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是我们赢得成功的时间表。万事有计划,方向才会明确,目标才不会落空。学习、工作、生活都要有计划,订一个短期计划,一个长期计划。计划很重要,制订合理的计划更重要。无论是制订哪方面的计划,都是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现实的环境基础入手,切忌“假大空”。目标订的很高,计划要求很严,但是都是一些自己完不成的任务,这样的计划订了也是白订。
所以,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你走的每一步都要有计划有准备,这个计划和准备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自我调试
人生在世,成功很难,但成功往往眷顾那些有计划有准备的人。很多人认为花那么长的时间做计划,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立马投入工作会有更好的效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做计划就是个自我剖析和形势分析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那么你在行动中肯定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做一个清晰的计划,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中节约更多的时间,减少更多的错误,让自己的人生不虚度,时间不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