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通俗心理学
3373300000014

第14章 不可不知的成功心理学(3)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懂得为自己的生活做规划的人,往往离成功就不远了。人生规划可以合理地分配你的精力和时间,让你的人生不虚度,每一天都会有满满的精彩。

正如高尔基所说:“不知道明天做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我们不应该做这种可悲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工作、学习都应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有每天的计划、每月的计划、每年的计划、十年的计划、一生的计划。

08 吉格勒定理:有雄心才能成就梦想

名词解释

吉格勒定理,指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目标的一部分,更进一步地说,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人,最有可能取得成功。即一个有高远目标的人,即使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只要他不懈努力,最终也会有不小的作为。

定律由来

美国行为学家J.格勒说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气魄大方可成大,起点高才能至高。不少人认为天才或成功是先天注定的,但是,世上被称为天才的人,肯定比实际上成就天才事业的人要多得多。许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雄心勃勃、排除万难、迈向成功的动力,不敢为自己制订一个高远的奋斗目标。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超群的能力,如果缺少一个目标,他将一事无成。

现实演绎

古语云:欲求其上上,而得其上;欲求其上,而得其中;欲求其中,而得其下。说的就是“起点高才能至高”的道理。制订一个远大的目标,即使你达不到,只要不断地努力,最终肯定也会有所作为。订的目标很低,对于一点儿小小的成绩就心满意足,这种人肯定干不了什么大事。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有志向,才能谋大事。

有一首诗写道:“我向人生索价,似乎多一分也不肯给。当我已没有富余,到黄昏就不得不去乞讨。人生是一个正直的雇主,你所求的他都会给。一旦你决定了多高报酬,你就必须肩负多少工作。我的工作是贱役,但我又惊奇地发现了一个事实:倘若我向人生索取高价,人生也会乐于付给。”

这首诗旨在告诉我们:你向人生开多高的价码,你就会收获多高的报酬。人生就是这样,你为自己订了多高的目标,你就会达到多高的位置。当然,你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美国有一位志向高远的青年,即使穷困潦倒也不忘自己的梦想。当他全身上下的钱加起来还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衣服时,他依然在为达成自己那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而奔走。这个人就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在他一文不名的时候,在他落魄无助的时候,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的剧本拍成电影,由自己来当主演。当时的好莱坞有500家电影公司,他根据自己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剧本,一一前去拜访。

第一次,全军覆没,500家电影公司全部拒绝他。但是,史泰龙并没有灰心。他又紧接着开始第二轮的拜访,又一次遭到拒绝。他又开始第三轮拜访,第四轮拜访。终于在第四轮拜访中,他拜访的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同意了他的要求。他的剧本拍成了电影,那就是获得197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导演奖的《洛奇》;史泰龙作为主演,成了日后无人不知的大明星。

试想,如果当时史泰龙对自己有一点儿怀疑,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如此“空洞”的梦想,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成为明星,他的剧本也永无面世之日。

因此,无论你身在何处,地位如何,都要有远大的目标,高远的志向,然后不顾一切地为之努力,那么你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自我调试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人皆可为舜尧”。土耳其有句谚语说:“每个人的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曾征服世界的拿破仑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些都在讲一个道理:做人要有雄心壮志,没有雄心壮志就很难有大作为。

如果你在开始时心中就怀有一个高远的目标,意味着从一开始你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以及自己现在在哪里。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至少可以肯定,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心中怀有目标,会让你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养成一种理性的判断法则和工作习惯,还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眼界。有了一个高远的奋斗目标,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09 手表定律:目标明确,指引成功人生

名词解释

手表定律,指只有一只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手表,却无法确定是几点。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人无所适从。

定律由来

手表定律,又称两只手表定律、矛盾选择定律。深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

尼采有这样一句名言:“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你所爱,爱你所选择”,那么无论成败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扰很多人的是,他们被“两只手表”弄得无所适从,心力交瘁,不知自己该信哪一个。还有些人在环境或他人的压力下,违心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道路,并因此而郁郁终生,即使他们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就,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现实演绎

在哈佛大学,曾发生这样一件意义深刻的事情: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迎向各自的人生。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时,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结果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事实上,这些人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在对目标的选择上陷入了手表定律的误区。

有位哲人曾说过:“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所以,在起步前行时,我们必须像前面那13%的成功者一样,做出方向的选择,同时还要学会舍弃其他的选项,否则就会让自己的行为陷于混乱。

在这方面,罗斯福总统夫人还用亲身经历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忠告。

有人问罗斯福总统夫人:“尊敬的夫人,你能给那些渴求成功特别是那些年轻、刚刚走出校门的人一些建议吗?”

总统夫人谦虚地摇摇头,但她又接着说:“不过,先生,你的提问倒令我想起我年轻时的一件事:那时,我在本宁顿学院念书,想边学习边找一份工作做,最好能在电讯业找份工作,这样我还可以修几个学分。我父亲帮我联系,约好了去见他的一位朋友,当时任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的萨尔洛夫将军。”

“等我单独见到了萨尔洛夫将军时,他便直截了当地问我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具体哪一个工种?我想:他手下的公司任何工种都让我喜欢,无所谓选不选了。便对他说,随便哪份工作都行!”

“这时将军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眼光注视着我,严肃地说,年轻人,世上没有一类工作叫‘随便’,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成的!”

“将军的话让我面红耳赤。这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伴随我的一生,让我以后非常努力地对待每一份新的工作。”

可见,如果我们非常想得到某件东西,就必须把它作为自己坚定的目标,并朝着这个唯一的方向不懈前进。要知道,什么都想要,结果往往什么也得不到。

自我调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两门选修课都是你感兴趣的,但是授课时间重合,而且你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学好两门课程,这个时候你很难做出选择;比如在面对两个同样优秀、同样倾心于你的男孩子时,你也一定会苦恼许久,不知该如何做出决断。

其实,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都要面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苦恼。在面对矛盾选择的时候,我们推荐使用“模糊心理”。所谓“模糊心理”,就是在一个很难决策的情况下,以潜意识的心理为主要基调,做出符合潜意识心理的选择。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糊心理”实际上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种心理沉积。也许你并不能说出一条明确的原因,但是通过心理潜意识,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最符合个体心理需求的决定。这里说的潜意识,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在矛盾选择面前,“模糊心理”能够提供给我们最安全的心理保护,因而是值得提倡的。

10 罗杰斯论断:未雨绸缪,主宰命运

名词解释

罗杰斯论断,指成功的公司不会等待外界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是始终向前看。强调竞争中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应对一切突发事件,把握自己命运的方向。

定律由来

罗杰斯论断由美国IBM公司前总裁罗杰斯提出。居安思危,你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美国俄勒冈大学商学院院长瑞默斯教授在总结他培养的有成就的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的经验时说:成功人士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对意外要有充分的准备,成功的策略必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防备,做到有备无患。对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来说,他不会让外界的不利环境来决定企业的命运,而是会未雨绸缪,进行危机管理。即使遭遇了危机,也会从危机中发现机会,使自己的企业始终昂首向前。中外无数名企在成长过程中,无一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冲击,它们之所以能存活下来,都得益于自己强大的预防和应付危机的能力。

现实演绎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是人生智慧。在竞争中,常常强调“冬天”的人,日子未必艰难,一直浸润在“春天”里的人,“冬天”或许会提前到来。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常说:“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居安思危是审时度势的理性思考,是在超前意识前提下的反思,是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勇于进取的积极心态。

世界著名的信息产业巨子,英特尔公司的前总裁安迪·葛罗夫,在功成身退之时回顾自己创业的历史,曾深有感触地说:“只有那些危机感强烈,恐惧感强烈的人,才能够生存下去。”

英特尔成立时葛罗夫在研发部门工作。1979年,葛罗夫出任公司总裁,刚一上任他立即发动攻势,声称在一年内从摩托罗拉公司手中抢夺2000个客户,结果英特尔最后共计赢得2500个客户,超额完成任务。此项攻势源于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他总担心英特尔的市场会被其他企业占领。

1982年,由于美国经济形势恶化,公司发展趋缓,他推出了“125%的解决方案”,要求雇员必须发挥更高的效率,以战胜咄咄逼人的日本企业。他时刻担心,日本已经超过了美国。在销售会议上,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葛罗夫用拖长的声调说:“英特尔是美国电子业迎战日本电子业的最后希望所在。”

危机意识渗透到安迪·葛罗夫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1985年的一天,葛罗夫与公司董事长兼CEO的摩尔讨论公司目前的困境。他问:“假如我们下台了,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葛罗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1986年,葛罗夫为公司提出了新的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英特尔顺利地走出了这一困境。其实,这皆赖于他的危机意识。

1992年,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此时英特尔已不仅仅是微处理器厂商,而是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1994年,一个小小的芯片缺陷,将葛罗夫再次置于生死关头。12月12日,IBM宣布停止发售所有奔腾芯片的计算机。预期的成功变成泡影,一切变得不可捉摸,雇员心神不宁。12月19日,葛罗夫决定改变方针,更换所有芯片,并改进芯片设计。最终,公司耗费相当于奔腾5年广告费用的巨资完成了这一工作。英特尔活了下来,而且更加生气勃勃,是葛罗夫的性格和他的危机意识挽救了公司。

在葛罗夫的带领下,英特尔把利润中非常大的部分花在研发上。葛罗夫那句“只有恐惧、危机感强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的名言已成为英特尔企业文化的象征。

居安思危方可安身,贪图逸豫则会亡身。只有如葛罗夫那样充满危机意识,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境地。每一个竞争者都要把葛罗夫的例子装在心中,将“永远让自己处于危机与恐惧中”的话记在心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时提醒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艳阳天。

自我调试

对待问题的态度应该像对待疾病的态度一样,在身体有些不适的时候,就及时治疗以免发展得更为严重,甚至无法医治,对问题也是这样,及早地预见问题,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才能有效地规避问题。

真正精明的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总是富有洞察力的,一旦察觉到对己不利的势力,在刚看出端倪时就会出手打压,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否则,坐视其发展壮大到和自己旗鼓相当,甚至强于自己时,就会养虎为患,一切都来不及了。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将一切不利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将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无疑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