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通俗心理学
3373300000033

第33章 不可不知的家教心理学(2)

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适当淡化结果,因为考试毕竟有偶然因素在里面,只要孩子有一个努力学习的过程,我们就可以适当地淡化结果。

3.培养孩子精力集中的习惯

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每天定时给孩子读书,陪孩子画画,跟孩子一起听录音故事,甚至作孩子的玩伴,与他做一些智力游戏,言传身教地训练他安静专注地做一件事。另一方面,不要轻易打扰孩子。如孩子玩游戏时全身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切不可任意打扰、干涉和打断。

4.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平时要给孩子一种温暖的感觉,哪怕是无意中流露的一句关怀的、鼓励的、赞赏的话,也会使孩子从中受到莫大的鼓舞,感到无限的快乐。

5.肯定的心理暗示

在智力方面,我们要通过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聪明的,有创造力的;在心理素质方面,我们要通过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坚强的、自信的、勇敢的、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在健康方面,我们要通过暗示,使孩子相信自己是健康的,并且会越来越健康,让孩子树立“健康光荣”的新观念。

总之,家长的平常心+适当的期待,才是治疗“詹森病”的根源。

04 蔡加尼克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

名词解释

蔡加尼克效应,指人在执行某个任务时的紧张状态会一直持续到任务完成,如果工作中断,紧张状态会让人的心理活动指向未完成的任务,从而对有关内容记忆更牢。

定律由来

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他做过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连续去完成22种小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完成了,还有随机的一半任务没有完成时被中途停止。接着他让被测试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被测试者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这种记忆现象后来就被称“蔡加尼克效应”。

现实演绎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球赛枯燥乏味,球迷还是看到终场;电影无聊透顶,观众还是等到闭幕才悉数离场;手中的书如同鸡肋,我们仍然期待下一刻会有惊喜……

很多电视剧的忠实粉丝对节目中插播的广告甚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因为广告插进来时剧情正发展到紧要处,实在不舍得换台,生怕错过了关键部分,于是只能忍着,一条、两条……直到看完第N条后长叹一口气:“还没完呀?”

不得不承认,这广告的插播时间选得着实精妙。其实说穿了,都是广告商摸透了观众的心理,让你欲罢不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理,让你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呢?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不完成似乎就心有不甘。想想,记忆中最深刻的感情,是不是没有结局的那一桩?印象中最漂亮的衣服,是不是没有买下的那一件?最近心头飘着的,是不是那些等你完成的任务?

在工作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在备忘录上记下重要的会议,但是到最后还是忘记了。因为我们以为记下来了就万事大吉,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最后连备忘录都忘了看。在打电话之前,我们能清楚地记得想要拨打的电话号码,打完之后却总也想不起来刚才拨过的号码。

其实,这都是一种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的心理现象在起作用。

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

他给参加实验的每个人布置了15~22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比如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将一些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珠子按一定模式用线串起来,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等等。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时间是大致相等的。其中一半的任务能顺利地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在进行的中途会被打断,要求被试者停下来去做其他的事情。在实验结束的时候,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忆所做过的事情。结果十分有趣,在被回忆起来的任务中,有68%是被中止而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只占32%。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的现象,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这个未完成的任务一直压在心头。而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那么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得以松弛,原来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

蔡加尼克效应说明,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时,人们就会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而轻易就能得到的,就会弃之如敝屣。

对于一个人而言,不能让他的愿望过早地得到满足,得到了可能就不会再珍惜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一股脑儿地将知识灌输给孩子,而应该分阶段地给孩子讲解,让他们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其实这也符合人们的记忆规律,人的大脑总是记住一些需要加工的内容,将之放在工作记忆中,就像是电脑的内存一样,而对于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的内容大脑则会有意地去遗忘。

自我调试

我们应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废呢?以下几点家长们应注意:

1.注意孩子意志力的培养

对于意志力差的孩子,应注意激励培养他,使其具有要把一件事做完的想法。

2.做好表率

首先我们做事要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

3.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指导和提示

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可采用鼓励与批评相结合,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某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了。

05 跨栏定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名词解释

跨栏定理,指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定律由来

阿费烈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病人患病的器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这些器官为了抵御病变,功能反而不断增强。后来,他把自己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发现这类现象很普遍。于是,他提出了心理学上的一条定理——跨栏定理,即:挫折越多,人的成长就越快。

现实演绎

鼓励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自然需求。谁能总是受着批评、指责、埋怨仍保持喜气洋洋、斗志昂扬呢?孩子幼小的心灵更需要鼓励,鼓励能使孩子信心高涨,更加努力。

一个小男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外,而且,他永远穿着一件又灰又旧且不合身的衣服。小男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他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

想着想着,小男孩就低声地唱了起来,他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朋友,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小男孩惊呆了。说话的是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就走了。小男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他微笑。于是小男孩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朋友,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仍独自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小男孩成了本城有名的歌手,但他忘不了公园靠椅上那个慈祥的老人。于是他特意回公园找老人,但那儿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他才知道,老人早就死了。“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他。

孩子需要鼓励,需要信心,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进步。每一次鼓励,都是给孩子多创造一次机遇。威廉·詹姆斯也曾经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孩子会在批评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没有一对情侣会在相互指责中增加彼此的爱意,也没有一对朋友会在嘲笑中增进彼此的友谊。因此,学会由衷地鼓励自己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自我调试

日本本田机车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说过:“世上的人都知道我的成功,而不知道我有99%是失败的。我开始搞本田机车,就是搞摩托车,差点做不下去。今天我成功了,那些人只看到我1%的成功,却没有看到我99%的失败”。

其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都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但是在孩子经历挫折的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应对挫折,使之长久地保持“我一定能把困难搞定”的热情和信心,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

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营造一个轻松的成长氛围。越是在自卑或不如意的时候,孩子越需要鼓励和欣赏。过分的指责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鼓励是一杯心灵的安慰剂,鼓励是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鼓励是对孩子真挚的爱。

06 动机适度定律:为自己而努力

名词解释

动机适度定律,指一个人做事动机太强,事情反而做不好。动机适度,心情放松,事情才容易做好。

定律由来